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国演义让我们有错误认识的将军

三国时期,蜀汉一直是最弱的势力,但是它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中,经历过无数次角逐依旧存在,除了与刘备的枭雄本色有关,还离不开众多功臣的拼搏。如今论起蜀汉的有功之臣,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便是蜀相孔明,以及关张赵马黄。的确,因为诸葛亮的出山,刘备才有了立足之地,并终成霸业,五虎上将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也立下了无数的功劳。不过他们有付出也有回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后人的盛赞。然而蜀汉还有一个功臣,他的功劳超过“常胜将军”赵云,但死时却非常凄惨,而且至今依旧背负着骂名,这个人是谁呢?

说起此人,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此人正是蜀汉后期有名的大将魏延。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并不好,因为他脑后有反骨,又曾背叛过多任主公,所以刚投刘备就差点被处斩,而且在《三国演义》中,他于诸葛亮去世之后,的确有过降魏的打算,之后又想要自成霸业。《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中,魏延在诸葛死后,率军离开,并与跟随在他身边的马贷商议说:“我等投魏,若何?”后来被马岱洗脑之后,他决定自己称霸,并“引兵直取南郑”。

因为三国演义让我们有错误认识的将军

大多数人读完演义之后,都会觉得魏延死的不冤,然而真实的历史上却不是这样的。刘备一向有识人之明。魏延归降之后,就跟随刘备参与了入川之战,而且担任的是牙门将一职。这一职位不但需要有勇有谋,而且需要深得上级信任,一生备受刘备和诸葛亮倚重的赵云就曾担任过这一职位。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刘备从曹操手中拿下汉中之后,需要派人驻守,此时关羽远在荆州,所以“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可是刘备选择的人却是魏延。

因为三国演义让我们有错误认识的将军

汉中对是蜀汉而言非常重要,随时都可能被魏军侵扰,然而魏延担任此职十数年,却从未有失,不负他在上任之前“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数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豪言。刘备去世之后,五虎将也只剩年迈的赵云一人,诸葛亮不得不倚仗他的勇武,将其升迁为征西大将军,加封南郑侯。

到了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已经成为了蜀汉军方的高层,无论是比功劳,还是论资历,都没人能够压他一头。如果他此时选择降魏,不但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到了猛将如云的曹魏阵营中,他能否有出头之日都难料,此时的他会选择反叛吗?他当然不会,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中提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因为三国演义让我们有错误认识的将军

也就是说魏延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率军离开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反叛,而是想要杀掉杨仪等人。杨仪当时的职位是丞相长史,深得诸葛亮信任和倚重。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是唯一一个有资格跟魏延叫板的人,当时的姜维都排不上号。那么魏延又为何要杀杨仪呢?其实两人在诸葛亮生前就不和,当魏延的名声一时无两之时,所有人都“避下之”,只有杨仪不把他当回事,两个人水火不容。

因为三国演义让我们有错误认识的将军

不过激化两人矛盾的并非私怨,毕竟是出征在外,主将不能如此胡闹。诸葛亮去世之后,杨仪想依计退兵,并让魏延断后,魏延却要坚持北伐,两个人为了争权,谁也不让谁,不但分道扬镳,还上表相互指责。只不杨仪在朝廷有人,一向“性高矜”的魏延被扣上了叛乱的罪名,不但自己被杀,三族也被夷灭,还背负了叛贼的骂名,至今依旧没能洗涮冤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