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怎么上朝,什么流程?

蒲公英

回答者:胡一舟,兰州大学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宜厘清何谓上朝。上朝简单来说是皇帝御临朝会,而朝会又有专注于礼仪的朝会,也有单为处理政务的朝会。礼仪性的朝会分为大朝(即逢元旦、万寿、东至三节,帝御太和殿)和常朝(每月逢五朝会);处理政务的朝会则有御门听政(康熙朝盛行)和皇帝内朝接待诸部堂官及军机大臣(雍正、乾隆朝逐渐兴起)。一般影视剧中表现的,就是这第二类中的御门听政了。

乾清门广场

御门听政是皇帝在乾清门讨论百官题奏,是一项沿袭自明朝的制度。明代有政务早朝,皇帝定期临朝,处理政务。但明中后期,官僚制度愈臻完善,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逐渐成为定制,皇帝早朝缺乏实际意义,这也是明后期皇帝数十年不临朝,而国家政务依然得以运转的原因。清代立国后,重新恢复了这项制度,据史料记载,顺治朝即有御门听政,但其时御门听政并不十分重要,大体即是皇帝逢五临朝,而日常政务则是由各部、院进呈皇帝(摄政王)御览,皇帝当场给出意见,再有官员带回各机构拟旨执行。

乾清门

御门听政真正成为一项重要的制度是在康熙朝,康熙帝以勤政著称。康熙六年七月初七,亲政当天的康熙皇帝于乾清门开始了第一次听政,并命令“嗣后日以为常”。自此,终康熙一朝,御门听政成为定制。康熙朝的御门听政,不仅每日举行,且要求各部院官员依次公开报告,并在“早朝”处理“折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参加御门听政的,除了各部院堂官外,中下级官员也都被吸纳进来,康熙朝的“早朝”可谓规模宏大。

但是,就像之前提到的,皇帝每日临朝未必是有必须处理的政务。明后期皇帝数十年不朝,国家也未见得不能运转。所以康熙帝更多的是将每日临朝视为一种勤政的象征,并以此激励各级官吏。到了康熙中后期,凡遇大雨雪天气,即特旨停朝。遇大寒、大暑时节亦停奏事。不过,终康熙一朝,出了皇帝出巡,或极特殊情况,康熙帝基本自亲政以后坚持每日一朝。就算病中无法临朝,被迫暂停御门听政,待病体稍愈,必第一时间恢复“早朝”,不多做修养。

康熙帝

到了雍正年间,由于奏折(密折)制度的兴起,重要事务均不宜在御门听政中处理。百官题奏的地位也逐渐被密折取代,所以御门听政逐渐流于形式,虽保持这一惯例,但雍正帝及之后清代诸帝并非每日临朝,甚至临朝也无定期,直至同治时期,御门听政被废止。

以上是我的回答,请老师及朋友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清实录》

《康熙起居注》

《清会典事例》


季我努学社

据记载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的没有资格。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的。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最后就是对于年老但还在朝的高级官员,皇帝有可能“开恩”特许不早朝。

早朝的人数并不确定。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侍郎,京城各中央级重要衙门的“一把手”等人是基本上每天都早朝的。

清朝皇帝不都在太和殿上朝,太和殿不是太宽敞,不适合挤在一堆办公的。也有在皇帝指定的地点,如雍正把办公的地方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平时只是接见几个军机大臣,然后由军机大臣传达给办事情的大臣。

明清两朝御门听政即俗称上朝,因为大清早就上,也叫上早朝,明朝一般在太和门,清朝基本上在乾清门,并不是在朝堂大殿之内。原因是,皇帝是天子,朝堂上商议国家大事应该不遮不掩,让天听到看到,让天监督,也相当于奏知上天。御门听政必须露天。

有大事时在广场上上朝。因为全朝的官员太多,只能在广场上上朝。朝中要臣,加上将军,再加上冗员,起码也得有几百个,只能站在广场。

清朝皇帝每天都会上朝。俗话说皇帝五更上朝,卯时起床上朝(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大臣一般在(寅时03时至05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

上朝的规矩很严格的,侍郎上殿,学士上殿,宰相,军机大臣,3品以上的在职带兵将军上殿、皇帝的直系叔父辈亲王上殿。没有皇帝的批准是禁止上殿议政的。皇帝身边不可以站侍女的,怕侍女知道政事传到后宫。没有皇帝的批准,是不准女人上朝听政的。

在雍正之前,皇帝一般都是听政论事。所有事情都是由朝上解决。雍正年间,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起初是解决军事要务的地方,后来成为解决政治、军事一切奏章事物的地方。首席长官为军机大臣(内阁),处理完的事情再由皇帝批改。大大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减轻了皇帝负担。(网络图片)


天宁阁

在CCTV大型纪录片"故宫"的第四集: 指点江山,有提到:

在乾清门广场旁边的工艺品商店在过去叫做"九卿房",是清朝大臣等候上朝的地方

清朝皇帝每天都会上朝

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皇帝卯时起床上朝,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俗话说皇帝五更上朝.

皇帝身边,是不可以站侍女的,主要是怕侍女知道政事传到后宫,所以没有皇帝的批准,是不准女人上朝听政的。

在雍正之前,皇帝一般都是听政论事。所有事情都是由朝上解决。

雍正年间,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起初是解决军事要务的地方,后来成为解决政治、军事一切奏章事物的地方。首席长官为军机大臣(就是中国的内阁)。处理完的事情再由皇帝批改。大大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减轻了皇帝负担。比如,“太后大寿,XXX日子举行,交由礼部办理。或者XXX地方旱灾,交由户部办理”


莆田鞋都

据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档案记载,清朝皇帝日常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一般来说早晨5点到7点左右起床、请安、早读(祖训、先皇实录等);上午7点至9点半早膳;上午9点半至11点上朝理政,办理公务;上午11点至下午2点半午休、晚膳;下午2点半至5点看书学习、吟诗绘画或由嫔妃陪同看戏、听乐等娱乐;下午5点至晚9点晚点或酒膳,做佛事,然后就寝。清朝皇帝政务分为日常和特殊两种,像御门听政、宫中日常视事、懋勤殿勾到(勾决死刑)、接见外国使臣等是属于日常的政务;重要的典礼,如大朝会、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属于特殊的政务。日常政务的处理--批阅奏章、召见大臣、下发谕旨。清皇处理政务的另一方式是御门听政,就是我们平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上朝,清朝初期规定皇帝逢五,即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要视朝,但政务繁忙的顺治、康熙几乎是每天听政,而且御门听政的时间多在黎明,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御门听政时作出的,自嘉庆以后,皇帝渐渐懒惰,很少勤政,咸丰之后御门听政便废弃了,到了同治、光绪两朝,因都是幼年继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处理政务便变成另一种方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