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萧何作为刘邦的幕僚长,虽位列第一功臣,却曾被刘邦猜疑,被捕下狱,险些治罪;韩信虽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但素为刘邦猜忌,最终未能逃脱被诛杀、夷三族的厄运;唯有“汉初第一谋臣”、“谋臣中第一高人”张良,不仅成功担任“王者师”,始终为刘邦及吕后所尊重,而且圆满功成身退。那么张良身处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却能屹立不倒、独善其身,所靠得究竟是怎样一种政治智慧?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张良

一是建大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天下平定,高祖南宫置酒,回眸争霸历程,总结经验教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刘邦不仅将张良位列汉初三杰之首,而且亲切地称之子房,从中不难看出其对张良之肯定、之敬重、之亲厚。张良自事汉以来,以超绝的文韬武略、远见卓识,屡屡出奇谋、建奇功,多次解刘邦于危困。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刘邦

其1:为了先项羽入关,刘邦用张良谋,顺利取宛城、过武关、克峣关,直抵霸上,迫使秦王子婴以绳系颈,捧御玺符节,开城出降,成就了刘邦灭秦之大功。最终,虽因当时与项羽力量悬殊,而迁出咸阳,暂居汉中,却让项羽背上了“背义帝之约”的恶名,为后来刘邦率兵东进、平定三秦奠定了舆论基础。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项羽

其2:彭城一战,汉军惨败后,刘邦逃至下邑。当时心灰意冷,万分沮丧,说谁能破楚,就与之平分关东。在此危亡之际,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巧设“下邑奇谋”,建议其用好韩信、彭越、英布三人,以弱制强,联兵破楚。刘邦听后,立即派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着又遣使联络彭越;同时,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迂回包抄楚军。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成功扭转了楚汉战局,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最后项羽在联军的围攻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再次证明了张良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彭城之战

其3:刘邦封赏张良等20多位功臣后,其余未受封的人议论纷纷,争功不休。有的人抱怨有功不封,有的人担心有过被杀,一时间人心浮动,眼看着一场大的政治动荡就要发生。所以当刘邦问张良大家三三两两、窃窃私语在干什么时,张良直言不讳,说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怎么造反!并说明理由:因为大王封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人,杀的都是自己仇怨的人,而且可供分封的土地毕竟有限。最后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一方面将自己平时最恨的雍齿封为什邡侯,另一方面催促丞相、御史赶快定功行封,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策略,不仅及时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迅速有效地缓解了矛盾,使刚刚稳固的刘汉政权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政治风波。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雍齿

二是淡名利,功成不居、辞汉万户。扬雄曰:“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聩。”王夫之言:“良虽多智,而心固无私”。回望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贤臣良将因功高盖主而不得善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私心太重,对功名利禄看得过重。在这一方面,张良堪称心底无私之典范。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萧何

其1:张良的先祖是韩国人,其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曾任韩五朝丞相,但韩却被暴秦所灭。为了报国仇家恨,张良毁家纾难、倾尽家产,连弟弟死了也不顾安葬。

其2:刘邦做汉王后,赏给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为了让刘邦得到汉中,张良把所有的赏赐全都送给了项羽的叔叔项伯,用于疏通关系,最终刘邦真的得到了汉中。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戚夫人

其3:刘邦封赏功臣,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但张良却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只要了“留”。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张良的谦让看似失去了万户食邑,其实却得到的更多。一是这种谦让、知足的表现深得刘邦赞赏;二是刘邦因此认为张良没有野心,少了许多防范猜忌;三是让刘邦认为张良是上天派来辅佐他的,不仅证明了刘邦原本真命天子,而且张良为刘邦谋天命如此,故对张良更加亲厚。说到底,张良之所以能够摆脱“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厄运,其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重要原因之一。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汉殿分封图

