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股災、互聯網女皇報告、618……當我把最近關注到的這幾個看似不相關的點連在一起琢磨時,居然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結論:在中國零售市場,電商正在“向下”,店商卻在“向上”。

中國零售新的未來十年走向,今年正好是一個分水嶺!

我向一位在一家零售巨頭任職的前媒體朋友分享了我的觀點,並以電商和店商股價走勢來加以佐證,希望得到他的論證。他對此的觀點是:“目前,電商的增速只是放緩,它的絕對增長速度目前還是高於線下實體零售增速的,不能僅僅從股價表現判定誰更有未來。”

我的思緒裡,浮現出過去十年電商的發展脈絡,我更加堅信了我的判斷。

一、

十年輪迴

10年前,電商和店商,別說是朋友,那簡直是敵人。

2012年,是電商風雲變幻之年。在那一年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現場,馬雲和王健林懟上了。王健林對馬雲拋出賭約:“2020年,如果電商在中國整個大零售市場所佔的份額達到50%,我給馬雲一個億,如果沒到他給我一個億。”

同樣是在2012年,發生了國內電商史上最大規模的價格戰。京東打著電商與創新的旗號向當時被電商當“傳統商業”看待的蘇寧、國美宣戰。

而今,雖然王健林身處萬達輕資產化的陣痛之中,但網絡零售佔社會零售總額的50%的那一天還遠沒到來。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2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全國網上零售額71751億元,比上年增長32.2%。網上零售額佔社會零售總額比重為19.59%。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2010-2017社會零售總額及增速)

商務部預計,2018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0%左右,網絡零售額增長30%左右。兩項指標增速比較平穩。

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網絡零售額增長率均樂觀的分別以10%、30%計算,網絡零售額要達到50%的比重,至少還需要5年。這裡面,還要特別排除線下零售的反彈因素。

而在2016年,馬雲在雲棲大會發出判斷: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

後來,阿里提出了“新零售”,京東提出了“無界零售”;過去的純電商紛紛把目光瞄準線下市場,而雙線兼具的蘇寧則力推線上線下融合的“智慧零售”。當時的背景是,網絡零售增速從2010年的96.9%放緩至2016年的26.2%。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2011-2016年網絡零售規模及增速)

過去被貼上“傳統”標籤的蘇寧,反而成為了轉型成功的典型,變身智慧化、科技化的蘇寧。在進一步鞏固其在家電3C領域全渠道第一的優勢的同時,快消、母嬰、生鮮等品類以及便利店、加盟店等業態走上了全面爆發的階段。

二、

電商“已死”

恰如我的朋友所言“不能僅從階段性上股價的表現來判定誰更有未來”。

但是,股價依然還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

一定程度上,股價能夠良好的體現研究機構、投資人對企業及行業的信心。加上消費零售在國家GDP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我國電商及零售股價基本上良好反應了行業的發展趨勢。因而,股價的表現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首先,我們來看立足國內市場的電商上市公司資本市場表現。

京東:股價於近期創下52周新低,最低時較年初高點市值蒸發達30%。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京東股價K線圖)

從今年京東兩次發財報看,一發財報的第二日股價就大跌。5月8日晚,京東公佈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股價應聲大跌4.6%,報36.94美元。在更早的3月2日,京東發佈2017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後,京東股價一度大跌9%,收盤時最終跌幅為5.2%。

究其原因,投資人及媒體總結為:營收增速和活躍用戶增速均在降低。京東正在丟掉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高增長”標籤。

近日,京東在6月1日的前一個交易日,股價再創52周新低。

當股價達到一個低點,通常就三種可能:橫盤、下跌、止跌回升。

然而,APS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Kok Hoi Wong在一場演講中對京東展開抨擊,他認為該股遭到大幅高估。KokHoi Wong之前就曾經批評京東,認為該公司開展了“遺憾而愚蠢的投資”。

