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节度使是什么职位,从什么开始的?

江锅141

唐朝的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和政委以及地方的行政长官,手握军权、行政权、财权,就是自己地盘的土皇帝,这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可以牛逼哄哄造反的本钱。

唐朝节度使诞生于边防保卫的需要,唐朝起初实行的府兵制,将兵分离,但随着国家经济基础均田制的崩溃,府兵制无法实行,开始实行了募兵制。唐朝的节度使相当于边防军区的老大,他们招募流民做士兵,而这些士兵不再是国家的士兵,完全成了节度使自己的私兵,他们知道节度使,而不知道朝廷。同时由于战争的需要,唐朝的节度使逐渐取得了军权、财权和行政权,不再依赖朝廷的后勤供应,俨然成为地方军区的土皇帝。由于边军战斗力强悍,并且人数众多,所以当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的时候,一路势如破竹,打得唐玄宗直接逃往四川。

唐朝的节度使从唐睿宗李旦,也就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唐朝的第五位皇帝开始成为官职。起初的节度使只管军区的军事,后来节度使的权力不得增加,由于后勤供应的需要,有了财权,后来为了表面地方官员对节度使的军事的干预,节度使又攫取了地方的行政大权,最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节度使的权力达到了顶峰,集军、财、行政权于一身,俨然就是军区的土皇帝,在加上唐玄宗晚年的昏庸无能,天天与杨贵妃玩耍,荒废了朝政,安禄山一人兼任4镇的节度使,实力强悍,就反了皇帝,发动了安史之乱。

总之,唐朝设立节度使出发点是好的,但节度使权力的不断扩张,导致藩镇割据,可谓养虎为患,最后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得不偿失!唐朝就是自己作死,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节度使早期是军事长官,后期成为地方综合事务的最高长官。

(1)非正式官职时期。

在李治时期,凡是都督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但是这个时期节度使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

什么叫都督持节呢?

都督,是三国时期的官职,曹丕的时候正式将其作为一个官职固定下来,是一个州或两个以上州的军事最高长官。在一个州里,刺史管民政,都督管军事,但是慢慢的都督权力超越了刺史,可以统管刺史。

节,是象征天子权力的信物,持节,即代替天子行使权力,持节都督是有着地方军事行政权力的最高长官。

隋朝都督称总管,到了唐朝,又改称都督,是全国重要地区的军政长官。

(2)正式官制时期。

唐睿宗李旦(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时期,正式设立节度使。

节度使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持唐朝边疆地区的稳定,第一个节度使是唐睿宗时期的

贺拔延嗣,当时为凉西都督(今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主管隔断吐蕃和突厥的军事任务。

(3)初步发展时期。

唐玄宗时期,设立十节度(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这个时期的节度使,担任者一般是胡人,主要在唐朝边疆一带,主要职责是军事上面的,并不管理民政,但是节度使因为持节,所以有生杀大权。

(4)扩大膨胀时期。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因为此二人发动安史之乱,唐朝中央朝廷为了平息叛乱,不得不放权给地方,由此地方的节度使,按察使,安抚使权力骤然做大,尤其以节度使权力膨胀最为厉害。

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正是节度使权力恶化膨胀的结果。

这个时期的节度使,俨然是地方王国,名义上属唐朝中央管辖,实际上节度使总揽本地军政民所有的权力,职位竟然还可以世袭,唐朝中后期混乱的政治军事局面的形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节度使的存在。

(5)顶峰与消亡。

节度使在唐末五代时期,权力达到顶峰,有些节度使简直可以为所欲为,唐之后的梁唐晋汉周的历任开国皇帝,均有节度使的职位。

赵匡胤建宋以后,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逐步废除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节度使逐渐成为一个荣誉职务,辽金亦仿照此制度设立节度使,但是大多有名无实。

元朝时期,直接废除了节度使职位。


师明礼

历代在边防都有驻军以防外敌,所驻地点因朝代时间而异,唐朝把全国分为十二道,分设八十支军,下面又层层细分为四级,都归在“道”辖下。


道设有大将一人,称大总管,后改称大都督,有时带兵出征就称大总管,驻守地方就叫大都督。唐高宗时开始出现“节度使”的称呼,当时局限于带使持节的都督。“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有此全权印信的人,便可全权调度军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唐睿宗期间,因与吐蕃、后突厥、契丹、奚等作战,对西北、东北边境的军事行政体制进行改革,景云二年(711年),朝廷任命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这一官职开始正式化(一说始于薛仁贵长子薛讷),并逐渐推广到各边镇,至唐玄宗时,设置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等节度使。安禄山造反时任范阳节度使。


节度使刚设置的时候,只作为军事上的领导,而没有管理驻地民政的职能,后来渐渐总揽一道的军、民、财、政,辖区内各州刺史都受其节制,应相当于现在的省行政首长兼军区司令。


南方鹏

“节度”即为“节制调度”之意。唐朝节度使是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时,朝廷赐旌节作全权印信,凭其可全权调度辖区事务,故称节度使。辖区内一把手,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溯源:

唐朝节度使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太宗之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只有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出现。

形成: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节度使之名从薛讷开始。而节度使成为正式的官职,则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即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节度使。

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八个节度使藩镇,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相对固定的军区。

自制统计表:


有兴趣可阅读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


泗水毓洋

唐朝的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但权力远远大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因为节度使获得了地方官员的任命权,进而获得了地方的税收和行政权,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更像现在美国的联邦制度。

节度使是从北周以及隋朝演变来的,正式开始设立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封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使,是为第一个正式的节度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