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記憶|大山涼亭話滄桑

乡愁记忆|大山凉亭话沧桑

大山涼亭話滄桑

■ 張文昌

乡愁记忆|大山凉亭话沧桑

涼亭,建築在路旁供行人避雨遮陽或休息的亭子。新時代的涼亭因為造型輕巧,選材不拘,佈設靈活而被廣泛應用在園林建築之中。

唐代詩人杜牧在《醉倒》詩中曰:“日晴空樂下仙雲,俱在涼亭送使君。”

乡愁记忆|大山凉亭话沧桑

龍巖市永定區屬山區小城,在大山之中留存很多古代供過路人客小憩的亭子,當地人把這些亭子叫涼亭。這山路中的亭子有別於公園中的亭子,它主要功能為路人提供遮陽、避雨、小憩,樸實大方。建材以石子、木材、磚瓦為主,多數是四邊有牆的長方形單間,單層結構,與路貫通的兩邊開通透的大門。在側面其中一邊開大窗,窗臺上可同時坐數人,亭內依牆砌二排石凳。路人可坐在石凳上休憩,也可倚在窗臺上一邊休憩,一邊欣賞大自然美麗的景色。

早年沒有公路,村民生產的商品靠人力挑往圩場集市進行交易。各村民眾之間的往來亦需翻山越嶺,經常遭遇狂風雷雨,人們便在山路中修建涼亭,供路人休憩、遮陽、避雨等。有的涼亭裡還有商人販賣涼茶小食,為路人提供方便。

多數涼亭有亭名、楹聯。很多古亭留存路過文人墨客在亭壁上的題詩、對聯。其中,白葉凹涼亭內有永定大溪鄉清朝末年翰林名人巫宜福用地方名所撰寫的對子:“筀竹當風白葉吹落平水,湖坑崩坎亂石拋出大溪”。巫翰林把永定區內的“筀竹裡、當風凹、白葉凹、平水坑、湖坑、崩坎、亂石、大溪”,這些地名結合自然現像,把“風吹落葉、山泥傾瀉”的情景,順著地理位置巧妙地串聯在一起,成為當地名對聯。

還有清明經進士永定教育局長、教學會長、勸學所長張笏初(內坑村人)所題的聞名客家竹板詩:一、“鄰家姐妹喜相邀,一路高聲唱採樵。今日採來明日賣,嫁郎貧苦舌休嘵。”二、“一年四季易循環,春夏時忙秋漸閒。直到三冬無個事,凝樁好待遠人還。”三、“儂家清淡住龍崗,日出河杆自浣裳。最怕夜深眠不得,含情燈下繡鴛鴦。”四、“此邦人士耐辛勞,說與人間仔細聞。儂自負薪郎力稼,個個辛苦要平分。”......

乡愁记忆|大山凉亭话沧桑

你瞧:“嫁郎貧苦舌休嘵”這句多有意思。勸解嫁了貧苦的老公,不要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地抱怨,日子會慢慢好起來!

“凝樁好待遠人還”,因為客家男人多外出謀生,女人在家操持家務。到了秋冬,莊稼收成了,女人就比較閒了,這時女人就把自己裝扮一下,站在家門口宛如樁柱,專注等待遠歸的丈夫。

“含情燈下繡鴛鴦”,情竇初開,思念情郎徹夜難眠,挑燈繡鴛鴦,一針一線寄託少女無限情懷。

“個個辛苦要平分”,夫妻恩愛,辛勤勞動,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建立美滿家園。

竹板詩詞寫得真好,朗朗上口,充滿真情實感,把勤勞、善良、溫柔的客家婦女活生生地展現在旅客面前。可惜白葉凹涼亭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失修倒塌了。

乡愁记忆|大山凉亭话沧桑

隨著公路的修建,走山路的人愈來愈少,涼亭的用途也隨之式微,由於得不到重視,陸續倒塌。目前,內坑至永定城數座涼亭只剩下黃仕凹一座了。其中一座位於內坑村口的涼亭“少安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人為拆掉。

內坑村至湖雷鎮集市之間的涼亭保留得較完整。近年開通了公路,走山路的人少了,山路中的涼亭也岌岌可危,六座涼亭被人為摧毀一座。

內坑村先民張迪庵所捐建冠履亭,是內坑至湖雷山路中的第一座涼亭,坐落在內坑村村尾,北向是座大山,大山後面便是湖雷鎮的水竹自然村。涼亭北面,一條千級石臺階“長崗屻”(“屻”客語讀音“引”)直通山頂伯公凹。北面楹聯:“冠未彈忙行什麼,履當納小憩何妨”,提醒路過客人前面是村莊了,帽子上的塵埃還未彈乾淨、鞋子裡的垃圾也未倒出,急急忙忙幹什麼?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有什麼影響呢?休息會兒,彈乾淨帽子、整理好鞋子再往前走。前面是村莊,衣冠要齊整啊!楹聯充分展現平水坑村民禮貌莊重的文化底蘊。涼亭南面楹聯:“冠蓋往來留客坐,履祺安言祝君行”。提示客人在亭中小憩,恢復體力,準備北上長崗屻,翻越伯公凹。冠履亭建在長崗屻下方,也稱下涼亭。長崗屻頂處亦建有一座涼亭,叫上涼亭。上涼亭為外地人捐建,捐建者一心為善,不留名,也不取亭名。近年村民修建公路,也特別重視保留這座善心人捐建的涼亭,以喚起村民為善不為名。翻過伯公凹,一段下坡山路中有座名曰“最樂亭”的涼亭,可惜近年被人為摧毀。最樂亭楹聯“最能解困唯安坐,樂可忘疲且遠行”,亦為張笏初所作。另一聯“最宜過客行行止,樂有遊人得得來”則為村中名士所作。

長途跋涉的路人坐在亭裡小休,沐浴清涼的山風、欣賞佳聯美詩:“幾樹蟬聲噪日斜,炊煙四起野人家。老漁未有錢沽酒,猶自溪頭網浪花......”頓時疲倦忘卻在九霄雲外。

據說,永定峰市汀江河畔渡口有座涼亭,亭內有人題了上聯:“鱔長鰍短鰻有耳”,很長時間都沒有人對出下聯。某一天碰巧有位漁夫經過,看了上聯,即脫口而出:“龜圓鱉扁蟹無頭”。佩服!真是高手在民間,漁夫維妙維肖地用數種水生動物的名稱對出了下聯。不知道那座涼亭如今是否仍保存。

乡愁记忆|大山凉亭话沧桑

大山裡人家,難得有親朋到訪。親朋離別時,一路相送,送客人到村口涼亭,千言萬語,依依惜別。每到假期節日,小孩便會相邀結伴,到村口涼亭等候,迎接親戚、客人到訪。親戚、客人亦會帶些糖果分予小孩,俗稱“等路”。山路漫漫,旅客擔夫坐在涼亭中,習習涼風吹拂,沁人心脾,疲倦頓消。炎炎烈日坐在涼亭中遮陽避暑。狂風雷暴安坐亭中避雨,待雨過天晴再上路。山路中的涼亭,行人擔夫的福祉,保存了無數先輩的足跡,見證了無數人間滄桑,是民間文化的寶藏。

乡愁记忆|大山凉亭话沧桑

文章原載香港《文匯報》

乡愁记忆|大山凉亭话沧桑

製作:吳麗仙 主編: 劉永良 監製: 蘇冠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