三是识高下,有礼有节、婉转迂回。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而张良又恰恰体弱多病不便单独统兵作战,故“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对张良来说,认得高下、识得尊卑,谨言慎行、谦逊内敛,温良恭俭让,不仅是基本要求更是生存所必须。最最关键的是,常伴君侧的张良,既得把老虎毛捋顺,又得让汉王信其言、用其谋,还得确保自身安全,这确实需要大智慧。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不妨通过几个例子一见高下。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鸿门宴

例子1:谏出咸阳。刘邦大军初入咸阳,看到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贵重的珍宝,许多人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连刘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这时,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但刘邦根本不予理睬,贤达志士更是心急如焚。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的表现与樊哙完全不同。他言语平和、有礼有节,以“亡秦”为核心向刘邦分析利害,说:“秦王多行不义,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您既然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大军刚入秦地,就沉溺享乐,无异于助桀为虐,常言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这种紧打慢唱、柔中带刚、有理有据的手法,果然奏效。刘邦不仅下令封存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还采纳张良的建议,与父老约法三章,既争得了民心,也掩藏了锋芒。紧接着,张良又深入虎穴,智斗鸿门,生死关头,以其大智大勇,既使刘邦安全脱险,又在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约法三章

例子2:谏止复立六国。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忧心如焚,急求破楚良策。郦食其提出了重新封立六国、借助六国君臣百姓的力量来削弱楚国。刘邦就此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针锋相对,一连指出了这一策略不可行的八条理由。他巧妙地将当前形势与历史过往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如果重新封立六国,只能断送刘邦争霸天下之大业。在向刘邦谏言的过程中,张良始终置身于臣下的位置,既雄辩说理,又不事张扬;既严肃指明厉害,又不使君王难堪,这种有礼有节、刚柔相济的进谏风格充分展示出张良作为汉初第一谋臣的机辩、胆识和韬略。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张良

例子3:计迎四皓解太子危。刘邦欲废掉吕后的儿子,改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很多大臣都进谏反对,但刘邦心意愈坚;太傅“以死争太子”,刘邦佯装答应。而张良是怎么做的呢?在直接进谏无效的情况下,张良不再“硬碰硬”,而是采取了婉转迂回的策略,让太子迎请商山四皓。果然,刘邦看到自己久觅不得的4位大贤却与太子交厚后,对太子刮目相看,认为太子羽翼已丰,只好放弃废太子。张良的这一计谋收到了“一石四鸟”的良好效果:其1:不直接触怒刘邦,自己置身事外;其2:让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其3:成功避免了刘汉政局动荡;其4:赢得了吕后和太子的感激尊敬。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吕后

四是知行止,急流勇退、适时抽身。张良体弱多病,为了刘汉江山,他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带病工作,真可谓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这些,刘邦及吕后不仅看在眼里,而且记在心上,所以在对张良信任、倚重的同时,格外多了一份尊敬、亲厚。这一点透过刘邦和吕后的言行极易看出。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张良辞朝

现象1:在分封功臣时,有人认为张良“无战斗功”, 刘邦开诚布公,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不仅使张良首批得到分封,而且还让他 “自择齐三万户”,这在所有被分封者中,是唯一的一个。

现象2:张良因练导引养生功法,不食五谷,吕后劝他进食,还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必吃苦到如此地步?”他们之间的交往俨然一幅亲近人、贴己人的模样,这和吕后计杀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毒杀皇子如意等狠厉形象完全判若两人。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留侯祠

尽管如此,张良在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之后,就急流勇退、明智抽身,推托多病,闭门不出。张良毅然舍弃功名利禄,自觉远离政治中心,顺利完成了由“帝师”到“顾问”的角色转换。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这种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和明哲保身、适时进退的处事态度无不显出一代大能的豁达睿智。

所以,张良最终得以功成身退、寿终正寝。张良去世后,谥号为“文成侯”,其子张不疑袭爵为侯。

说说“不倒翁”张良的政治智慧!

张良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