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火器那么先进,可是到了清朝却又进入冷兵器时代?

清澈的天空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

明清火器算是个老话题了,接下来所述不考虑1860年后的清军。

与同时期火器强国横向对比:清朝比明朝更落后,至少在明朝前期,中国火器之于西方还是占优势的,不过从嘉靖年间开始引入西方火绳枪和弗朗机以至于后来的红夷大炮就说明,明朝火器发展已经略显疲态了,不过好在能勉强跟进,没有形成代差,至少在东亚是一流水准。

反观清朝,虽然清朝火器部队一度高达全军7成,装备也基本整齐划一,但和已经使用燧发枪,并运用弹道学的西式职业军队已经毫无可比性了,另外,在对先进火器乃至技术的重视程度来说,清朝也不及明朝,明朝火器发展繁多虽大都不堪用,不过探索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有些武器虽不实用但的确颇具创造性。

纵向对比的话,清朝肯定是比明朝有进步的,清朝中期火器部队占比达到6到7成,比明朝4到5成的占比显然是进步的。

另外进步还体现在淘汰了明朝一票落伍以及华而不实的火器,这其中包括:从明初用到明末的祖传火门枪(三眼铳,迅雷铳之类的),气密性不合格的弗朗机,以及火龙出水,神火飞鸦这类“烟花”火器,而且明朝火器质量一直是个大问题。

清朝将火器统一为火绳枪和管型火炮,这对操练和后勤无疑都是有利的,时代证明这些武器也的确更堪用。


迷彩虎军事

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明朝的火器不总是那么先进的。明初时,中国的火器的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像什么碗口铳啊、洪武大炮啊、快枪啊、手铳啊,其冶炼技术都是非常高超的(相比于世界同期),而且明军的火器的装备数量也是同时期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成祖的时候,大明成了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这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火器部队。



不过进入1460s之后,明军的火器就开始渐渐不如欧洲的了,欧洲此时使用的火炮就是大明16世纪非常流行佛郎机大炮,不过在欧洲,这种炮叫做长管炮,玩过帝国时代三的玩家应该对这种反炮利器非常熟悉。

当大明正热衷于欧洲已经逐步淘汰的佛郎机时,欧洲又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前膛加农炮,也就是明末的利器红夷大炮。所以说,明代的火器发展是早期先进,中后期落后,后期通过西学东渐又逐渐和世界持平,甚至有些方面还反超了西方。

其实如果坚持这股势头,中国不至于落后世界,到也有可能假如帝国主义行列。

到了大清,火器并没有得到废止,反而装备率要比明朝还高。而且大清对火器进行了精简化处理。像什么三眼铳这种落后的火门枪就直接被抛弃了,实验性武器也被放弃,最后留下的都是先进好用的鸟铳、红夷炮和佛郎机。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让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改进鸟铳,仿制了一批番肠鸟铳。



对红夷炮进行调试,增加火炮的射程和精准度。雍正时期,在和准格尔的战斗失利之后,清军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不收外力干扰的军事改革,燧发枪进入中国,和鸟枪并用于军队,而且鸟枪也全部改进于土耳其的鲁密铳。火炮采用了沙俄的样式,统一为6磅炮、10磅炮和12磅炮。另外就是清军对于火器的运用也要高于明军,发展出了近代的方阵战术,只不过不被中国的所谓历史专家重视而已。

在近代和英法联军在大沽口的战斗中,装备老式鸟枪的桂军就是以火枪方阵对战英法联军,只不过枪的射程和火力都不如英军,而且战斗意志不强。当然清军的这些进步在当时的火器发展程度来看还是退步,到了乾隆年间,火器的发展彻底停滞,而且由于吏治腐败,火器的铸造也开始变得不合格,质量也就随之下降了,但总体来说,大清的火器,依然是要胜过150年前的大明的。


火器工坊

明朝火器的先进是相对谁?如果对比宋元,当然先进,如果是对比欧洲,还是醒醒吧。

说到火器,必然想到的是枪和炮。首先说枪。

燧发枪



燧发枪,在1547年(16世纪中叶)就被发明了,这种火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可谓是比火绳枪领先一个时代。