“我看到的所有證據都表明,京東是一隻遭到瘋狂炒作的股票。”他在會上說,“該公司的商業模式並未被很好地理解,管理層的行動令人困惑,其資本部署也很魯莽。”他對該公司的估值遠低於京東510億美元的市值。

新浪科技在6月1日的報道中重點提及了Kok Hoi Wong的這一觀點。

我們對“遺憾而愚蠢的投資”所指為何,尚不得而知。但是,我看到,京東正在往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方向轉型。

因此,我們不能明確看到京東轉型中的鉅額投資何時能夠收益見效,但卻可以明確的看到是盈利將面臨壓力。今年4月,瑞信分析師Thomas Chong以物流、研發和投資支出導致成本上漲為由,將公司2018年盈利預測下調33%。並將其2019年盈利預測下調15%。

針對境外機構的抨擊,京東在回應中將其新的投資方向與過去的物流網絡做類比:“當我們投資垂直整合的物流網絡來創造價值和規模經濟時,也聽到了很多批評,但歷史證明,行業的確在向著我們設想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相反的方向。”

我認為,這樣的類比顯得頗為空洞。在當年物流基礎設施尚不發達的時候投資物流,確實是獨闢蹊徑打造差異化優勢。但在今天來看科技投入,京東面臨的不是此前的物流投資沒有有力競爭,而是巨頭林立,BAT絕對是無可企及的大山。同時,還有蘇寧這樣在智慧零售上的實力攔路虎,更有拼多多等追兵。

唯品會:左手京東,右手騰訊,依然處於下跌行情。

去年底,騰訊京東以上一個交易日溢價55%的價格入股唯品會。唯品會股價一度漲到52周最低價的三倍之高。

2018年一季度財報成為檢驗唯品會牽手騰訊京東價值的一個關鍵點。財報公佈後的首個交易日,唯品會股價出現暴跌。根據財報,唯品會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5.297億元(約合845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5.519億元下降4%。

而據財報分析會,唯品會第一季度的活躍用戶為2600萬,同比去年同季度2600萬增幅為0,環比2017年第四季度2860萬的活躍用戶,卻呈現了下降的趨勢。

儘管唯品會和騰訊京東的合作效應凸顯需要時間,但是,京東和騰訊一定是能給唯品會帶來用戶增量的。在這樣的前提下,都不能實現活躍用戶增長,唯品會本來的用戶增長能力確實堪憂。

從這一點看,唯品會和京東一樣,同樣面臨著盈利增長和活躍用戶增長的壓力。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唯品會股價K線圖)

其他B2C電商:聚美優品一直在低迷,噹噹退市後賣身。

聚美優品曾是電商的黑馬,短短三年銷售額從10萬攀升至6億元,又是短短三年市值從近60億美元跌至不到4億美元。在經歷假貨風波後,聚美處在長期低迷,活躍用戶不斷減少,開始從電商之外尋求增長。比如投資寶寶樹、投資街電、投資影視劇。

開始從多元化獲得機會的聚美優品,也算是徹底宣告了其自身B2C電商上的“沒落”。

另一家曾經的明星電商噹噹網,一度是可以與京東一較高下的。然而,噹噹在保守的策略下,錯失業務佈局的機會。2016年9月,噹噹網以5.56億美元的市值進行了私有化退市。近日,海航科技75億元收購噹噹塵埃落定。

如果不將這些現在的、昔日的明星電商公司放一起對比,我們可能很容易將一個公司的起伏變動視為正常情況。但通過以上的分析對比,我們可以發現:

1、幾乎所有純電商B2C上市公司都在面臨營收和活躍用戶增長降速甚至下降的局面,走下坡路已成定局。

2、紛紛都在拋棄自身“電商”的身份:京東是其中的領頭者,唯品會繼續暫時重點在講與京東騰訊合作的故事,噹噹基本邊緣化,聚美走向多元化。

那個曾經被純電商們號稱要打敗傳統的“電商”,正在被“拋棄”。這其中,就包括馬雲和劉強東。可能有人要問,為何不分析阿里,它是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因為,阿里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電商公司,要比只能在BAT中去對比了。

