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明朝有一妻侍二夫,还有男男通婚的风俗,是真的吗?是因为明朝比较开放,还是因为他们民风彪悍?

Zeng-Liping

明朝时中国某些地区还真有一妻侍二夫、男男通婚的情况,放到今天,这两个现象就是

开放式性关系同性恋。但请不要搞错了,明朝发生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他们社会观念开放。恰恰相反,这是长久以来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导致的

要解释这两种看似异常的社会现象,还要从明朝的女性地位说起。

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写过一本研究元明时期中国历史的书,《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也是哈佛中国史系列里的一卷。里面讲述过元明时期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被压迫的生活状况,比如,如果丈夫过世,夫家会对尚在生育年龄内的寡妇施压,要求她在五年之内改嫁,以免她的生计成为夫家的负担或由于不甘贫穷而做出失节的丑事。再比如,许多家庭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就会把先于男孩出生的女婴溺杀。

去年杀害女婴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没想到这个可怕的陋习居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从五百年前就出现了。元明时期,杀婴这件事的直接代价是女性的死亡,而女性人数一旦下降,男性也被迫单身了。这就要说到题目中问及的两个现象了,不论是一妻多夫,还是男男通婚,都是来应对“女人不够,单身汉太多”的方法。

下面的资料仍然整理自卜正民的《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一妻侍二夫”是人类学家所谓的兄弟共妻(fraternal polyandry),即兄弟数人合娶一个女人的做法。浙江沿海一个俗称“手巾岙”的地方就因这种风俗而闻名:兄弟以悬挂手巾为通房的标记,兄先悬巾,则弟不敢入。据说贫家女欢迎这种做法,因为嫁给兄弟比嫁给独子获得的经济保障更多。有人说是日本先引入的这种风俗。这种揣测也许只是将不合常理的做法归之于蛮夷,但兄弟共妻也可能与当地人出海的高风险性有关,久而久之便被人引申到日本“岛夷”身上。弘治四年(1491),这项风俗被禁,违者以明律第392条奸兄弟之妻罪论处。

手巾岙的共妻之风虽然被禁了,但单身汉的性需求仍然存在,怎么办呢?其中一种做法就是男男通婚,多见于广东和福建的部分地区。汉语里的“男”字是上“田”下“力”。将其中的“力”换成“女”,便成了对与同性通婚的男性的专称。这种风俗可能也与航海有关,由于出海的男性长期与女性隔绝,只能转向身边的男性纾解性需求,不过,女性人数不足是导致这种做法常态化的原因之一。


overflee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在中国古代自父系社会以后,女性或多或少是附属于男人的。古代男人能一夫多妻,妻妾成群,那么有没有一女侍二夫的情况呢?根据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有没有这种现象。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一带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这里的许多男人,如果老婆生的是女孩,他们会直接把孩子扔进脸盆淹死。《涌幢小品》记载:“江西人最喜溺女。民有连生四女者。皆溺之。瘗于寝室。”



重男轻女导致明朝男女比例失调,在一些偏远地区,确实有一女侍二夫的情况,且多为兄弟共娶一妻。所以,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开放,而是因为无奈。畸形的社会风气,在明末清初,让男风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搞基开始盛行。


在明朝末年,男人和男人结婚是合法的,宫廷之内,也有许多明朝皇帝豢养男宠。男人和男人结婚被称作“契兄弟”,这种情况,一般除了寻找刺激的有钱人,多数存在于偏远地区,因为找不到老婆,又想成家,所以只能这样。明末清初的李渔在《无声戏》中的《男孟母教合三迁》中记载了当时“契兄弟”的过程:“男子之间“婚嫁”与男女一样,也是需要提亲、聘礼和酒席等流程。”到了晚清,西方思想的冲击,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逐渐被禁止了。


历史密探

明清时期个别地区出现的这类奇葩现象,根本原因不是性开放,而在于性别严重失衡,男人娶不着老婆,只能这样将就成家。


明清时期,重男轻女观念大行其道,古人没有计划生育,也不能做性别鉴定和选择性流产,一些偏远地区便采取溺死女婴的残忍做法,有时为了生出一个男孩,居然接连溺死三四个女婴,导致当地男女比例失调,穷苦人家的男人更是娶不着媳妇。

为解决打光棍问题,完成繁衍后代重任,个别地区出现了奇葩的解决方案——两个男人合娶一个媳妇,且多见于亲兄弟。这种方式经济实惠,能有效解决生理和生育问题,不但受到男方欢迎,有些女方也很认可——同时嫁给两个男人,相当于家中有两个劳力两个顶梁柱,对家庭而言更稳定,对女人而言更有安全感。


除了一妻侍二夫,明末清初还有一种畸形的社会风气——契兄弟,也就是如今俗称的“搞基”。除权贵人家为寻求刺激外,男男结婚大多存在于愚昧落后的偏远地区,大家都找不到老婆,又想成家过日子,所以只能将就着找个伴。


狄飞惊

作为中国人自古以来中国人最看重地的日子之一,婚姻可谓是节节攀高,于是乎,在慢慢的演变过程中,它几乎是一度高过了考取功名的影响力,但作为明朝比较开放的婚恋观,导致了一度社会,对于婚恋观的发展,但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这种仅在于明朝发展了,而后也同样止步于明朝,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社会百家形态绽放的方式,有利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因为这种情感的百态,供大于求,所以一度稳定了明朝的发展,如果在一开始就扼杀掉这种特殊的情感,那么势必会把统治的,拉拢人心的方式所破坏,就会是社会不稳,民心浮沉,总之还是不利于发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