到16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撞击式燧发枪,这种隧发枪被世界各国仿制和采用,直到19世纪中期

而相比整个明朝都没有燧发枪的影子,更别说制造了,明朝最先进的火器是鸟铳,这种鸟铳是仿制火绳枪后的产品,最初经过葡萄牙传入日本,在倭寇手上戚家军缴获后被仿制,所以鸟铳本质上就是火绳枪。然而仿制后的鸟铳效果比火绳枪依旧差很远,戚继光给的评价很明显——“为北方遇敌,惟有快枪一种,人执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恶,身短体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无定制,不堪击敌。而铅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装放无法,徒为虚器。故虽敌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敌,惟有支吾不见敌面而已。且柄短赘重,将欲兼持战器,则不能两负,将只持此器,则近身无可恃者。”

(明朝火器发挥作用最大的就是鸟铳,至于大多数人吹的迅雷铳和三眼铳,并未在战场上发挥多少作用,有设计图不代表能够使用,何况设计这些枪炮的赵士祯《神器谱》还是很一个奥斯曼传教士学的,相信设计图就如同相信印度在2017年能制造600km/h的高铁一样,毕竟印度已经把600km/h的高铁设计图画出来了)

火枪的装备数量

可通过两组数据,戚家军步军营满员编制的官、军构成和人数,在《练兵实纪》附《练兵杂记》卷六《车步骑营解·步营解》中记述:



从资料中可以知道,士兵总共2699人,火兵216人,内铳手为1080人,杀手1080人。步军营中的各类杂役人员大致为479名。

戚家军的火器装备率能够达到50%左右,因此非常强大,然而数量对比欧洲却是远远不够。欧洲30年战争(1618——1648年),各国的军队人数:


从以上数据来看,光是瑞典的军队数量从1590年——1630年大概在1.5万人——4.5万人之间,而据记载,瑞军步兵团火枪手占2/3,长矛手占1/3,骑兵则基本配有火枪,步兵和骑兵原来的纵深配置队形为3~6列横队,平均每千人配备火炮5~12门。其他国家比例稍低,但是传统强国的比例则更高。

火炮方面

一、胡斯战争


胡斯战车


1419—1434年的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中,西方已经很熟练的作用火枪与火炮的组合,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光彩的胡斯战车,每辆战车配备18—20人:2名射手、4—8名弩手、2—4名链枷手、4名长矛手、2名盾牌手和2名驭手。

1431年的多马日利采战役中,集结步兵、骑兵,5000人,战车约3000辆和火炮600余门。这场农民战争中火器的规模已经不亚于同时期的明朝。

二、无敌舰队


盖伦船


16世纪后期纵横于海上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无敌舰队约有

150艘以上的大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最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和郑和舰队不同,由于郑和所处的年代原因,郑和的船并不具备装载火炮的功能。而西班牙使用的盖伦船不仅楼层高、排水量大,而且在每一舷侧各装载有8—10门火炮,在船首与船尾部的炮位各拥有2门火炮,平均每艘战舰都有15门加农炮。

三、风帆战列舰


1637年建成的海上君王号


活跃于明末时期的风帆战列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这是“战列舰”的名称首次被运用,最早出现的是风帆战列舰,历史学家们称赞它为“魔鬼武器”。它的出现使得世界步入新的时代,海战的战术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不再依靠原始的接舷肉搏,代之以远距离的炮击。上图海上君王号全长76米,水线长46米,龙骨长39米,船宽14.7米,吃水6.3米,排水量1600吨,装有104门火炮。

而同时期的明朝却在被后金这个游牧(或者说是)渔猎民族欺负,袁崇焕的宁远大捷主要得益于引进了11门红衣大炮,然而这11门红衣大炮只有同时期风帆战列舰火炮数量的十分之一,从明中期开始,中国的火器已经被欧洲远远超过,明末是差距非常大,清朝康熙曾下令南怀仁制造了种类与数量众多的火炮,纵向对比明朝火炮先进很多,但是被甩开的差距却是难以追赶。