三、

店商“蛻變”

十年電商洗劫,店商一度走到崩潰的邊緣。

2013年,百貨商場開始顯現頹勢。2015年、2016年,在電商和高房價衝擊下,百貨業相繼出現關店潮。傳統門店的倒閉,一方面源於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更源自自身經營和服務的落後。

馬雲曾吐槽說:不是實體店不行了,而是你的實體店不行了。

在經濟轉型、商業變革的浪潮中,大膽創新、謀求轉型的線下零售企業紛紛實現軟著陸。然後在2017年、2018年,零售風向突變,它們又成為了挺立潮頭的佼佼者。

去年7月3日,商務部發布《中國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16/2017年)》:截至2016年底,便利店、購物中心、超市業態銷售額增長較快,增速分別為7.7%、7.4%和6.7%。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實體零售出現結構性回暖跡象。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商務部重點監測的2700家典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6%,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3個百分點。專賣店、專業店、超市和百貨店等主要業態的銷售額增速分別為8.3%、6.2%、3.8%和2.4%,較上年同期分別加快6.6、3.3、1.9和2.7個百分點。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公佈了《2017年中國連鎖百強榜》,2017年,連鎖百強企業銷售規模達到2.2萬億,同比增長8.0%,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百強連鎖門店總數10.98萬家,同比增長9.1%。百強便利店企業2017年銷售增長率達到16.9%,門店數量增長18.1%,成為實體零售企業中增長最快的業態。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商務部重點監測實體零售企業發展概況)

蘇寧:雙線增長,大幅超網絡零售增速,接棒友商成高增長典型。

根據蘇寧易購2018年第一季度報告,一季度其商品銷售規模為693.30億元,同比增長46.33%;實現營業收入496.20億元,同比增長32.76%;報告期內,蘇寧易購APP月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60.48%,2018年3月蘇寧易購APP 訂單數量佔線上整體比例提升至90.2%。

尤其引起業界關注的是:在2018年一季度,蘇寧易購線上平臺實體商品交易規模為397.71億元,同比增長81.50%。

而據其2017年財報,截至2017年12月,蘇寧易購(002024)APP月活躍用戶數較年初增長105.73%。

可以看出,最近兩年蘇寧已經成為中國零售高增長的典型,尤其在線上營收和活躍用戶增速上,稱霸全網。

為何蘇寧能夠走出有悖於營收增速和用戶增速雙降的“電商向下”的獨立行情?

無疑得益於其“雙線驅動”的化學作用。

我認為,簡單的物理的雙線驅動和融合顯然是不夠的。蘇寧模式的成功核心在於:蘇寧通過最初的O2O協同,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解決了線上線下差異化體驗的根本問題,從而實現了線上線下品牌的協同效應,並極大提升雙線的運營質量和服務體驗。目前,蘇寧線上線下已經真正實現了數據化融合,其線下的龐大數據和消費場景,還將為蘇寧線上提供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

眾所周知,包括此前甚至現在多數電商平臺在內,均面臨著線下線下差異化品質和體驗的問題,一度使得低價、低質成為電商的標籤。這樣的商業形態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商業模式。唯獨只有蘇寧,走出了一條線上線下品質化直營的高成長道路。

同時,蘇寧在物流和科技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以及在智慧零售大開發上的全產業、全渠道佈局,使其獨特優勢得以全面體現。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蘇寧易購股價K線圖)

反映到蘇寧的資本市場表現,我看到的是:蘇寧近期股價高點較年初低點已經實現漲幅超過44%,市值一度超過1500億,這與B2C龍頭京東市值開年來蒸發近30%形成鮮明對比。即便是在上週的股災中,蘇寧易購也依然保持1個多點的漲幅。

