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有刀斧手為諸葛亮準備麼?

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有刀斧手為諸葛亮準備麼?

問: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有刀斧手為諸葛亮準備麼?

答:胡說什麼刀斧手?純屬危言聳聽!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懷疑劉備託孤時在帳下埋伏刀斧手的心理,就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表現。

“白帝託孤”的情節,《三國志•諸葛亮傳》是這樣記的:諸葛亮到了永安宮,劉備鄭重其事地對他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必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大業,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不可以輔佐,先生就自行其是、自己稱帝吧。諸葛亮聽了,淚如雨下,毫不猶豫地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默然,回頭下詔訓示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白帝託孤”事,很多有識之士都給予了肯定和讚揚,將之推舉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一千古佳話。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劉備此舉歷歷落落,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中最大公無私的典範,劉備已經把整個國家和親生骨肉全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可謂毫無保留、毫無私心。

晉人袁宏也稱讚說,劉備授國給諸葛亮並無疑心,諸葛亮受劉備之託並無懼色,相授與相納者均無二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

《資治通鑑》注者胡三省直接作注:“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

清史學家趙翼更是盛讚:“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

但是,寫《魏氏春秋》的晉人孫盛卻認為這是劉備的“詭偽之辭”。他說,世人有人以為,劉備這是赤誠付國,可代表全蜀人的意志,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如若被託孤之人是忠臣賢士,無須如此說這種虛偽的話,如若所託非人,說這種話豈不是給其留下極好的篡逆理由?所以,古代留下顧命之言,必須表示明確,詭偽之辭,絕非託孤之語。幸好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亮之威略,足以威懾群臣,免起二心,否則,恐怕就要產生君疑臣懼之局面,釁亂將生。

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有刀斧手為諸葛亮準備麼?

懷疑劉備託孤時在帳下埋伏刀斧手的心理,應該就在孫盛所說“詭偽之辭”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產生的。

以這種心理,是解釋不了晉國人豫讓和韓國人聶政伏劍自殺的行為的。

因為,用利己主人和陰謀主義沒法解釋。

但是,如果從感情、大義,報恩、報怨等因素來思考,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劉備有君主器量,亦有俠士之風。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其:“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人因此資以千金。曾有仇家買兇去行刺劉備,刺客見了劉備,竟“不忍刺,語之而去”。足見劉備待人至誠,深得人心。

劉關張三人早年“入則同臥,出則同坐”,形影不離,推心置腹,“恩若兄弟”,為後人所傾慕。

近來有陰謀論者說,關羽之死,其實劉備擔心其尾大不掉,和諸葛亮合謀整死的。

持此論者,說話根本不過腦。

試想想,就算劉備是要想整死關羽,也犯不著讓偌大荊州作為陪葬品啊。

《三國演義》寫關公死於孫權之手,劉備悲憤不已,以傾國之師替二爺報仇。

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有刀斧手為諸葛亮準備麼?

有人不以為然地說,替二爺報仇只是藉口,劉備不過是要收復荊州罷了。

也就是說,在這些人看來,情義是很輕的,利益才是重要的。

我覺得,如果一切只看利益而不談感情,劉備肯定會聽從諸葛亮的勸告,冷靜看待魏吳蜀三國中蜀國最弱的事實,繼續走聯吳抗魏的路線。

劉備不顧不管,發了瘋似的要興師伐吳,只能說,是感情戰勝了理智。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就記:“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劉備發起夷陵之戰的緣由是“忿孫權之襲關羽”;孫權求和,劉備“盛怒不許”。

劉備拒絕孫權求和,這不是要報仇是什麼?!

欠債還錢,殺人償命!

同樣,對於劉備的“舉國相托”,在陰謀者看來,是試探諸葛亮的反應。一旦諸葛亮面露喜色,便讓埋伏在帳下的刀斧手將諸葛亮砍死。又或者這是故意設個圈套讓諸葛亮鑽,逼諸葛亮在文武大臣面前表態擁護劉禪,給諸葛亮背道德包袱,套政治緊箍咒,讓他死心塌地地為劉氏子孫效力。

這些,都是從“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後世爾虞我詐、伴君如伴虎的君臣敵對關係推出來的。

劉備兵敗猇亭之後,於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由陸路退駐白帝城,且一病不起。

“白帝託孤”事發生在章武三年 (公元223年)春二月,這期間隔了長達六個多月,劉備肯定想了很多。

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有刀斧手為諸葛亮準備麼?

毫無疑問,劉備原先是想由兒子來接自己的班的,他曾煞費苦心地讓劉禪的岳父張飛兼任行政官職司隸校尉,另外也把法正、孟達、黃權、吳壹、吳班、魏延等等一大批可靠的能臣武將恰到好處地安置到合適的位置,替兒子鋪路,讓這些人為兒子保駕護航。

但是,法正早逝、關羽遇害、孟達投降、劉封被殺……佈局被打亂了。

接著,夷陵之戰前後,張飛、張南、馮習、馬良、許靖、劉巴、馬超、糜竺等相繼去世,嫡系損失殆盡。

更加令人震怖的是,敗軍剛退到白帝城,成都附近又爆發了漢嘉郡太守黃元叛亂事件!

這也是劉備呆在白帝城而沒有回成都的原因。

可以說,蜀漢帝國內外交困,風雨飄搖。

我們有理由相信,病榻上的劉備經過了無數番苦苦思考和苦苦掙扎,最終說服了自己——只有將蜀漢大業交給諸葛亮,才不會致使自己畢生掙來的這一點事業轉眼成空。

另外,劉備自己也兩次經歷過“舉國相托”的事。

第一次是陶謙讓徐州。

陶謙不願徐州落入曹操之手,三讓徐州,對劉備說,我自己年邁,兩個兒子又不成器,難堪重任,“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只有由使君您來管理徐州,我的一家上下才能保全,徐州百姓才可脫禍。

如果陶謙讓徐州不成功,後世持陰謀論者,肯定會說陶謙曾在帳下埋伏刀斧手,所說的一切是詭偽之辭、虛偽之語,目的是試探,是以退為進。

可是陶謙讓徐州成功了,大家無話可說。

第二次是劉表讓荊州。

《三國志 先主傳》中裴松之的註記:魏書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

劉表讓荊州沒成功,裴松之於是斷言,劉表其實是言不由衷,所說的一切是詭偽之辭、虛偽之語,目的是試探,是以退為進。

劉表死後,荊州由劉表的小兒子劉琮接管,劉琮和劉備的兒子劉禪是同一類人,曹操一來,他就束手就擒。

目睹劉琮的前車之鑑,劉備當然不願自己的兒子劉禪也是這下場。而且,這時蜀漢所面臨的困境,並不比當日的徐州、荊州好多少。

所以說,劉備託國相付給諸葛亮,是真心實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