研究历史,是防止再次出现“后人复哀后人”的事情,用意识形态看历史,连什么时候落后的都要逃避,看不清本质,只会让同样的错误再次上演


东皇泰一神


首先我们得认清一个事实,后金在宁远之战后,火器的各方面就已经开始慢慢已领先明朝。努尔哈赤,皇太极通过俘虏的汉人工匠,大量铸造红衣(夷)大炮,“天佑助威大将军”炮,且在入主中原后的清军将鸟铳(火绳枪)也作为主要轻火器大量装备,慢慢淘汰了明朝北方士兵还在使用的火门枪。毕竟鸟铳的性能优于传统的三眼铳,手铳(火门枪)。


在康熙时期,因为战争的需要,中国的火器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康熙之后,国家趋于稳定,边疆也已平定,进入了漫长的和期,这个时候清朝火器在更新和生产方面都陷入停滞阶段,但是其火器的总保有量却是很多。至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共拥有大小火炮十一万余门,各种年代的火绳枪二十六余万只。


在这里列举一些清军装备鸟枪的记录。

清朝鸟枪虽然多,但是与明朝鸟铳想吧并没有多大区别。首先它们都属于比较老式的火绳枪,而且是前装滑膛枪。而这种枪在十七世纪末就已经开始被大多数欧洲国家淘汰了。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俄罗斯探险队拥有300支火绳枪,但是到了第二次雅克萨战争,此时俄军完成了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换代,800多支枪有700多支是燧发枪。燧发枪射程远,而且比鸟枪更加灵活,下雨天也能使用,弹丸初速度也比鸟枪要高。


接下来我们来评价一下清朝鸟枪







清朝铸造的鸟枪枪管厚薄不一,经常炸膛,气密性差,射程近,虽然投资造新枪,但是大多数士兵还是使用老爷枪。。。。



可以看到康熙之后,清朝的火器就一年不如一年。

我们来总结一下:

①火器没有革新且质量,威力明显下降。

②很多兵丁放弃鸟枪而使用弓箭。

③制作工艺粗糙,没有科学性,且容易炸膛。

④排斥外来的先进技术,故步自封。

⑤火器更新速度太慢,很多鸟枪都是几十年前,甚至160多年前的古董货,不用的时候就丢在仓库里,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呵呵,这种火器你敢用吗?士兵手上这种多而不精的鸟铳有跟没有是一样的,反正都是送死,还不如用长矛大刀。


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人的评价


外国人的评价于上面文章的内容完美的对应上了,鸟铳,火炮不但老旧不堪,其统治者还在不断遏制外来的先进技术。

我们再来看看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对话。


河南巡抚阿思哈和云南开化镇总兵莽阿纳给乾隆的奏疏,大意就是:步兵要重视弓马,最好让士兵都使用弓箭,并且要尽可能多提拔弓箭手,鸟铳手多了没有用处,因为鸟铳手不上进,都是庸陋之人,不堪大用。

可以看到清朝的很多将帅都对鸟枪这种原属于中原的火器很排斥,反倒喜欢使用传统的弓箭。

鸟枪不行,火炮该可以吧。可惜很遗憾,清代的火炮大多也不如意。

在1835年,关天培为改善虎门炮台的防御态势,新造大炮四十门。在试放检验新炮性能时,竟然炸膛10们!另有5们新炮存在其他问题。关天培在检验炸裂的火炮史发现:

“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贮水四碗”!这种粗制滥造铸造工艺水平,我估计前明都没出现过。

为什么清朝后期会出现万斤大炮(5吨)甚至3万斤大炮(15吨)。就是因为铁的质量不合格,容易炸膛,所以把火炮的壁管铸造的非常厚,壁管厚了就不容易炸膛。虽然炮重,但是在英国可能就是18磅炮的水平,这却是一种落后的表现。


