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並不總是聽天由命

珵素

談到中國古代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古人的命運觀。古人似乎大都相信天命,遇事經常會先佔卜一番,預測吉凶。商王好問吉凶,以至於出門打獵都要讓人占卜一下。出土的甲骨文,大多都是當時占卜的內容,包括事後追加的占卜結果以及是否應驗等信息。

到春秋戰國時期,占卜依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貴族結婚,諸侯發動戰爭都會占卜吉凶。不過這個時期,人們對占卜的態度也有了一些變化。比如某國想要發動戰爭,出征前占卜此次戰爭的吉凶。按理說,如果占卜的結果是兇,發動戰爭的人就應該馬上終止戰爭計劃,至少也要更改計劃。但有的時候,國君並不想放棄征伐他國的機會,因此就責令相應的官員換另一種方式占卜,獲得吉利的結果就馬上出兵。這樣的例子在《左傳》中就有幾處。

古人並不總是聽天由命

有時候,占卜的結果不利於行動,人們也不想再去占卜,就會在卦辭的解讀上下功夫。通過發揮卦辭的意思,甚至能夠得到完全相反的解釋。不少人都深諳此道,當他們發現主事人對占卜結果不滿意時,他們就會站出來重新解讀卦辭,以此來迎合上意。不過卦辭太容易被髮揮也不是好事。《左傳》中有記載,在一些事上,人們對於占卜顯示的結果各執一詞,爭論不休。不過細細分析來,各種解釋的出發點往往還是現實的政治利益。

較之占卜,星象所顯示的結果似乎更能夠讓人們嚴肅對待。古人認為,星象的變化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世間如果要發生災難,星象往往會提前出現徵兆。雖然如此,對於星象所昭示的災難等,古人的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左傳》記載,子產主持政事時,星象顯示鄭國會發生一場大火。鄭國的官員就請求子產用一件器物祭祀上天,想用這種方法辦法使鄭國逃過這次大火。子產知道後非常生氣,他認為如果大火確實要發生的話,祭祀了也沒有什麼用。而如果不會發生的話,那還有什麼必要去祭祀呢?子產對各處進行了相應的佈置。那一年,鄭國果然發生了大火,在子產的指揮下,大火很快得到控制。

古人並不總是聽天由命

從這段記載看,子產對於星象所昭示的災難並不是無條件相信。而且,在應對災難上,子產只相信人力,而不相信通過祭祀能夠改變什麼。不過子產的觀點在當時可能比較另類,齊景公的想法或許在當時更為主流。齊景公在位時,星象顯示齊國可能有災難發生。齊景公非常恐慌,就向手下尋求解決方案。有人建議齊景公舉行大的祭祀,可以避免災難的發生。晏子聽說之後不以為意。他認為這些星象、徵召之類的都不準確。相較於擔心這些看不到的災禍,齊景公更應該認識到國內出現的各種問題,並儘早改正。今天的《今日經典》欄目中所選的《晏子春秋》中的章節,記載的也是類似的事。晏子本身並不太認同星象等說法,但是這不妨礙他用這套理論規勸齊景公在國內推行仁政。

古人並不總是聽天由命

應該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對於命運,對於占卜,對於星象等命理學相關的內容所持的態度並不一致。但整體來說,當時的人們對於這些學說並不盲從、迷信。他們對於天命的認識與理解,要豐富得多。從已有的記載看,他們並不是用一種機械的眼光看待天命的。在強調天道意志的同時,他們也講人的力量。這是不少現代人在看古人時往往會忽略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