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則不競,何憚於病”,凡人不解其意,春秋多少國卻因此衰亡!

公元前655年,齊桓公在衛國首止(河南睢縣東南)召集諸侯會盟。

前一年,齊桓公率領諸侯大軍殺入楚國,迫使楚國低頭認錯、重新對周王室進貢,可謂是春秋以來楚國所遭遇到最大的一次挫折。齊桓公攜勝楚之餘威,再度集合諸侯進行會盟,天下還有誰敢不服!

“心則不競,何憚於病”,凡人不解其意,春秋多少國卻因此衰亡!

因此,這年夏天,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等等諸侯國都準時到達首止,連周惠王都派出太子姬鄭參與此次盛會。

然而,就在這次表面團結、和諧、勝利的大會期間,一絲不和諧音調卻悄悄地從某個陰暗角落響了起來。引發這絲不和諧音調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恰恰就是齊桓公自己。

自從伐楚回來後,齊桓公明顯膨脹起來了,不光是想當天下諸侯的“霸主”,連周王室的家事也想管了。

公元前676年,周惠王繼位,娶陳女為王后。如今二十一年過去,周惠王與王后琴瑟和鳴,陸續生下了兩個兒子:長子姬鄭與次子姬帶。按宗法制,姬鄭是繼承王位的第一候選人,理所應當成為太子。然而,人心難測。自從姬帶出生後,周惠王與王后明顯更偏愛小兒子,慢慢地就有廢嫡立庶的想法。

齊桓公號稱“霸主”,以維護周禮為己任,當然不能坐視周王室公然違背周禮。於是,在首止之會上,齊桓公特地向周惠王請求讓太子姬鄭參會,“謀寧周也”。(《左傳·僖公五年》)

齊桓公稱霸,居然還“霸”到了天子家!

“心則不競,何憚於病”,凡人不解其意,春秋多少國卻因此衰亡!

這讓周惠王無比慍怒:立哪個兒子為太子,原本就是天子家事,姜小白憑什麼來管!然而,慍怒歸慍怒,齊國實力卻遠超周王室。十多年前,為懲戒助姬頹叛亂的衛國,周惠王也不得不求助於齊桓公。更何況,齊桓公是以維護周禮的名頭擁戴姬鄭,周惠王雖然惱怒,卻也無話可說!

難道就這麼看著齊桓公橫行霸道?


既然無法公開與齊桓公作對,周惠王只能私底下給齊桓公小鞋穿了。

就在首止之會進行期間,周惠王派周公私下找到鄭文公,對他說:“我協助鄭國去交好楚國,再與晉國聯合,合力來對抗齊國,這樣天下人才可安寧!”齊桓公之“霸道”,果然是太霸道了——連周王室都忍受不了,甚至不惜聯合“蠻人”楚國來與齊國對抗!

“心則不競,何憚於病”,凡人不解其意,春秋多少國卻因此衰亡!

鄭文公一聽這話,頓時心花怒放——媽媽的,老子早就不想跟著齊桓公幹了!

還在去年伐楚退軍時,陳國人擔心諸侯大軍過境花費過於巨大,就與鄭國商議,引導齊桓公改道向東,沿海邊威懾東夷人後繞道回齊國。如此一來,陳、鄭兩國就不需要負擔龐大的軍費開支了。

不知底細的齊桓公果然上當,便率領諸侯大軍一路向東進發,結果沒想到征途上山林眾多,水網密織,一路上諸侯大軍不是困於山林就是陷入沼澤,舉步維艱。

這時,鄭文公的寵臣申侯為討好齊桓公,居然把事前陳、鄭兩國合謀欺騙齊桓公之事和盤托出,讓齊桓公改道從陳國和鄭國之間回師。

齊桓公得知陳國和鄭國居然如此算計自己,大怒。立刻命令諸侯大軍改道陳、鄭之間歸國,並且將首惡陳國大夫轅濤塗給抓了起來。為懲罰陳國,在當年齊桓公還兩次帶兵討伐陳國。雖然鄭國大夫申侯主動告發,但是鄭文公參與策劃此事,也是從犯。為警告鄭國,齊桓公不經鄭文公同意,直接就把鄭國土地虎牢(河南滎陽)賞賜給了申侯!

在“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中,當年鄭莊公連親弟弟姬段都不敢給的“巖邑”虎牢,因為齊桓公一句話,就被交給了“跳槽”到鄭國的外姓大臣申侯手中!鄭文公內心有多恨齊桓公,可想而知!

“心則不競,何憚於病”,凡人不解其意,春秋多少國卻因此衰亡!

所以,見周惠王居然也想聯合鄭國、楚國、晉國一起與齊桓公對抗,鄭文公欣喜若狂,馬上就決定要逃會。鄭國大夫孔叔見勢不妙,趕緊前來阻止:“作為一國之主,行事不能過於草率,草率就一定會失去親近之人;親近之人一失,禍亂即將到來。國家陷入禍亂再去求盟友,將會損失更多——您一定會後悔!”

