为什么明朝赐国姓是郑不是朱?

谭木匠22

郑成功这个完全就是被满清统治者给黑了,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郑成功这个名字,他只有郑森或朱成功这两个名字(为了描述方便,下文仍称郑成功)。郑成功的老爹郑芝龙是东南沿海及日本的第一大海盗,其发迹于日本,手上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郑成功出生被起名为郑森。这才是郑成功正儿八经的名字,是他老爹郑芝龙绞尽脑汁起出来的。所以郑成功本名郑森,和成功两个字一点关系沾不上。

郑芝龙虽是海盗,但是时不时的也与明政府做点生意,后来被招安。在崇祯帝自尽以后,明朝散布在各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藩王纷纷举起大旗,反清复明,还有不少登基称帝。郑芝龙看到机会已到,便与自己的兄弟在福州奉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也因拥戴之功被授予南安候,负责南明小朝廷的所有军事行动,风光一时无两。

郑芝龙在权倾朝野之后又把自己的儿子郑森推荐给了隆武皇帝,隆武见到郑森以后非常高兴,说“可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为表对郑森的喜爱,隆武帝赐郑森朱姓,改名为成功,寓意每战必成功。自此,郑森改名为朱成功,皇帝赐国姓是莫大的殊荣,自此郑森就改名为朱成功,人称为“国姓爷”。

而且国姓爷对自己的这个名字特别珍视,旁人要是在他面前称呼其为郑姓,恐怕性命难保。不仅如此,他给自己的儿孙起名也是以朱姓相称,不然就是叛明背祖。所以历史上只有大明延平武王朱成功 大明延平文王朱经。而且国姓爷在行兵讨逆的时候,就是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出兵的,这说明国姓已经根植到了他的血脉之中。那么为何清廷要在修史书的时候将“朱成功”改为“郑成功”呢?

这是因为即使在台湾被攻破之后,“反清复明”的思想还根植在许多遗老遗少的心中,而前明的国姓无疑就是“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不倒,就会有更多的“朱成功”冒出来与清廷作对。而且最重要的是,清廷是以为明崇祯帝报仇为借口入关,这是其得国的法理所在。假如老朱家的人回来了,清廷要不要把位置还给人家呢?所以清廷觉得这朱姓还是不见为好,就轻轻一改把朱成功和朱经改为了郑成功和郑经。而这一说法也被我们沿袭了下来,反而是正统的“朱成功”逐渐为人遗忘。

由此可见,历史的真相是易被湮灭的,是易为当权者所篡改的。无论是杨广的荒淫还是秦始皇的暴政,有几分是后面的朝代加上去的,又有几分是可信的呢?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将已知的事实时时勤拂拭,莫使其惹尘埃罢了。

以上。


逆流时代

首先得说明这个问题就是个错误的问题,明朝赐国姓是“朱”绝对不是“郑”,郑和只不过是特例。

说到明朝皇帝赐姓,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郑和和郑成功,然后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觉得明朝皇帝爱赐姓“郑”,而不是国姓“朱”。如果就这样单方面以偏概全那就是大错特错,今天丸子就带大家看看明朝皇帝到底赐姓什么?

(一)明太祖朝赐姓

明朝的赐姓最早可以追溯到朱元璋还未称帝前,他一生一共收养了20多个义子。而且全部赐姓朱,有史记载的有以下几人——

1.沐英

沐英算得上朱元璋众多义子中最为出色的,沐家世代驻守云南,为大明守西南边境。他8岁成了流浪儿,被朱元璋收为义子,赐姓名朱文英,后来朱元璋称帝众多义子都复归原姓,可是沐英不知原姓为何,朱元璋赐姓沐表示深沐皇恩,赐名英表示其英雄无敌。

2.李文忠

李文忠本来就是朱元璋的外甥,他二姐的儿子,元末和其父李贞投靠朱元璋。此时朱元璋的亲人中只有朱文正和李文忠,于是养其为子,依朱文正排行取名朱文忠。文忠转战沙场,颇多战功,后来朱元璋令其复姓李。

