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削尖了腦袋一心想要擠進大公司,究竟是為了什麼?

職場人削尖了腦袋一心想要擠進大公司,究竟是為了什麼?

一心網:最近一直在忙著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所以就把這邊停更了幾天,這裡先跟大家說聲抱歉。但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就是但凡時間還有空閒的話,那麼小心一定會盡最大可能性完成推文分享給大家關於心理學,尤其是近期職場心理上的一些思考與理解的。

我前兩天和身邊一個做了多年職場諮詢的職場規劃師聊了一會兒,話題集中在——職場人,尤其是年輕職場人想方設法進入一家大公司,而不到萬不得絕不考慮小公司的做法,究竟是為了什麼,又是否是正確的呢?

在絕大多數職場人眼中,大公司的主要優點無非在於:

一、企業越大,業務的抗風險性越強,那麼對於員工而言,因企業破產倒閉而面臨失業的可能性就相對更低,職場人的安全感就會更強;

二、相比小公司,大公司的薪資水平和福利待遇普遍會更高,且每年都會有相應的調薪機會,工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某個區間;

三、企業越大,企業的架構就會越豐富,對應的就是職位上的升遷機會越多,能夠在職場生涯中,有不斷努力向上發展的機會。

但是凡事有利必然有弊,大公司相比小公司的常見弊端有哪些呢?

一、大公司的制度和流程相較小公司要嚴格很多,很多時候沒辦法像小公司那樣只要和老闆打聲招呼,然後想怎麼搞都行。

二、人多的地方一定有江湖,那麼大公司裡因為員工眾多,所以各種品性的自然都很常見,職場宮心計可能就會屢屢上演。

三、孤膽英雄這樣的人設,在大公司裡不太能夠被接受。業務已經相對成熟,並不需要你進入後隨便想象,然後再隨意嘗試。

職場人削尖了腦袋一心想要擠進大公司,究竟是為了什麼?

但和這位在職場諮詢領域深耕多年的朋友深度溝通之後,其實他還另外分享了幾點,很多職場人可能會忽略的大公司的優勢。而這種優勢,恰恰就可以較好地解釋為什麼很多職場人最大程度上選擇offer中的大公司而非小公司。

一、大公司待遇高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表面上看是因為大公司規模大,銷售團隊人數眾多,行業積累時間長,市場佔有率更大、銷售規模更大所以公司的利潤才越高。但是本質往往只有少數人察覺,那就是大公司普遍站在所處行業的最上游。

舉例說明一下,美國的蘋果公司是全球範圍內盈利最好的公司之一。蘋果公司產品不少,但核心產品自然就是iPhone無疑。目前最新款的iPhone售價已經接近萬元,但是不少消費者仍舊趨之若鶩。而iPhone其實並不是蘋果公司負責生產的,而是由富士康等代工公司生產。可是哪怕富士康為蘋果生產百萬千萬臺手機,可以從每臺iPhone上獲得的利潤依舊只有微薄的幾十塊,而蘋果公司卻可以從中獲利數千元。

蘋果公司為什麼可以獲得如此高額的利潤?因為蘋果公司站在了智能手機行業的最上游。蘋果負責iphone的硬件設計,系統開發,而富士康這樣的硬件提供商,或是蘋果應用市場上的眾多軟件提供商,相較蘋果而言都處於其渠道的中下游。站在上游的蘋果公司,只要把大壩一建,那究竟分配多少流量,完全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此強大的話語權,自然在利潤上佔據巨大優勢。

而小公司呢?要麼完全沒有生產開發能力,只是代理某家大公司的產品負責地方性的宣傳推廣,從大公司鍋裡分一小杯羹。要麼只能為大公司龐大產業鏈上的極小一個環節提供產品的生產,謀取微博的利潤。而無論是大公司政策還是市場環境上有任何風吹草動,小公司都有可能應聲而倒。

職場人削尖了腦袋一心想要擠進大公司,究竟是為了什麼?

二、大公司的崗位都是螺絲釘,小公司的崗位才是多面手?

