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日趨“性冷淡”,網易嚴選、小米有品殺入線下,能改變啥?

5月21日,網易嚴選負責人宣佈在橙家實體門店內試水打造“嚴選HOME體驗區”,為線下用戶提供現場零售體驗。以此,作為網易嚴選與碧桂園孵化的互聯網家裝品牌橙家的一個合作方向。

這並沒有什麼好驚奇的,業界都知道嚴選肯定要落地的,只是花落誰家而已。

畢竟,隔壁家的小米有品,已經率先落地了。

比起BAT連番在新零售上賣弄黑科技的路數來說,網易和小米顯得頗為務實。

相似的,小米旗下精品電商平臺“有品”亦對外體爆料了其在上海的線下店“有品demo店”……

嚴選也好,有品也罷,觀其名,即可知其行:衝著消費升級而來,意圖解決電商紅利日漸稀薄之痛。

新零售日趨“性冷淡”,網易嚴選、小米有品殺入線下,能改變啥?

無法改變商品的新零售,都是空談

這本身有個大背景,即國內消費者已經不再單純考慮價廉物美,而是更期待有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出現,而非過去的通用商品。

舉個例子,過去的海飛絲洗護二合一之所以強悍,在於切中了消費者用最低價格獲得最多享受的欲求;而其落寞,亦在於消費者希望通過分門別類的洗護產品,讓自己的喜好、髮質乃至對氣味、顏色的欲求,得到個性化釋放。

至於達成此目的而需要付出的代價,可以適量提高。

主要產品10元店、個別產品個性化的名創優品即基於此種風口而崛起。

新零售的提出,亦基於此。但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在於,無論多麼強悍的電商巨頭,本身扮演的是一個將商品和消費者距離縮短到極致的渠道,對於商品製造和設計的影響,其實並不強烈。

哪怕用無人零售之類的黑科技衝入線下,也只是繼續縮短距離,而不是改變商品。

新零售日趨“性冷淡”,網易嚴選、小米有品殺入線下,能改變啥?

嚴選和有品在已經垂直細分甚至份額切割殆盡的電商領域,之所以能強勢崛起的根源,就在於此——它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對商品的改造。

簡言之,就是將過去國外消費者先享受的好東西,讓國內消費者率先享受,且價格更便宜。

或許,本來很多商品,國內消費者就無緣得見。

新零售日趨“性冷淡”,網易嚴選、小米有品殺入線下,能改變啥?

比海淘少兜個圈子,但依然改造不充分

新零售一直是口號喊得兇,源於傳統零售業對此的天然“性冷淡”和電商平臺的集體焦慮症。

這都基於一個經驗,即渠道能量再強,大多數情況下也只是在壓價上,具有戰鬥力。所以傳統零售業覺得沒前途,不感冒,而電商平臺在紅利殆盡後,焦慮於如何打開突破口。

嚴選打開突破口的套路很簡單:國內代工廠產能過剩、國外訂單日漸轉少,中國工廠集體謀求內貿轉型下,讓原本出口轉內銷的產品,縮短距離,直接內銷。

同樣的套路,昔日的凡客誠品就玩過,通過國外品牌在國內的代工廠,製造自己定製的商品,然後以“與某某同廠”的名義銷售,即刻銷量大漲。

同廠不同質、同質不同款的問題,最終讓凡客等走向落寞;取而代之的是網易考拉海購這樣的海淘平臺,讓國人直接以低價享受國外大牌。

但這樣的紅利期畢竟短暫,在考拉上積累了經驗的網易,又進一步拿出了嚴選,將海淘的爆款,變成了出口轉內銷的同款,以網易的品牌進行背書……

可即使如此,對於產品的改變依然是薄弱,無論嚴選還是有品,或是淘寶心選、京東京造,此刻也不過是用國人不常見的出口轉內銷商品,來填補空白,來形成所謂產品上的形態改變或迭代。

線下門店,不過是進一步延長紅利期的標配,性冷淡和焦慮症依然無解,只是緩解症狀罷了。

如何破?或許是下一步,形成獨家IP、獨家產品,以及針對個性化用戶的SKU——海量而長尾,定製而高價、門店體驗而線上購買、大數據而小垂直。

只是,這依然需要在消費者的價格與個性的平衡木上,慢慢爬行,等待新零售的慢慢孵化而已。

(刊載於《互聯網經濟》2018年5月刊)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