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历史上临洮城里占地千亩的香衮大寺

一、临洮的历史承转

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上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拾遗:历史上临洮城里占地千亩的香衮大寺

鸟瞰临洮县城

临洮的建制始自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灭西戎部族,设置了狄道,道在这里跟县一样是地方建制的名称,狄是指戎狄。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郡治在狄道。所以,如果再看到别人说自己姓李,郡望陇西,或者陇西房,他说的不是现在的陇西,而是临洮。而现在的临洮,在过去指的是岷县。这个一定要懂,不要像现在有些地方为了争取名人资源,就混淆概念。弄错了可是要贻笑大方的。

唐朝的时候,狄道被吐蕃所吞并,直到宋神宗,公元1071年,才有熙州。这个时间基本是在王安石时期,宋朝经营河湟。

金、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

清朝乾隆五年,迁府治于兰州,建狄道州。民国二年的时候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改为临洮县。


二、八思巴的身世

八思巴是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帝师,其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45年,但是他的成就非常大,比如发明了蒙古新字,是西藏萨迦派的第五代师祖,(昨天有发表过包含八思巴的某宗教的文章,被系统驳回,所以今天这部分只能模糊提及,读者勿怪)八思巴17岁即成为萨迦教主,19岁的时候,忽必烈的军队到了六盘山、临洮一带,忽必烈请八思巴一见,年轻的八思巴折服了这位伟大的君王,并且向他和他的王妃传授了灌顶,奠定了后来元朝以藏传佛教为国教并且设立帝师的基础。

拾遗:历史上临洮城里占地千亩的香衮大寺

八思巴肖像唐卡

八思巴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佛道冲突——公元1258年皇帝组织的天下佛道辩论会中舌战群雄,将道教彻底折服,17名道士削发为僧,部分道观也被改为寺院。

1270年,忽必烈敕封八思巴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

据说八思巴年幼时,曾梦见自己手拿一根有80节的藤杖,但到第四十六节处就弯曲了,第二天向萨迦班智达说起时,萨迦班智达对他说:“这预示着你的岁数,所以到46岁时要格外留心。”想不到一语成谶,最后英年早逝,享年46岁。

在国内非常流行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个很厉害的大反派,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是的,没错,他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位国师。


三、八思巴兴建了临洮香衮大寺

1271年,在忽必烈敕封为帝师的第二年,八思巴离开了元大都(北京)来到了临洮,并且在这里居住了四年之久,期间修建了藏传佛教大寺,又派遣弟子到卓尼,兴建了禅定寺。1274年,八思巴在皇太子真金的护送下,离开临洮回到藏区。


八思巴在临洮兴建的大寺,藏语称临洮叫香根(或香衮),所以临洮大寺也叫做香衮大寺。大寺兴建的时间是1271~1274年,同一时期,萨迦寺始建于1268年。它比甘肃省现在最著名的格鲁派拉卜楞寺(建于康熙四十八年,贡院1709年)早了400多年;比青海的塔尔寺(明隆穆宗庆三十九年,即1560年)也要早建近300年,和卓尼百寺之首禅定寺同期。

拾遗:历史上临洮城里占地千亩的香衮大寺

深藏在临洮市内的宝塔寺

据记载,大寺规模庞大,占地1000多亩,东至东城墙,南至广福巷,西至经文巷,北至北城墙,南接城北门,呈镰刀形。《狄道州志》画有大寺原址图。只可惜,这样一座建筑群,今已片瓦不存,毁于何时,也无史料可查。后建于大寺旧址上的东北五寺,即宝塔寺、圆通寺、广福寺、隆禧寺、圆觉寺,除圆通寺为唐尉迟敬德监修,明永乐年间重修,时间较早外,其他四寺分别为明成祖永乐、宣宗宣德年间新建。以上诸寺,皆毁于清同治时期的变乱。仅宝塔寺由清左宗棠恢复,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又加重修,并增建熙春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继承了大寺的香火。

拾遗:历史上临洮城里占地千亩的香衮大寺

临洮宝塔寺

八思巴在临洮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的著述,组织了许多学者在这里大规模的翻译校勘经典的工作,其中,《新唐书.吐蕃传》就是这个时期由八思巴的弟子、汉人译师胡将祖在临洮翻译成藏文的,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将汉文典籍翻译成藏文的活动,也是最早刊印的藏文书籍,在汉藏文化交流史和藏族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大寺西面的临洮“经文巷”,这一称谓与佛教翻译、印刷业无疑是有密切关系的。(经文巷现在还有,去临洮的朋友可以去探访一下)

八思巴的举动,让临洮在元代称为了整个西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和睦共进,在中华文明的史册里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拾遗:历史上临洮城里占地千亩的香衮大寺

现存宝塔寺在临洮广福巷内

临洮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敲锣打鼓把八思巴的神像抬出庙宇,长号如虹走遍大街小巷,引得万人注目,场面盛大空前。让人不由得回想起七百五十年前,由大都琼花岛广寒宫传出的声音依然响彻天宇:“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辅治国政,王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历史上,经文巷因为紧邻大寺,成为引致寺庙经卷、出售香蜡纸表的街市。走进今天经文巷,虽然巷道已经硬化,但两边的住宅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宅院、古旧的大门,青砖雕饰的门墩,布满了岁月剥蚀的印记。

只可惜,时光将很多东西都冲刷的干净,后人们只有在故纸堆里才能缅怀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