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反对明朝皇帝“与民争利”,最终大明的农民没有饭吃

著名的东林学院,曾经悬挂了一幅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东林党的开创者顾宪成所题。这副对联激励了无数江南士人,而作为东南士人代表的东林党,更是成为了道德与正义的化身。仿佛这群大明的知识分子,是为了抱负与天下苍生,共同战斗,共同同黑暗势力斗争,为民谋福利。实际上,东林党所作所为,却都是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东林党加速了明朝灭亡。

东林党反对明朝皇帝“与民争利”,最终大明的农民没有饭吃

1597年,为了增加税收,万历皇帝不顾大臣反对,派出亲近的太监到全国各地矿点,征收矿税等商税。当然收上来的税都进了皇宫,没有入国库。于是举朝上下大力反对,一直要求万历皇帝取消矿税。自然,税收执行当中肯定会出问题,尤其是太监,皇帝交代的事情肯定会完成任务,但是做的事情肯定会惹得天怒人怨。要说万历皇帝不知道这些问题,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税一定是要收的,因为此时明朝的财政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万历年间爆发的宁夏叛乱、壬辰倭乱以及播州的吐司之乱,虽然明廷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力,大约耗银1200万两。而明朝的税收主要来自于农业税。若要弥补财政赤字,一般再昏庸的皇帝也不会考虑提高农业税。因为农业税即便加一点点,那么实际征收到农民身上,那可能就要翻数倍。在俩千年的封建历史上,无论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是紧紧的控制住盐铁,实行盐铁专卖的制度。这种制度谈不上多好,也可以说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敛财。这样做尽可能避免提高征收农业税。就万历一朝来说,说万历仅仅是贪财,那是完全不正确的。国家财政支出如此巨大,而且播州的杨应龙之乱持续十多年,需要不断的投入军事支出。请问如何征税?是向农民征税好?还是向矿主收税好?而明朝的文臣并非都是是看起来那样的清正无私,朝廷上下的文臣都反对万历皇帝征收矿税,最大的理由就是皇帝与小民争利,却不反对朝廷收农业税。这其中的微妙之处,看看文臣的出身就知道了。还有一点,明朝士绅是不纳粮的。

东林党反对明朝皇帝“与民争利”,最终大明的农民没有饭吃

虽然大臣极力反对万历皇帝的税收政策,但是从始至终万历都没有妥协。即使中间有所动摇,也在最后收回了命令。而万历后期,逐渐壮大的东林党出身的文官更是对朝政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东林党的官员,大都出自于东南士人,这个阶层代表东南大地主以及大商人的利益。万历征收的矿税,是征收到他们头上,所以才激烈反对。随着东林党拥立新皇、彻底把持朝政。东林党一上台,立即废除矿税等万历征收的诸多税种。此外,明朝延续两百余年的三十税一的工商税,也被废除。天启年间,备受天启帝信任的魏忠贤,给东林党以毁灭性的打击,代替了把持朝政的东林党。可是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骂名千古的魏大太监,立即再一次向江南征收工商税,却没有想法加征农业税。

东林党反对明朝皇帝“与民争利”,最终大明的农民没有饭吃

天启帝驾崩,继位的崇祯为了掌握大权,拉拢看起来清正无私的东林党,清算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卷土重来的东林党再一次劝崇祯不要与民争利,于是废除了工商税。东林党文官借口江南连年灾害,茶叶歉收,于是茶税也没有了。此时盐税早已收不上来,而扬州盐商富可敌国。随着辽东战事糜烂以及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崇祯皇帝只好加征农税。等到“辽饷”、“剿饷”、“练饷”三饷开征,大明农民哪怕是不吃不喝,也交不起税。明朝彻底走向万劫不复之地。崇祯一朝,在东林党的极力反对之下,始终没有征收工商税,而是不断加高农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