我大清还有6万斤的大炮(30吨),如果英国有这么大的炮,估计得属于300磅炮的水平了吧。。。但是很可惜,也就68磅炮的水平。




清朝所谓的万斤大炮,就是一个鸡肋,火炮的威力大小在于炮药以及炮身与炮口的比例。而清朝火炮就如同大象的身子,蚂蚁的嘴。重有什么用?最多就是让英国人拉不走而已。。。

这就导致清朝撤兵的时候还得把火炮融化掉,因为七八吨的大炮,很难进行运输。






各位自己看吧,我就不想多说什么了。

英国人的火炮可能并不比清朝的火炮重,但是射程,炮弹重量远远超过清朝。英国24磅炮只有2吨,32磅炮只有2吨半。可见英国火炮并不重,但是其威力却很大。

明朝引进的红夷大炮一直被清代延续,而且在清末抵抗西方列强入侵的战争中,200多年前明朝制造的火炮居然还在发挥自己的余威。。。。


道光年间山东巡抚发现了明朝遗留的十几门红夷大炮,放足火药可以打二三十里(我认为射程有吹牛的成分,但是不晓得为啥非要吹嘘明朝火炮),道光皇帝还亲自朱批“甚好”,批准继续拿来使用。(这些可是清朝人自己写的,并非明粉在这里YY)


这是清朝大臣在广西发现的明朝大炮,准备调往广东守边,(可以看到清朝大臣又开始吹嘘明朝火炮)


清代重臣琦善也开始给明朝火炮吹牛了,他说清末三海关使用的火炮还是200多年前明朝时期铸造的,但是经过清洗打磨还是能够使用的。虽然是古董,但总比清朝自己铸造的沙眼能装四碗水的火炮要好用吧。






好吧,清朝为了对抗洋人的火枪大炮,居然开始模仿铸造戚继光的虎蹲炮,这种被清粉喷成渣的玩意,结果在清朝军队手里确是出奇的好用 。不知道300年前的戚继光是怎么想的。

明代虎蹲炮


这个我不知道是咋回事,为什么在甲午战争时期,大清居然还在使用300年前戚继光铸造的火炮攻击日军铁甲舰。。。。


后面放几张明朝使用(鸟铳)火绳枪的记载。


可以看到明朝使用火绳枪也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明朝军队还是充斥着大量原始火器


明朝可以大规模制造鸟枪,可是随着匠户制度的老化,火绳枪的质量也越来越差。


明朝的抬枪,但是有趣的是,这种枪是从后面装弹的 。


明朝的火绳枪已经有装备类似于刺刀的铳刀

这点和欧洲的枪刺很像,可能明朝当时学习了欧洲的技术。



明朝在朝鲜使用的三穴鸟铳。




这种明代晚期的斑鸠鸟铳弹丸要远远重于明代普通三钱鸟铳,威力也更大。



明朝在西方火绳枪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鸟铳,但是因为明代史料对火绳枪的描述通常是用“鸟铳”二字概括,所以也无法判断这类鸟铳是否有真正使用。


徐光启提取了2000支鲁蜜鸟铳,用了几个月,只小有炸裂,可见其质量非常优异。



明朝帮助朝鲜训练了一支鸟铳部队。


400年前的明代火绳枪出土实物

明代御制鸟铳,其样式并不逊色乾隆使用的鸟铳。


Ant一Hunter

首先必须纠正一下:谁说清朝“又进入了冷兵器时代”?

虽然在好些影视剧里,清朝军队拿着刀矛弓箭迎着洋枪洋炮冲锋的场面十分深入人心,但对照真实的历史,这事着实很“冤枉”。

清军火器落后不假,但账面上的普及程度,一直还是比较高。

在这事上,就得先补充一下清朝取天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火器。从努尔哈赤起家起,清军八旗持续壮大的宝贵经验,就是对火器制造与战术的积极学习。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火器部队,就可以做到与明军对轰。后来清军招降明朝军将造出的红衣大炮,更是入关后的清军八旗攻城拔寨的神器。倘若清朝真的“进入冷兵器时代”,莫说一统天下,恐怕早被南明军队打回了老家。