3.平安

平安是朱元璋最后一个离世的义子,曾经在靖难之役中屡败朱棣,斩杀其将数人。后来燕军强盛将其俘虏,朱棣却宽容了他,不过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朱棣秋后算账,平安被逼自杀。

平安在生父还在世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改姓朱,其父平定在攻打元大都战役中牺牲,平安袭父职复原姓。

4.何文辉

何文辉是朱元璋攻下滁州收为养子的,让其易姓朱,人称为“道舍”,后被任用为天宁翼元帅,镇守宁国。

5.朱文刚

朱文刚就是朱元璋所收的养子柴舍,曾奉命镇守处州,后来处州发生叛乱,因不屈被杀,朱元璋追封他为镇国将军。

6.朱文逊

朱文逊,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在太平与陈友谅大军激战中战死。

7.徐司马

徐司马约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改姓朱,在朱元璋身边服务,后出为总制,随从常遇春镇守婺州。洪武元年(1368年),跟从副将军李文忠北征,活捉了元宗王庆生。提升为杭州卫指挥使,不久又升为都督指挥使,诏令恢复本姓。

朱元璋的养子其实还有真童、金刚奴、也先、买驴、泼儿、老儿等人,这些人的大名都没有留下来,不过可想而知朱元璋喜收义子作为己用,小时候都是赐予国姓“朱”,长大有了功名就让他们全部复归原姓。

(二)明成祖朝赐姓

明成祖最有名的被赐姓的就是三宝太监,郑和原名马三保,从小就被阉入宫跟随着燕王朱棣,后来又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他虽然是太监但是作战特别英勇。

朱棣叛乱成功后,回忆起当年马三保在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乡)的英勇顽强,表现十分突出,便亲笔书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给马三保为姓,郑和则选择“和”为名。朱棣封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四品大员)。皇帝亲自赐姓,在当时被视为臣子的最大荣耀,马和由此改姓郑和。笔者认为不赐郑和姓“朱”考虑到他是太监的原因。

郑和后来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马恩来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在全世界的郑和后代有三支:一支是云南玉溪的一支;另外是江苏南京一支;还有就是泰国清迈一支。

(四)明武宗朝赐姓

明武宗是明朝最荒唐的皇帝,他不喜欢被拘束,做事也不喜欢条条框框。他在位根本不在紫禁城办公,而是在豹房中处理政务,豹房之中除了野兽、僧尼、歌伎之外,还有很多武宗的义子。

明武宗在位期间没有生一个儿子,却收了几百个义子,就正德七年(1512年)他一次性赐一百二十七人改朱姓。

最受武宗宠爱的义子一个是钱宁,一个是江彬。钱宁善于逢迎,擅长骑射;江彬是一名骁勇善战的边将,只因在一次觐见时大谈兵法,深得武帝赞赏,便被收为义子,还曾不顾生命危险,挺身救武宗于虎口。

(五)南明隆武帝赐姓

南明是明朝子民反抗满清入侵在江南举义旗所建立的政权,不过很多都是昙花一现,其中就有隆武政权。

明末郑芝龙辅佐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基本上隆武帝是郑芝龙的傀儡,郑芝龙的势力极大。隆武帝为了拉拢郑芝龙,也出于对郑森的喜爱和赏识,于是收郑森为义子赐姓朱,赐名成功,封忠孝伯,永历帝时被封延平王。

可见郑成功本来就是姓郑,按照赐姓赐名应该叫“朱成功”,不过此时朱姓此时不值钱了,郑成功也不稀罕,只保留“成功”名没有使用朱姓,不过国姓爷的招牌确实有很大的作用,为郑成功反清复明拉拢人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郑成功也一辈子是明朝的忠臣。到了郑成功儿子郑经的时候就自己自称国主,也就完全放弃朱姓。

大抵明朝的赐姓就是这么多,可见明朝皇帝爱赐姓“郑”绝对是因为郑和与郑成功太过于出名的原因。


最爱肉丸子先生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提问是错误的,明朝赐国姓是“朱”而并非“郑”。所谓“国姓”,指皇族的姓氏,在古代就是皇帝的姓氏,而在明朝,毫无疑问,国姓是“朱”,而最让大家误解的可能是两个人导致了上述提问的错误。一个是郑和,一个是郑成功。