而在未來預期上,新浪股票頻道顯示,最近60天內有57個研究報告發布蘇寧易購(sz002024)評級,綜合評級為“增持”。同時,光大證券上調蘇寧2018年盈利預測,維持“買入”評級。

銀泰商業:全面革新,成為阿里新零售樣板。

去年年初,阿里巴巴以272億港元的對價完成對銀泰商業的私有化邀約,後者於5月正式從港交所退市。

阿里入股後,銀泰在新零售的道路上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據2017年年底每日經濟新聞專訪,銀泰商業CEO陳曉東表示:阿里入股銀泰後在幾方面為銀泰注入了新活力:第一,互聯網思維;第二,阿里的強大技術給銀泰踐行新零售提供了良好基礎;第三,阿里擁有的數據和數據產品。這些都給銀泰在零售方面產生了巨大良性作用。

同時,銀泰也在諸多方面開展創新改造。比如銀泰開始把所有的交易行為數字化,協助廠商提高經營效率。再比如線上線下同款同價,線下購物時也可以選擇線上快遞到家服務,並享受和線上一樣的包郵服務;在實體店逛街也可以“一鍵退貨”等。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銀泰商業門店(銀泰商業門店)

陳曉東曾公開表示,銀泰未來的目標是——不收租金。希望與各個零售商,共同實現客戶價值,超越客戶價值,超越顧客的期望。

因為已經退市,銀泰在業績上就不需要對外披露。外界其實十分關心的是銀泰到底業績數據怎樣?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去年銀泰銷售額達229億元,較前年成長7.5%,中國前5大百貨業者中,成長速度僅次王府井。

如今,通過系統化改造,銀泰商業已經成為了阿里巴巴新零售版圖下的典型案例。

盒馬鮮生:成為近年的零售網紅,被寫入互聯網女皇報告。

生鮮電商是一片激烈競爭的紅海,也是一個被公認十分難做的領域。

2016-2017年生鮮電商扎堆死亡,數量達數十家。

但在盒馬鮮生殺入這個領域後,卻把生鮮經營成為了中國新零售變革的一個樣本。據瞭解,它的坪效是傳統零售坪效的3-5倍。

有人總結盒馬鮮生是“四不像”:不是超市,不是便利店,不是餐飲店,也不是菜市場。但它同時兼具電商、超市、餐飲、物流等元素,還為顧客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據盒馬鮮生透露,盒馬鮮生目前在全國13個城市已經開了46家店,今年計劃開到100家門店。

5月31日發佈的《2018年互聯網女皇報告》指出:盒馬鮮生通過“高質量+便利性+數字化”的方式重塑了百貨零售體驗。盒馬鮮生的單店日交易額,成倍的高於中國家樂福及永輝超市。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盒馬鮮生與家樂福、永輝超市日交易額對比)

其他店商:永輝超市擁抱騰訊京東力推超級物種,王府井增速領跑。

同樣是一手牽騰訊、一手是牽京東,永輝超市和唯品會的境況截然不同。

目前,永輝超市形成了“雲超”、“雲創”、“雲商”、“雲金”四大板塊。其中,永輝雲創由永輝生活、超級物種、永輝生活APP/小程序構成,扮演著新業態試驗田的角色。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永輝生活門店)

據永輝披露,永輝生活目前開業260餘家門店,2018年計劃開出1000家門店。超級物種目前開業40家,2018年計劃開店100家。

同時,永輝超市整體2017年銷售額超過650億元,增速超過20%。近日,創新工場還宣佈投資永輝雲創,創新工場出資3750萬元,持有永輝雲創3%的股份。

在中國連鎖百強的零售公司中,王府井百貨、長春歐亞、步步高、天虹、宜家等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其中,王府井百貨以21.7%的增速領跑。

此外,2017年百強企業線上銷售增幅為78.9%,高於往年69%的水平,也遠高於全國網上零售32.2%和百強線下銷售8.0%的增幅。但線上銷售規模相對較小,平均佔到實體零售企業總銷售的10.3%。其中,家電數碼類企業佔比為38.2%,超市僅為0.7%。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新華百貨股價K線圖)

