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掤”,一看就會!

“掤”,是太極拳十三勢之一,是太極拳最重要的功夫也是最重要的技擊招法之一。應該說明的是,太極拳的招法是以太極拳之功夫為基礎的,功夫越好招法運用就越容易,不能走入離開功夫單純追求招法或只重功夫不重招法的誤區。功夫是太極拳技擊的根本,招法的巧妙運用,可以表現出太極拳的功夫。

太極拳中的“掤”,一看就會!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掤”字的含義。在中國的字典上找不到“掤”這個字,字型相近的有“棚”字,其意是遮蔽太陽或風雨的設備、簡陋的房屋、頂棚;字意相近的有“膨”字,其意有膨大和膨脹;還有一個字是“捧”,其意是用雙手託,有些文章中用的是這個字,本人認為意思不完全對,還有人用“繃”這個字,字典中意思是:屏住呼吸用力,看來也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太極拳的“掤”是太極拳家自己發明的,雖然目前字典上還沒有,但是已經經歷了長時間的實踐應用,已經約定成俗,不論在民間還是官方都已經認可了。太極拳拳譜中說:“勁意何解?如水負舟行,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有千斤重,漂浮亦不難”(太極拳八法秘訣)。這一秘訣雖然只有8句話40個字,但卻包含了多種含義:第一句“如水負舟行”說明了勁的性質和特點,就是說“掤”勁如水一樣柔和,不但柔和還要有力,這種力可以“負舟”,而且在“負舟”的情況下還要運行;第三句“先實丹田氣”和第四句“次要頂頭懸”是講“掤”勁的練習方法程序:先要練實丹田氣,再練好頂頭懸。我們知道練丹田氣和頂頭懸屬於太極拳之內功,可以顯見太極拳是由內而外,注重內功的。從方法上講“沉”則實,“領”則懸,所以“氣沉丹田”就是實丹田氣的方法,“虛領頂勁”就是頂頭懸的方法。第五句“全身彈簧力”是講經過“氣沉丹田”和“虛領頂勁”的訓練後,出現的一種整勁。這種整勁的特性如彈簧一般,貫穿於全身。第六句“開合一定間”是講彈簧力的運動形式是開合,而且開合運動有一定的度。第七句“任有千斤重”和第八句“漂浮亦不難”是講一旦有了“掤”勁功夫和技巧,就是對方有千斤之力加於我身,也如水負舟一樣,可以輕易地將其漂浮和運行。

綜上所述,“掤”是一種柔軟無形的,具有張力又有彈性的一種全身性的力。這種力是太極拳的基礎功夫之一。它的獲得需要系統、科學合理地訓練。

在太極拳中大多數功夫都要靠“形於手”來表現,“掤”也同樣要表現在手上,所以太極拳中有“掤”之一式。所以對“掤”來說又分“掤”勁(功夫)的訓練和“掤”式(技法)的訓練兩類方法。

一、“掤”勁的訓練

依照前面所述“掤”勁要“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那麼“氣沉丹田”和“虛領頂勁”就是“掤”勁訓練的核心方法。

1、“氣沉丹田”:丹田位於臍下三寸,腹部中心位置,也相當於人體站立時重心所在位置。歷來醫家和養生家對這個部位極為重視,將其視為養生、祛病、長壽的玄密機關。太極拳與中國的醫學、養生和道教都有一定的關係,所以自然對丹田特別重視,將其視為修習內功提高技藝的重要法門之一。從練習方式上看,氣沉丹田並不複雜,主要是在保持身體放鬆的狀態下,進行腹式呼吸和意守。從生理方面分析,氣沉丹田增大了膈肌運動的幅度,增加了肺活量;由於氣沉丹田是“實腹暢胸”狀態,腹壓增大而胸壓相對減少,腹壓的適宜增大有利於靜脈血的迴流,胸壓的減少使心臟的搏動輕鬆有力,這樣心搏的輸出量增大,身體放鬆時還能使四肢的毛細血管大量開放,外周阻力減少,促進了血液循環,更好地發揮血液營養周身的作用。氣沉丹田時的腹式呼吸,促進了腹部臟器的活動,產生了一種漲落式的有節奏的“按摩”式運動,可以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使內臟變得堅強。最簡便的“氣沉丹田”的訓練方法是,在有時間的情況下站無極樁、三園樁,在站樁中進行腹式呼吸練習,如果沒有專門的時間練習,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練習;方法是經常暗示自己進行腹式呼吸和意守丹田。經過長時間的暗示後,就會形成“自動化”,即隨時隨地可以氣沉丹田了。

太極拳中的“掤”,一看就會!

2、“虛領頂勁”:按照太極拳的要求,“虛領頂勁”是意想頭頂百會穴上如有物將百會穴向上輕輕領起,外形表現是頭向上輕輕有頂勁。“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兩者是一上一下的相對運動,可以使脊柱伸展,脊柱的適度伸展可以興奮脊神經,促進脊柱內外的氣血運行。“虛領頂勁”脊柱挺拔中正,形成太極拳運動的中梁與中軸,而且使外形大氣端莊。“氣沉丹田”和“虛領頂勁”應該是同時並存的,同時進行訓練。這不僅是太極拳內功的要求,而且從整體上看兩者是互相影響和協同的。太極拳的整體“掤”勁是:“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後,有內即有外”,從而形成周身處處的“掤”勁。而上下的中正和平衡是最重要的“子午”線。

二、“掤”式的訓練

從本質上講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和式子都可以作為“掤”式的訓練,但是為了明顯表達出“掤”的技法,太極拳選定了一個式子作為“掤”式的訓練,就是攬雀尾的第一式。它的做法如下:以右式為例:從左抱球式開始:面南身體重心下沉,右腳向西略偏北方向邁出一步,腳跟先著地,隨即腳尖向正西方向踩落,重心移於右腿,左腿蹬伸成右弓步,腰向右轉,同時右臂轉體先向南再向西弧形棚起,高與肩平,肘關節屈約90度,手心向裡;左手臂隨轉體下按於左胯旁,手指向西,臂成弧形。目視前方。

太極拳中的“掤”,一看就會!

要領:弓步、轉腰、臂三者協調一致,力的運轉由右腰間傳於右臂外側至右手,身體左相對來說是左虛右實。兩手臂相抱要圓滿。還原為左抱球式,反覆練習,左右互換。“勁”與“掤”式應該配合訓練,最後要 將“掤”勁貫穿到每一個姿勢和動作中去。

“掤”,有諸多之作用,不論技擊還是養生在太極拳中都佔有重要位置,因此“掤”要加深理解,合理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