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唐代韩干照夜白图

这幅画是用水墨线描完成的,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喜爱的坐骑“照夜白”的形象,它被系在一木桩上,鬃毛飞起,鼻孔张大,眼睛转视,昂首嘶鸣;四啼腾骧,似欲挣脱羁绊。此画不仅画出马的膘肥肌健的外形,更着力表现其桀骜不驯的雄骏神采。用笔简练,线条纤细而道劲,渲染不多而体积感、质感颇强

波士顿美术馆

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历代帝王图

又称《古帝王图》。此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 531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

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七世纪唐代彩塑供养菩萨造像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

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北宋汝窑洗

汝窑的存世量决定着他的价值,此件完整器媲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汝窑水仙盆。

大英博物馆

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元至正青花象耳龙纹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象耳瓶来到琉璃厂,请当时古玩行的专家高手掌眼并打算出售,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其中一件的颈部记有六十二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文物被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手”认为是赝品瓷而拒之门外,“元代无青花”似乎是当时中国古玩行的“共识”,中国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失去了首先认识元青花的机会。最后这对象耳瓶,被英国的一位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收藏。

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东晋女史箴图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即使在英国也是专家级别的才能看到,就是一般人看不到的。因为它实在是太珍贵了,只有一些特殊的专家,经过特别的批准程序才有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是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此珍贵的画作,在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期间被劫走,令人吃惊的是,1903年,女史箴图被卖给大英博物馆的时候,售价仅仅为25英镑,相当于200块人民币左右!

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良渚文化玉琮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玉琮是六种礼器之一。”

玉琮的造型一般是内圆外方,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此件藏品是已发现最高的玉琮。

法国吉美博物馆

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厅分“远古中国”、“古典中国”和“佛教中国”3大部分。所藏中国瓷器,康熙瓷最多,也最精美,其次是明中晚期瓷器,再就是高古瓷。作为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下属博物馆两者在合并的时候,获得卢浮宫博物馆亚洲部分的捐赠,有着高达三万件亚洲藏品的收藏。

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

其中吉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全世界存世量不足5件),釉色和装饰图案则使之成为梅瓶中的翘楚:通体施以深沉典雅的宝蓝色,在肩和腹的焦点位置,描绘出一条蜷曲腾飞的白龙和一颗火焰珠,其间点缀四朵火焰形云纹。这雅致静和的宝蓝底色,与动感十足、绚丽光洁的白龙,既有强烈明显的对比,也有动静相宜的互补

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明德化窑观音造像

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那些年流失海外博物馆的十件艺术珍品

明代天顺高士纹梅瓶

天顺时期是中国瓷器的空白期,传世瓷器很少,至今没有发现一件署有年款的官窑瓷器,而且民窑瓷器上也极少署年款。台北故宫对于明代空白期瓷器已经出现了“官窑”的定义。对比台北故宫藏品,吉美博物馆中所藏一对明天顺青花高士纹梅瓶,可谓空白期极为少见的典型“官窑”器

从美国文物返还的实践推及到世界范围内文物返还。一些来自昔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被殖民国家的学者已经充分认识以“后殖民”思想镜片看待民族间的返还所存在的弊端,并强调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即对过去遗产的索赔进行判决,同时建立可行的争议解决机制。并倡导开展公开、诚信、利他的建设性合作模式,同时提出建立世界艺术品和文物秩序的新原则。如,博物馆所有藏品列入全球清单;将1975年作为划分界限,此前博物馆所获的藏品既往不咎,此后非法所获藏品则需要归还;坚决反对文物走私;保持遗址的完整性;建立国际艺术品与文物基金,将其用于博物馆建设、遗址与文物修复等。而作为主要参与者的博物馆,则需要以反思式的人类学视角审视后殖民语境下的博物馆,主张必须通过谈判建立更加平衡、有效的关系。——杜辉·《全球化语境下看帝国主义、艺术与文物返还》

具体的途径:

  1. 追讨,但是仅对因战争掠夺和非法走私流出去的文物和标本有影响力,对通过购买流出的文物难以通过这一方式索回;

  2. .购买,但是这样会造成价格虚高,而且对进入公共领域(如博物馆)的流失文物没有效果。

  3. 折衷,博物馆与文物来源国开始重新审视文物返还,并且逐渐在“理解过去并保护过去的所有遗存”这一本质所在形成共识,甚至在平衡二者立场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合作实现双方共赢,完善文物返还机制。这可能是未来的方向,但是这一理念还没有形成可操作的模式,不过相信随着我们国力的上升,借助外交渠道,相信对有些藏品还是可以实现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