當下齊桓公的“霸道”才是讓鄭文公最後悔之事,孔叔之諫,他當然就聽不進去。然而,鄭文公雖然準備逃會,卻也不敢大張旗鼓。萬一齊桓公發揮“霸威”,在首止當地就能把鄭文公給辦了!所以,鄭文公不顧一切地丟下鄭國軍隊,一個人就私自逃回了鄭國!


鄭文公私自逃會,這讓霸主齊桓公很生氣。

公元前654年夏,齊桓公馬上率領齊、宋、魯、陳、衛、曹等等多國大軍,圍攻鄭國新密。新密,就是當年鄶國所在地。鄭國東遷,所滅的第一個國家就是鄶國,先期鄭國都城也定於此。直到新鄭營建起來後,鄭國才遷都。鄭文公從首止逃回後,怕齊桓公討伐,不斷地加固新密防務,現在終於派上了用場。

“心則不競,何憚於病”,凡人不解其意,春秋多少國卻因此衰亡!

就在鄭國危難之際,周王室的連楚抗齊策略也生效了。為救鄭國,這年秋楚成王率大軍圍攻許國。為救許國,諸侯大軍被迫放棄攻打新密,前往許國解圍。

鄭文公終於鬆了一口氣,心中暗暗慶幸不已。

可還沒等他輕鬆多久,公元前653年春,齊桓公又帶領大軍殺上門來了!得罪了天下霸主,就是得罪了閻王,看鄭國還能囂張到幾時!

鄭文公逃會之時,可曾想到這麼嚴重的後果?

此時,羸弱的周王室肯定是指望不上了,晉國又遠在黃河北岸,楚國雖近,但也不可能年年為了鄭國出兵——天下還有誰能幫鄭國對抗“霸道”的齊桓公?

“心則不競,何憚於病”,凡人不解其意,春秋多少國卻因此衰亡!

大夫孔叔看出了鄭文公的尷尬,再次勸諫他:“諺語有言:‘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既然不能逞強,又不能示弱,這就是滅亡的根源。國家現在處於危亡之中,請您向齊國屈服以救鄭國。”

“心則不競,何憚於病”,這短短的八個字,也許很多人都不解其義。翻譯成現代人的話語,就是“心臟都不能正常工作了,還去擔心什麼癬疥之瘡呢?”引申而言,就是“內在無法強大,還擔心什麼外在屈辱呢?”

鄭國雖然曾經是江湖小霸,但風光已是過去時。如今江湖上的霸主是齊桓公,既然鄭國自身實力已無法與齊國對抗,為何還要與霸主齊桓公好勇鬥狠呢?弱鄭與強齊鬥狠的結果,就只有滅亡!

鄭文公心知如此,但是面子上仍然過不去:“我知道齊國為什麼而來,且稍等會。”孔叔急得臉紅耳赤:“如今國家正朝不保夕,憑什麼來等?”

最終,在齊桓公壓迫下,鄭文公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頭顱。

公元前653年夏,鄭文公殺死申侯作替罪羊,向齊桓公賠罪;這年7月,鄭國派出太子華參與寧母(魯地,山東魚臺縣境內)之盟;這年冬,因為齊桓公不肯參與鄭太子華策劃的叛亂,鄭文公為感激齊桓公,正式向齊桓公請求結盟。

鄭國的天大危機,終於就此解除。


這就是“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所留給人們的警示。

道理雖然簡單,可春秋時代有多少國君就是因為不理解這八個字的深刻內涵,而導致了國家的衰亡。

“心則不競,何憚於病”,凡人不解其意,春秋多少國卻因此衰亡!

息國本身弱小,卻因辱妻之恨,聯合楚國暗算盟友蔡國,不想反倒被楚國滅國,妻子息媯也被楚文王搶走;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強行稱霸,在盂地(河南睢縣東南)盟會時被楚成王俘獲,後來因不堪羞辱而在泓水與楚國開戰,結果兵敗如山倒,宋襄公本人也身受重傷;夔國國君自恃為楚人所棄,不再祭祀楚人祖先,結果國家被楚成王所滅;蔡穆侯自恃血脈高貴,在齊桓公將蔡姬送回後,忍受不了屈辱,斷然將女兒改嫁他人,結果引來齊桓公率兵圍攻,蔡國舉國潰敗……。

常言道:“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人生在世,很多人都為了一口氣而活著,受不得一點委屈。然而,人們往往忘記了,在反擊羞辱自己的敵人之時,自身內在實力是否足夠?息國國君、宋襄公、夔國國君、蔡穆侯這些凡夫俗子,就因無法理解“心則不競,何憚於病”的深刻內涵,不能忍受一時屈辱而貿然反擊,結果要麼是國家被滅,要麼是軍隊大敗、國家遭受重大損失而衰敗,這樣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心則不競,何憚於病”,凡人不解其意,春秋多少國卻因此衰亡!

所以,周文王能忍受商紂王多年欺辱,後來周武王才能奪取天下;韓信能忍當眾胯下之辱,才能成就以後的縱橫天下;勾踐能忍吳王夫差的僕從之辱,日後才能一舉滅吳,稱霸天下……。“心則不競”之時,就必須忍一時之“病”,才能保存實力,以圖未來東山再起。

如此看來,“心則不競,何憚於病”,確可作為人處世的一大箴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