而在清朝建国以后,尝到火器甜头的清军,对火器的重视也从不含糊。比如清军的鸟铳装备,从康熙至道光的近二百年里,比例一直直线飙升。精锐清军的鸟铳装备比例,已经高达三分之二。火炮更是强大,康熙年间时,清王朝就聘请南怀仁等传教士,为清军积极铸炮。强悍的炮火轰击,更帮助清军打赢了遏制沙皇俄国东进的雅克萨战役。而在道光年间起,与英法各国的一系列战争里,英法各国记录下的清军,也同样装备大量火器。虽然性能距离英法军队有差距,但比例绝不低。

甚至实事求是说,哪怕第一次鸦片战争里,清军的装备水平比起英军来严重落伍,但以清军主场作战的优势,外加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只要正确发挥手中火器的威力,跟四千人规模的英军,还是有的打的,至少交换比不会打成那个惨样。但事实上,清军却败得相当惨烈,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火器装备比例高的清军,连冷兵器必须的肉搏战,竟然也快忘光了。一二次鸦片战争战场上,经常是英法军队一个侧翼冲锋,清军就是鸟兽散,刺刀见红的胆气都没有,哪里还能打。

以这个意义说,不要说清朝进入冷兵器时代,哪怕清军多一点冷兵器时代血拼的胆气,鸦片战争也不会败成这样。

而比这胆气更缺的,就是清军火器的质量。清军火器装备比例高不假,但要论质量水平,却怎一个惨淡了得。拜清王朝百年如一日的腐败所赐,发展到道光年间的清军,腐败程度也日益严重,兵器铸造中,偷工减料自然成了常事。1835年关天培在虎门铸造火炮,铸好后一试验,当场炸膛了一大堆。而好些清初时的造炮方法,因为乾隆年间大肆毁书,更是常见失传,就连铸炮的工匠,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以这个意义说,清军的火炮环节,只是账面上强大。而连账面上强大都未必做到的,却还有清军的鸟铳。清军的火炮,总算还是经常更换,但是清军的鸟铳,好些部队竟然有一百年没换过的奇事。这群清军手中的火铳,竟然都和古董差不多。这样的装备上战场,自然被打惨。

所以说,并非是清军进入了冷兵器时代,而是清军看似“先进”的装备,掩盖下的低落的士气与腐败的管理,真正拉低了这个部队的战斗力

。所以落后挨打的两次鸦片战争,才会被打到这样悲惨。


历史风云录

在1800年工业革命之前,中西方的火器只在个别技术上有所差别,但没有层级上的重大区别。

简单说,在1800年工业革命之前,无论中西方,也无论明清,都是旧火器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军事工业不可同日而语。

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明朝火器先进、清朝火器落后的说法本身就不成立,而由于当时火器的各种缺陷,在当时的军事行动中也并不处于重要地位。

从脉络上看,虽然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应用到武器上,中国和西方相比并不占据优势。这一点,从明朝借用传教士引入的红衣大炮即可得知。

所谓“红衣大炮”者,本身就是“红夷大炮”。夷,就是洋人,如葡萄牙人等。

然而,在前工业化时代,火器的应用如火铳乃至燧发枪等,在冷兵器作战条件下也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尤其在对阵骑兵时,更是如此。

原因很简单,由于当时的铁器冶炼、火药制造等等工艺仍旧是手工业时代,产量小不说,而且作战效果十分有限,在杀伤力、射程、准确度、发射速度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就像蒙古铁骑或满洲铁骑一样,对方的骑兵可以凭借速度和冲击力轻易的突破这种旧火器的威胁。就这点而言,旧火器的威慑力实在不宜夸大。

但有一种,就是前面提到的“红衣大炮”,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很有用处的,这就是用于攻城,可以轰开对方的城墙,这对于攻城拔寨作用很大。

但是,限于冶炼技术的落后性,红衣大炮也有着天然的缺陷。因为经常炸裂,红衣大炮不得不造得极大极重,在运输上很成问题。

加上火药和大炮制造技术的落后,红衣大炮除了轰城,其他基本没有大的用处。因为它的笨重,也只能攻击固定的目标!