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据史学家吴晗推测马三保在明朝军队攻克云南时被明军俘虏,后被处以宫刑成了燕王朱棣的太监,后来朱棣登基成了永乐帝,而马三保也成了内官监太监。马三保因为有功而被赐姓,据史料记载,“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赐姓”,并不是“赐国姓”,一字之差,意义却不同,朱棣只是赐给马三保一个新的姓——郑,而不是赐予他“国姓”朱。


而另外一位郑姓名人郑成功则不同,他真的是被赐了“国姓”,而“郑”则是他原本的姓氏。


郑成功原名郑森,是郑芝龙和他的日本妻子田川氏的儿子。“成功”是南明隆武帝为郑森所赐的名字,而且赐 “国姓”朱,这也是郑氏政权官属或后人称其为“国姓爷”的来源。

郑成功,原名郑森


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自尽,当年四月清军入关,五月南京的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称帝,史称弘光帝。但是弘光政权仅仅维持了一年时间,1645年五月被清军消灭。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登基称帝,史称隆武帝。而隆武帝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之中,以疏藩身份荣登大宝,其背后的支持者是总督福建军事的南安伯(后晋爵南安侯)郑芝龙,而郑芝龙则是郑成功的父亲。

1645年南明形势图

隆武帝是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经历坎坷,做过两次牢,而且明朝藩王不能领兵作战,所以隆武帝没有根基。而郑芝龙则手握当时东亚最大的水师,是雄霸东南沿海的一方实力派人物,在那个实力说话的时代,郑芝龙在隆武朝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隆武帝

而郑成功被赐姓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据《明季南略》记载:“隆武尚未有子嗣,郑芝龙乃令子郑森入侍;隆武赐国姓,改名成功。隆武每意有所向,成功辄先得之,以告芝龙;由是,廷臣无敢异同者,宰相半出门下。”隆武帝给郑森赐国姓,改名成功,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笼络郑芝龙而已。

郑芝龙

所以,由此可见郑成功应该被称作“朱成功”或者“郑森”,只不过后世经常用“郑成功”这样的称呼,使得郑成功更加被世人所熟悉,也导致大家误认为“国姓爷”这里的“国姓”是郑,而非“朱”。


所以,毫无疑问,明朝的“国姓”是朱而并非郑,而郑和只是被“赐姓”,郑成功才是被“赐国姓”。


天涯看点历史号

题主这个问题举出了郑成功及其不恰当,因为郑成功本身就是郑姓。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

所以按照古人的习惯,我们不能直呼其名,只能叫做,郑大木。

后来被南明的皇帝隆武皇帝赐姓朱,赐名成功。

如果按照不可直呼其名的习惯,应该叫做朱大木。

古代人有姓,氏,名,字。这四点是不同的,姓氏合流在汉代就完成了。

名和字的合流大概都到近代了(以上两点需要知道的人教一下)

比如说汉武帝,大家都知道,他叫刘彻,还有个小名刘小猪,却不知道他的字是通。所以我们叫汉武帝为了显示尊重,只能叫他刘通。

明朝的时候皇帝都没有字了。

既然皇帝没有字,可以直呼其名了,不过要避讳一下。所以郑大木,可以叫做郑森,和朱成功。

又因为朱成功,是南明皇帝赐的,所以后来的郑大木,只可以叫做朱成功,这会让大木非常高兴,也是最正确的叫法。


因为成功有很多封号 延平王、漳国公、威远侯、忠孝伯所以当时明朝遗民(南明)的叫法多为“招讨大将军忠孝伯朱成功”、“招讨大将军威远侯朱成功”、“招讨大将军漳国公朱成功”


而成功对自己的叫法,大多是这样的“国姓成功”

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表明自己是在继承大明的正统。


那么为什么后人都叫他郑陈功呢,因为满清,不希望有一群被赐姓朱的人,就被叫做郑成功,虽然成功也是被赐的名,但是没有明显的涵义!

(题主说赐姓郑,大概是听晓松老师说的!!)

