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小時候喜歡捉弄孩子,會不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什麼不良影響?

父母小時候喜歡捉弄孩子,會不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什麼不良影響?

如果父母小時候喜歡捉弄孩子,會不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什麼不良影響?

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在關係之中將孩子所置身的處境,孩子在後來的關係之中會屢屢地深陷其中。對於適應捉弄了的孩子,他可能在長大後在人際關係之中會不自覺地扮演一個“逗逼”或者“小丑”的角色,以此重演著他年幼時候在父母身邊的真實遭遇和處境。在他於人際關係之中不自覺扮演那種身份,或者形成那種形象或人設的過程之中,也許也許存在著部分的有意識的選擇,但是從其角色的底座上,某些潛意識內容也在深刻地發生作用著。我想我們常常也不難會發現一些自己本身也不願意,但是卻在關係之後總屢屢身處某種遭受和處境了。我們為此懊惱,想知道原因,但卻往往並不容易。

因為時常地,我們的潛意識內容都替我們編排了那一些腳本了。榮格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until you 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 life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 也就是說,任何沉潛到潛意識當中的內容,都在無形之中牽引、制約著我們。

而父母的對待及其留下來的影響,之所以讓我們掙脫之處還在於,

那是我們自小便不得不進行適應的。這些情感適應會在心底深處留下一些潛在的經驗上的痕跡,而這些被刻下了痕跡又會決定著我們關於事情的不同傾向與反應。(這些都會進一步真實地決定我們的遭受與處境)

關於這些,我曾經有過一些切身的體會。曾經在初中那會,很喜歡上課接老師的話,譁眾取寵地搞笑。像個小丑那樣引起同學們的笑聲。那個時候我還自鳴得意地以為著自己的幽默,但是實際上是真的屬於那種別人都絲毫不把你當回事,然後也可以隨意那你來當作嘲笑對方的小丑一樣的。而直到很後來我才瞭解到彼時我不自覺扮演那個角色背後的心理原因。小時候我母親尤其喜歡在我流露出那些童趣的一面的時候進行鬨笑,還喜歡把我的一些糗事當作她在與其它女人高談闊論時候談資、笑料,以此增進她的某種良好自我感覺。

客體關係說,嬰兒與重要的依戀著(care-giver)之間的互動模式,後來會有大概率在親密關係之中重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除了有意識層面的語言交流之外,還存在著大量的無意識層面的交流。那就是父母給孩子攤派了怎樣的角色,賦予了他怎樣的身份。是否看見他本人的真實感受,是否尊重他本人的基本權利。等等。所有的這些無意識層面的互動,除了少部分孩子感覺到了什麼表示抗拒意外,大部分都發生得悄無聲息,甚至父母本人在其中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做。那些孩子能夠表達抗拒,(時常以著一種父母不理解的“鬧脾氣”、“固執”)父母有時能夠讀懂並尊重,那麼便是一個很好地增進理解與實現溝通的機會。如果不行,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自閉,以此消弭自身的有活力的自我表達與存在。以此規避那些他不想接受的對待,如題目當中的“捉弄”。

(忽然發現上面這幾句話也可以回答知乎上另外一個比較火的問題“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了。因為如果孩子的自我袒露遇到的都是他們所不願意遭受的誤解、斥責,那麼孩子變得愈發“自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事實上父母如果反思自身,認清他們關於孩子真實的對待,放下他們的頑固,許多常見的親子問題常常都會找到原因)

因為父母關於孩子所有的對待,都會覺得孩子的“潛意識”。年幼時候在關係之中最依賴時候的稚嫩的情感體驗,那些我們在與父母之間不得不適應的狀態,後面都會沉澱到我們心理深處,成為我們的命運之中的某套代碼。這組代碼在遇到相應情境的時候,便會顯化為主宰、支配著我們的程序。不自覺地運行著,並不以主觀意願為轉移。比如我們在關係當中不自覺地陷入的被動處境,以及某些遭受當中感受到的超出眼前事件的強烈應激反應。這所有的都是無意識內容顯現的方式。所謂強迫性重複。

應該說,我們的心理感受、反應模式,其實也是有著自身的慣性的。那些年幼時候在不同遭受當中產生過的觀感。這些觀感隨著沉澱到深處,常常都會塑造某種性格氣質。當一個孩子被捉弄如果他適應(或不得不適應)的時候,後來在相應處境之中,由於潛意識內容的作用,會更加容易落入某種處境當中。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同等地尊重!!如果你不夠尊重他,他要麼會適應了這種對待以至在後來的關係之中缺乏對自身權利的意識。(因為被剝奪了)。要麼會在某種對待面前容易以超出當前事件程度的,以著格外地強烈情緒的應激性應對。(因為從前不能抗拒,現在終於可以抗拒了!!這樣的應對是決然難以真正理性的!)部分人在冒犯與羞辱面前所產生的那種應激性的強烈情緒反應,往往也有其成長遭受當中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