這句話是小公司職場人常常拿來反駁大公司職場人的一個重要工具,但是這個說法是不是正確呢?恐怕有些欠妥。

作為一個職場人,如果你曾經面試過創業型公司的話,那麼你多半會對類似上面這種說法感到熟悉。大致就是說,在我們這家創業公司,雖然人數只有十幾個甚至幾個,但是你可以完整接觸整個創業公司運營的方方面面,然後學習和成長都會非常快。但事實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學習和成長的最高效方式不是自學成才,如果是的話整個教育行業都應該完全逆轉,所有老師都可以下崗轉行了。成長最快的方法,是跟隨真正有能力的行業大牛。而你進了創業公司後,經常發現很多問題你不知道怎麼辦時沒人可以問,只能自己看著辦。這樣長期以往,你的專業性從何培養?

同樣是財務負責人,大公司裡你需要負責的是成千上萬人員工的人工成本,是動輒千萬甚至更高的資金量運作。如果是上市公司,你還要對接監管機構,董事會,股東等各個重要環節。但是到了小公司,可能你就是一個負責開票和報銷的會計,對接的就是老闆一個人,還得時刻被老闆提醒要在稅務上“靈活一點”,要不然我們公司怎麼生存得下去。

同樣是行政企劃負責人,大公司裡你中轉連接著十幾個甚至幾十個部門,如果是集團化公司各個子公司與總公司的業務對接更是複雜。如果碰上公司組織全員會議,你需要處理的可能是一場千人規模以上的大型會議策劃和執行。而到了小公司,行政就是打雜的,沒事兒打掃打掃衛生,給老闆遛遛狗,陪老闆娘美美容,甚至可能還要幫著接老闆孩子上下學。老闆告訴你這叫學習為人處世,你自己也自我麻痺自己正“成長迅速”。但是這種“為人處世”,到哪天公司倒閉了,到別的公司後能當飯吃嗎?你的工作能力只怕早已經忘得一乾二淨,就會掃地遛狗了吧。

職場人削尖了腦袋一心想要擠進大公司,究竟是為了什麼?

三、大公司工作是為了當高管,小公司工作是為了自己創業。這也是我身邊很多選擇了小公司就業的朋友,喜歡掛在嘴邊的理由。意思也很簡單,我加入一家創業公司,看看這家公司到底是怎麼從零到一的,這樣一來等到我學會以後,就自己跳出去單幹。

這個話聽上去好像也沒什麼毛病,但是根據創業圈中的實際表現來看,有一個“魔咒”對於絕大多數創業者來說是很難逃脫的,就是自己單飛後創業的公司規模,基本都不太可能在體量上超過原有公司。為什麼,因為出於工作經驗和行業資源,多數創業者的創業方向都和原公司處於統一賽道。比如杭州現在有很多原來的阿里系高管離職創辦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做得好的也能做到幾百人甚至更多。但是你看哪一家公司,做到了超越螞蟻金服的?

創業前東家的高度,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新公司的高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你所能看到的格局和你能夠找到的團隊人才水平。人才無非兩條路,一個是不甘人下自己出來單幹創業,這種人你很難招募來跟著你踏踏實實幹。另一種就是加入一家有較強行業實力護城河的企業做高管,拿得是一份踏踏實實的高薪。行業內最好的人才找不到,那麼就只能不斷退而求其次,最終限制了公司能夠發展的高度。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公司的同事層次之間。一家公司的同事層次,一般不會有特比大的差異。那麼工作幾年後,你的圈子相應也就被限制在了同級別的水平裡。更高層次的圈子,你並不太容易接觸到。這就好比如果你的崗位是技術類,那麼工作幾年後你的技術水平,即使是公司中最高的,也不可能比公司平均水平高得一騎絕塵,這並不現實。

職場人削尖了腦袋一心想要擠進大公司,究竟是為了什麼?

另外還有一個更殘酷的真相是,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的逐漸放緩,未來從小公司成長成為大公司的機會也將越來越小。所以“我加入小公司就是希望未來能夠見證它成為大公司”的幾率,遠遠小於小公司一不小心死亡倒閉的情況。

當以上這些問題你都想明白的時候,或許你就會更好地在大公司和小公司之中理性選擇。當然,前提是你有足夠的能力進得去大公司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