至于郑和,因为有《故马公墓志铭》这篇墓志铭,被很多人说郑和原名马和,被“赐姓郑”,不是“赐国姓郑”。但这个是孤证。有传言朱棣因马和在郑村坝立过奇功,便赐姓为郑

,这个就跟商鞅一样,原先叫做卫鞅,后来因为封在商于是叫商鞅,马和因为在在郑村坝立过奇功,被赐姓郑!


《故马公墓志铭》全文如下: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

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公字哈只,父哈只所以三宝的爸爸和爷爷都叫马哈只。


以上

目西


目西

明朝因皇族为朱姓而成为国姓,帝王赐国姓朱者人数之多,数量之大,为历史之罕见。

根据《皇明大政记》记载,回族中的“郑姓”为国姓。

郑和本姓马,朱棣赐其郑姓,对于这个姓氏的由来,据说是因为朱棣在北平东面二十里的郑村坝打败李景隆,和郑和立下奇功有关的缘故。但也有学者不认可。

郑成功赐国姓朱,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


五味社

我们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明朝的皇亲国戚都是姓朱,所以,明朝的国姓是姓朱。但是,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本名马三宝,后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取名郑和。明明国姓是姓朱,为何却赐姓和呢。

这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们都明白,以前封建思想严重,皇室为尊,皇姓不可能乱赐给别人,因此赐国姓为其他姓。就像唐朝的安禄山。

为什么是赐郑姓呢,这其中有段故事。据说在靖难之役中(就是朱棣为抢夺朱允炆皇位发动的战争),朱棣所属部队在行进中,与统帅朝廷军队的李景隆于郑垻村相遇,朝廷军队数量庞大,这时朱棣手下一个叫马三宝的人向朱棣建议用自己的精锐部队去冲击朝廷的中军,虽然此举没被采用,但这位马三宝却被记住了下来。后来又因为为朝廷做出贡献,因此被赐封郑姓,也就是后来的郑和,又因郑和是被皇帝赐姓的,因此其手下叫他“国姓爷”。


笑而不语35952188

大明是朱元璋所建,国姓当然是“朱”,这个没有疑问。

郑和和郑成功都被赐姓,但郑和被赐的是“郑”,郑成功被赐的是“朱”。

郑和,原名马三宝,公元1404年,朱棣起兵造反,马三宝在郑村坝作战勇敢,朱棣印象深刻,便赐他姓“郑”,并不是赐的国姓。


郑成功本就姓“郑”,他被赐的是“国姓”,所以是“国姓爷”,郑成功也叫“朱成功”。


心向青山

郑和原姓马,《郑和家谱》中详细记载了明成祖赐郑姓的由来。郑和在“靖难之役”中才华出众,战功显赫,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上朝嘉奖“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朱棣回忆起当年郑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的英勇顽强,表现十分突出,便亲笔书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给马和为姓,并封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四品大员)。皇帝亲自赐姓,在当时被视为臣子的最大荣耀,马和由此改姓郑和。虽然是御赐的姓,但是并非是国姓,明王朝是汉人统治的天下,而郑和原本是少数民族的。被赐汉姓在当时也是一种荣耀,就像清王朝被御赐入旗一个道理。而郑成功本姓就姓郑,后来被赐的才是国姓朱,所以又称朱成功。当时老百姓还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老隐隐于巅

无语啊,您这说的是郑成功吧。首先明朝皇帝赐过很多人姓,姓什么的都有,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喜好,而国姓就只有朱。我们的国姓爷皇帝赐姓朱成功。


真假说历史

不是这样的,国姓是朱,这个是肯定的嘛。至于赐马和为郑姓,是因为马和原本是民族人——回民,另外还是一太监,所以只能降一级,当时也想不出该赐什么姓。于是就想着有什么东西好联想着。马和原来在朱棣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表现勇敢,在一个叫郑村坝的地方立有战功,所以明成祖就赐他一个汉族姓氏为郑,称郑和。嗯,就是这样来的。至于国姓肯定就是当朝的皇帝姓,通常只给立大战功的汉族将领们。嗯,想起,郑成功是一例。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因收复台湾被赐国姓朱。中国人为避讳,不直称国姓;而不存在避讳问题的日本人,则叫他“朱成功”。他的堂兄弟郑肇基也被赐朱,但也没有人敢称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