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两次出土:又被誉为“海内三宝”之一,这个大鼎不寻常

公元1937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子夜时分。

那夜的月色格外明亮,苏州城内的大部分居民,都已经在月色的陪伴下进入了梦乡。然而,一条名叫南石子街的小巷内,一个年轻的女人和四个男人,正在进行一项秘密行动。

在女人的指挥下,四个男人将一间屋子正中的方砖地面撬开,露出下面的土地,又挖了一个一人多深的土坑。挖出的泥土,或是培在院中的松树根部,或是撒在屋子后面的花园里,不留下一点痕迹。

他们把事先钉好的一个木箱放入土坑,从房里抬出两尊巨大的青铜鼎放入木箱中,再用小件青铜器和旧衣物填满箱子里的缝隙。盖上箱盖后,几个人将方砖按原样铺好,又摆上一张八仙桌掩人耳目,这才匆匆撤退。

领头的年轻女人望着天上的明月,不断祈祷:希望这样,能够使我潘家收藏的大克鼎、大盂鼎免于被日寇掠夺的命运……

曾两次出土:又被誉为“海内三宝”之一,这个大鼎不寻常

大克鼎,又名膳夫克鼎

 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内壁铸有铭文290字,是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膳夫”——也就是掌管宫廷膳食的官员——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由于克的祖父对国家有功,周王特别任命克为宫廷大臣,并赐给克礼服、土地和奴隶等。

大克鼎有两耳,口部微敛,腹略鼓,底部的三足略似兽蹄,整体造型显得沉稳厚实。它的颈部有三组变形兽面纹,腹部饰环带纹,鼎足上还装饰着浮雕兽面纹,是青铜纹饰与雕塑艺术的完美融合。

曾两次出土:又被誉为“海内三宝”之一,这个大鼎不寻常

 大克鼎铭文的书法体势严谨,有些地方还能见到清晰的格线。铭文的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呈现出一种舒展、端庄的风尚。

曾两次出土:又被誉为“海内三宝”之一,这个大鼎不寻常

大克鼎铭文拓片局部

 这样一件先秦青铜艺术的瑰宝,却“生”不逢时,于光绪十六年(1890)出土于陕西扶风县任村的一处窖藏中。任村窖藏的这批青铜器数量惊人,共1200多件,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批青铜器出土不久,便被各色人等瓜分殆尽。

大克鼎也不例外。这座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的鼎,起初被卖到天津,由晚清著名学者、《新元史》的作者柯劭忞购得。不久以后,柯劭忞又以650两白银的价格,将大克鼎转卖给了著名收藏家潘祖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