在資本市場上,永輝超市、三江購物、新華百貨、百聯股份、華聯中超等上市零售公司均處於逐步回升或持續上升的相近走勢,與現階段純電商的持續下跌走勢形成鮮明對比。

四、

終極戰場

早在2016年3月,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就提出了蘇寧要搞智慧零售,大力推動實體零售向智慧零售轉型。

2017年3月9日,時值兩會期間,張近東就未來零售發展做了題為《大力推動實體零售向智慧零售轉型》的發言,明確提出未來零售就是智慧零售。

根據蘇寧的定義,智慧零售就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商品、物流、支付等零售要素的數字化,採購、銷售、服務等零售運營的智能化,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體驗為用戶提供商品和服務。

2016年至今,巨頭間的造概念鬥爭逐步升級。

從涵義上看,“新零售”以一個“新”字實現無所不包,在2017年賺得了最高的熱度; “智慧零售”則更加直達問題的核心:“以科技實現零售的數字化、智能化,從而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體驗。”

如果說新零售佔據了零售革新的頭陣,智慧零售則成為了零售創新的又一個熱點。

我們看到,“智慧零售”已經從單純由蘇寧提出的零售概念,逐步演化成為了一種行業趨勢共識。

2017年11月,騰訊緊隨蘇寧之後,將“智慧零售”作為發展重要戰略。但與蘇寧做零售不同,騰訊做智慧零售主要是推動金融支付、雲計算和廣告這三條業務的擴展。今年3月份,馬化騰曾表示:“我們不做零售,甚至不做商業,只做底層,把機會讓給所有的合作伙伴。”

5月23日,永輝超市創始人、CEO張軒寧在雲+未來峰會演講時表示:永輝緊緊跟隨時代,已經推出以生鮮為核心的六個業態,並運用騰訊智慧零售工具,一步步實現傳統零售向智慧零售轉型的目標。

此外、大眾點評、聯想、家樂福、步步高、百果園、天虹等眾多企業均將“智慧零售”納入戰略範疇。這意味著,由蘇寧首次提出的“智慧零售”已成為中國零售共同的戰略方向,智慧零售的“朋友圈”日益壯大。

而在商業實踐上,蘇寧正在加速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的落地。

去年12月,蘇寧提出目標:“未來三年將互聯網門店拓展到2萬家、落地2000多萬平方米商業實體。”蘇寧將智慧零售資源向社會開放輸出,針對傳統門店經營難點提出一套完整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從品牌、供應鏈、IT系統、零售能力以及增值服務等方面對傳統零售門店進行多維度賦能。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智慧零售才是終場

(蘇寧物流無人機)

同時,蘇寧正在加速科技化佈局來構建智慧零售更加堅固的基礎設施。從無人Biu店到智能客服機器人,從無人機到無人重卡,物聯網、雲計算、AI等新技術已經成為智慧零售的底層核心動力。

相應的,騰訊也在賦能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上逐步發力。時下,618年中大促來襲,一場在阿里、蘇寧、京東以及眾多電商及店商中零售大戰開啟。蘇寧以5000多家線下門店及線上全渠道參戰,必將又是一次智慧零售的大檢閱。

至此,中國零售未來的走向已經明晰:基於新技術實現零售運營和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在科技的推動下線下線下零售真正走向有機融合,從而大規模提升效率、提升運營質量、提升服務體驗,引領中國零售的新的10年變革。而單純的電商模式,將逐步成為“傳統”,甚至從被拋棄到消亡。

電商向下,店商向上。所謂傳統,所謂轉型,不過是相對而言,不過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曾經線下店商經歷過的陣痛,線上電商正在深陷其中。另一面,在智慧零售推動下,店商正在止跌回升、逐步崛起甚至一路狂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