清朝八旗入关时,虽然也挟带了不少红衣大炮,但因为冶炼技术始终得不到突破,旧火器的种种缺陷无法克服,清朝时期(晚清前)对这类旧火器并不怎么重视。

而这时期的西方,虽然有一些技术更新,但总体而言,中西方差距并不大。

最终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800年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煤炭业、冶炼业、钢铁业快速而大规模的发展,由此促使军事工业日新月异。

这时,西方开始进入新火器时代,基本是近代军事工业的概念了。在此基础上,各种步枪、大炮、战舰等等,都因为钢铁业的发展而得到质的飞跃,其在杀伤力、射程、准确度、发射速度都远远超越了之前的旧火器时代。

如此,在1840年乃至之后二三十年里,中国以旧火器时代的武器和英法等西方列强的新火器及近代军事工业对抗,如果不被打得惨败,那真叫没有天理了。

所以说,关键问题,发在于工业本身。近两百年来,没有工业,就没有军事可言,这也必然是战场上的输家。


坑爹史册

明朝末年,辽东形势遽然紧张起来。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后,袭夺沈阳,意欲占领整个辽西,前锋直抵锦州城外,山海关近在眼前。

明朝孙承宗采取筑城防守的策略,将辽东走廊400里土地僻成宁锦腹地,成为抗击后金军队的前沿阵地。

后袁崇焕弄权,杀了毛文龙,导致毛文龙手下孔有德等人不安,孔有德就带着明军的大炮部队投降了后金。

明朝辽东巡抚黎玉田痛陈: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铁壁铜墙亦恐难保……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迄于今而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明朝的火器发展,备受重视。明军与后金军队拉锯的时候,以城墙为依托,以火器为打击火力,屡次将后金的骑射压制的毫无办法。后金军队野战厉害,但是攻城不行,往往在城墙边上丢下很多尸体,不得不撤退。

但自从有了火炮,一切就不一样了。

明朝的两支常胜军:戚家军和白杆军,在浑河一战中,本来阵势极难攻破。努尔哈赤气急败坏,急召全军围战。在最后阶段,也是来自后方的沈阳城的明军降将,以千金重赏明军炮手,令轰击在城外血战的戚家军和白杆军。最终,明朝的精锐步军,尽数殁于此地。

后金军见识到了火炮的厉害,在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后,就设置了自己的火炮营,专营火炮制造,所以就出现了本文开始黎玉田奏疏所称的建奴火炮已然十倍于明军。

后期明军财政破产,人心离散,已经不能组织起一支精锐的部队抵抗后金军队了。

这说明,后金军队的火器,在与明朝进行作战的时候,是不存在代差的,甚至后金军的火炮,还要优于明军。

清军入关,天下一统,偃武修文。

清军的火器也在发展,在与准噶尔的战斗中,也是火炮立下了头功。不过自雍正起,清朝皇帝们认为骑射乃满洲根本,而且周边大的势力都已被削平,发展火器的的紧迫性不高。加上清朝闭关锁国,对于外边的世界充耳不闻,枪支的发展已经从前燧式到后发式,而清朝军队还在装备两人操作的抬枪、鸟枪,比起日本的军事装备都有差。

鸦片战争后,洋人开始横行,清朝官员们也开始引进一些先进武器。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的武器装备都要比清朝军队先进的多,这也让很多国外观察家们大跌眼镜。战乱平息后,清军的装备也跃升了一个档次,国外的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会倒腾进来,但是洋务运动半途而废,并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现代化军事工业。

当清朝亡国时,清军的军事装备也已经以火器为主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没有多差,也留给了民国一些军械所,能够生产一些军备。到了抗战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建设滞后,很多国军士兵还在使用清朝时制造的”汉阳造“。经常有电视剧台词说:还在用这种枪啊,膛线都磨平了。

所以,明军虽然重视火器研发,但是后金军(后来清军)的火器装备水平,并没有比明军差,到了后期,甚至还要比明军好。

时代总是进步的,清朝虽然一定程度上开了历史的倒车,但是积累并没有完全荒废,只是看起来原地封存了,所以我们看到好像清军又进入到了冷兵器的时代了。

其实在前燧枪时代,排队枪毙的战术,中国人一直也没有发明出来。之所排队枪毙,乃是因为前燧枪的准头确实差,只能用这种看似呆板的战术,保证击杀效果。对于来去如风的骑兵骑射而言,只要突破了枪阵,枪兵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只是后来枪支发展了,战术进步了,而清朝又不失时机的锁国了,没有看到这种变化,所以才导致后来,用几乎冷兵器的战法去对阵欧洲的士兵,甚至还闹了很多笑话,比如破符消灾,破法等等,国人的愚昧无知,盲目自大,麻木不仁,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已经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而这,也不得不归罪于当时的执政者——满清。


而知而行

在近代清朝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最让人捶胸顿足的莫过于西方都已经使用先进的火器了,而八旗兵却还拿着刀冲上去和别人对砍,用落后的冷兵器对抗先进的火器,简直就是找死。从明朝开始我国的火器制造就已经相当的先进了,为何到了几百年后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感觉倒退了?

这个疑惑可能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慢慢的梳理历史,或许会从其中发现一些端倪。清朝由后金起源,开国君主努尔哈赤,一生征战四十多年,被称用兵如神,统一女真,收复蒙古,重创明朝大军,在与最强劲的敌人大明的几年战斗中未尝败绩,几乎占领整个东北,兵至山海关,抵达明朝京师附近。然而在宁远这座不起眼的孤城,不但遭遇惨败,而且自己身受重伤,几个月之后就一鸣呜呼了。而镇守宁远的正是明朝名将袁崇焕。他用不足两万人加上荷兰最新制造的十一门红夷大炮,重创了努尔哈赤六万最精锐的铁骑,取得了明朝对抗满清的第一次胜利,这一场战斗红夷大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努尔哈赤之死,让满清见识到了火器的威力。也让满清嚣张的气焰收敛了许多,使明朝与满清进入了短暂的相持阶段,只可惜明朝内乱,给了满清可趁之机,要不然清军不会那么容易入关。这是题外话,接着说火器。清军见识到火器的威力之后,开始想方设法的从明朝搞来火药,寻找工匠,只可惜都没有造成一件像样的火器。直到后来明朝大将孔有德,洪承畴,吴三桂等一大批人投降清军,并带去了大批先进的火器。满清才真正的掌握火器的制造,开始仿制红夷大炮。由于满清不喜欢“夷”这个字,所以仿制出来的火炮都叫“红衣大炮”。直到清军入关,攻打李自成残部和南明的时候已经具有相当实力的火器了。可以说火器为清军统一全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火器的发展达到了清朝的巅峰。在中俄雅克沙之战中,清军就用红衣大炮炮轰坚固的雅克沙城,大获全胜,迫使俄国投降。在康熙平三藩,平准格尔的战役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重火器以火炮为主,轻火器以火枪为主,康熙还重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出了适合南方作战的机动性很强的火炮。到乾隆的前期,还造出了新型鸟枪,红衣大炮,子母炮等。

只可惜的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国家安宁没有战乱,统治者开始不思进取,火器的发展开始止步,甚至是倒退,先进的火器丢在库房基本没有人管,也没有人操练怎么使用火器。一百多年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清军依然使用的旧式火器。有史料记载八国联军攻陷天津的时候,打开军队的库房发现了大批先进的火器,感到惊讶不已,为什么这些八旗兵放着先进的火器不用,反而拿着刀跟他们打仗。

清朝末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兴起,火器的制造和引进达到巅峰,创办了大批的军械所,枪炮制造局,还组建了亚洲最大的舰队,只可惜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

仔细研究会发现,清朝从立国到灭亡,基本上还是很重视火器的,除了中间一百多年止步不前外。而且火器从领先到落后,再到洋务运动的奋起直追,可以说单论火器方面已经不输世界的先进水平,特别是北洋舰队的铁甲战舰,可以说世界一流的水平,只可惜还是败了。

所以说清军不吸取教训,不重视火器,其实是一种误解。归根结底,战争的胜利与否,火器只是一个因素不是决定因素。真正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是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


三十六说史

我发现头条有很多没有常识的人。。

结论,明朝火器的先进是暂时性,少量性的,到了明朝末期清朝初期,西方已经赶超上来。从郑成功收复台湾我们可以看到,荷兰强盗的火炮和战舰甚至要优于中国!

其次,清朝入关。满清政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说她是马背上的民族是不对的,她畜牧,但也渔猎。初期是大明朝的一个自治领地,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当然了,独立性要大的多。后来,趁着西北叛乱,攻占北京城。联合吴三桂,进入北京,夺取政权。个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一次权力更迭,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下,谁做皇帝和老百姓有多大关系呢?无非是好的皇帝能给老百姓好的生活罢了,这样把一辈子的生活寄托在一个人的品性和能力上,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最悲哀的是,一些明吹还在贬低清朝,野猪皮,满狗的叫着,鼓吹它的明朝有多美好。

清朝夺取政权后,收复台湾,征葛尔丹,运用外交手段将西藏重新纳入中央行政体系中。越南,朝鲜成为藩属国。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巅峰的一刻。

好景不长,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再加上少数民族那一点敏感性和追求政权的稳定的心理,中国已经远远落后西方。到了鸦片战争,清政府被狠狠的打脸了。堂堂帝国被几艘军舰逼得和谈。于是,有识之士开始了变革,就有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个什么过程呢,推荐大家看一下,走向共和这部纪录片。我就不详述了!

当然。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战争的战败宣告失败。中国因此一役,亚洲第一的海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也没有钱再发展海军,所有后来有了袁世凯的天津小站练兵以及后面的北洋军政府。历史的事情就是这么环环相扣。


顺便贴张图,照片是后期加工的,这是BBC纪录片里的,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军队的装备。火枪很长,很落后,有的甚至还是火绳枪,但是装备率也达到了50%以上,当然,这是参战的部队。所以那些说清兵抡着大刀长矛上的需要补补脑。

最后致敬那些倒在抗击侵略者的战场上的英烈,无论您是汉人,还是满人,都值得我们缅怀!

还有在那个年代,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民族的未来,推动中国进步的各式各样的人,曾国藩,李鸿章,梁启超,袁世凯,张作霖,段祺瑞,孙中山,鲁迅,关天佑等等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油腻小生com

先要说明一点,满人对火器并不排斥。清朝火器继承明朝的发展成果而来,根据赵士祯的《神器谱》记载:

“奴尔哈赤于万历九年,穷三站抢去茶客龚五,凭以制造火器,以貂皮、人参易我硝黄、犁铁套。虏用年前宁夏叛卒并沙湃,抢去川兵制造火器。”

由此可见,满人不仅不排斥火器,反而想方设法抢夺明朝火器人才和用貂皮、人参换火药。然而,清朝汲取的明朝火器技术来自西方,后清朝为了大礼的争议,停止与西方的交流,火器得不到发展推广,直到鸦片战争时,仍然还是遵循康熙时的“祖制”,但技术全面退化。

清朝历史上曾有过一段使用火器的时期,在清朝入关前后,明、清交战双方都曾使用火器,尤其是替满清做前锋的汉军部队一路征战,使用铳炮,势如破竹。

康熙初年,内乱外患迭至,应军事急需,传教士南怀仁帮助清廷铸造了大量火炮,在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统一台湾、抵御沙俄入侵黑龙江等一系列战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南怀仁设计,并铸成的重型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最为经典,代表了清初中国仿制西方火器的最高水平,但也标志着清初仿制西方火器高潮的终结。

之前有很多观点认为,清朝不重视火器的原因是因为满洲注重骑射。

乾隆认为满洲武勇是以骑射为长,不应该数典忘祖,放下自己的传统。

其实不然,清朝也存在火器部队即火器营。

清朝的火器得不到发展推广,是因为大礼的争议,停止了西方的传教活动,没有西方先进火器的引入,清朝火器自然停留在康熙时期,甚至还不如。清朝统治者认为单靠弓箭长矛与现有的西洋大炮和鸟铳就足矣,殊不知,欧洲正在通过不断改良推广火炮和燧发枪,在十七世纪末彻底淘汰了弓箭长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