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陰暗的人偏愛哪種口味?|關於“苦”的飲食風尚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視覺設計:大西

所謂“春天多吃苦,全年不受苦”,自春日以來,飯桌上漸漸多了野菜、苦瓜等苦味……還有消解悶熱的冰美式、烤串火鍋必備的清茶。

若不是以痛苦之“苦”命名,或許人們不會下意識地排斥苦味。而苦味食物也常被視作功效性食物,比如用於祛火、減肥,如此才有了下嚥的理由。

但也不得不承認,無論出於某種目的還是單純享受,苦都在飲食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近年還有新研究表明,越是心理陰暗的人越愛吃苦。

那麼吃苦是何以成為一種風尚的呢?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大多味苦的食物被驗證有益於身體健康,於是吃慣了魚肉腥膩、得了不少“富貴病”的人們格外偏愛降脂刮油的苦味蔬菜,比如苦瓜。

苦瓜味苦、外形也不討喜,雖然綠綠橙橙的顏色不錯,但周身瘤狀疙瘩實在令人不舒服。如果不是近些年健康飲食大行其道,我想打內心裡接受苦瓜真要費一番周折了。苦瓜作為食物一開始的地位也不高,是作為救荒食物被記錄的。1406年,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在《救荒本草》中寫,“苟如法採食,可以活命”。我們日常吃的是沒有完全成熟的嫩苦瓜,瓤與外皮呈鮮綠色,味苦而清爽,朱橚吃的是成熟後的苦瓜,並以為只有裡面的紅瓤才可以吃。到了明朝時,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對苦瓜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南中人甚食此物,不止於瓤。實青時採者,或生食與瓜同,用名苦瓜也。青瓜頗苦,亦清脆可食耳。”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今人推崇苦瓜的入藥價值,這在明代雲南嵩明人蘭茂所著的《滇南草本》早有詳錄,“治丹火毒氣,疔惡瘡結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瘡疼難忍。瀉六經實火、清暑、益氣、止渴。”連苦瓜花也有用,“煅為末,治胃氣疼,開水下;治眼疼,燈草湯下。”現代人更相信苦瓜的苦味具有消暑、抗癌、保護心臟、滋肝明目、降低血糖的諸多作用。

苦味蔬菜到底真否如此神奇功效?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見。史軍在自己的書《植物學家的鍋略大於銀河系》中僅僅承認苦瓜有降血糖的作用,“高劑量的苦瓜素還會抑制胚胎髮育,影響正常的生育。要想吃苦瓜抗癌,恐怕比用它來降糖還要難實現。”至於解暑,“如果用它補充礦物質還不如喝綠豆湯來得直接。如果說要補水,那還不如啃上兩塊大西瓜呢!”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但苦瓜成就一道美味菜餚的概率極高。清炒或煲湯,搭配雞蛋還是排骨,青皮苦瓜總有適宜的吃法。涼拌苦瓜做法簡單、很受偏愛,洗淨去瓤切小塊、用開水焯過去除一些苦味,放適量鹽、生抽、乾紅辣椒、白芝麻,熱油一澆,有時用少量白糖提鮮。清甜的回味緊隨著若有似無的苦味,與白粥一道搭配,最適宜在夏季的早上享受。

除此之外,有研究稱,愛苦的人怕是因為心理陰暗。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保羅·羅津一是位對厭惡很有研究的心理學家,他是這樣解釋嗜辣的,“或許辛香食物所帶來的感受,就相當於搭乘雲霄飛車,或在1月的寒冬躍入密歇根湖,這是一種‘有限度的風險’,能觸發體內令人不安的警戒訊號。痛苦也許會讓腦部釋放出天然鎮痛劑,於是等灼燒感退卻之後,愉悅的感受便油然而生。”換句話說,食用這些我們遵從天性本該躲避的東西時,樂趣來自於,“即身體給出拒絕的信號,但人本身知道並沒有真實的危險。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以保羅·羅津的理論為基礎,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兩次實驗,發現了“苦味嗜好與惡意人格特徵相關聯”的第一手經驗證據。他們宣佈,嗜好苦味食物的人性格可能更陰暗。

研究者們在《食慾》(Appetite)期刊上寫道:“一般來說,嗜好苦味是馬基雅維利式操縱狂、精神變態、自戀和日常施虐傾向的強有力預測信號。換句話說,他們更傾向於表現得狡猾、自私、虛榮和冷血,並且缺乏同情心,更喜歡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試驗中的苦味食物包括不加糖的可可粉、黑咖啡、小蘿蔔和含有奎寧的通寧水。為什麼具有陰暗人格特徵的人會更喜歡苦味食物?他們推測,或許跟吃辣椒一樣,這些人可以從苦味食物中體驗到某種“顫慄”的快感。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拋開功效和性格不說,苦味曾是經濟困頓期的幸福回憶

那時老百姓常以野菜為食,臺灣文人陳文榮在著作《老味道》中,介紹了一道黃麻嫩葉煮粥。

“臺灣光復時期,嘉南平原農友興起種植黃麻風潮,主要採收黃麻皮,用來製作麻繩、麻織品。……母親工作忙碌,採集黃麻嫩葉,帶回家煮成粥,配點醬瓜之類,充當一頓飯。” 陳文榮的母親將白米和黃麻嫩葉洗乾淨,一同煮“就成了黃麻葉糜”。這道菜雖然足以充飢,但其實味道苦澀難以下嚥,他回憶母親“母親吃起來直喊好吃,可能是鼓勵我們放心地吃吧!”如今讀來,又溫暖又心酸。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在春季,野菜格外受到青睞,大概因為蕭條寒冬已過,新春莊稼將至。在農村田野、林間生活過的長輩大多有識別野菜的技能。採一把野菜,混和白米熬成一鍋菜粥,大米的清香和野菜芳醇、微苦的味道混合,就是一道盛夏開胃的健康粥品。陳文榮回憶野菜的好味道:童年時跟隨母親和兄弟們到田間拔烏甜菜——走到田野間,摘下幼嫩龍葵的莖葉。“烹煮方式很簡單:洗淨後,放入水滾開的鐵鍋裡,燙熟後撈起,拌蒜泥、鹽、幾滴麻油即可上桌。”在物資匱乏的年景,既美味又能填飽肚子,是困窘時期最大的享受。

端木蕻良與我有同樣的野菜記憶。在東北,有一種樹葉,葉面光滑,水滴形鋸齒邊,呈深綠色,叫玻璃葉。用這種葉子包制的糕餅,叫玻璃葉餅。端木蕻良說:“它的做法是:將精細的江米麵,用水調成較稠的糊狀,加進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花生仁、杏仁等。揉勻、上屜、攤平、蒸熟;然後切成長方形塊狀,用洗淨、浸泡得柔軟得玻璃葉包在外面,接著再放屜上蒸透。當母親做玻璃葉餅的時候,鍋還沒有揭開,清香就撲鼻了。”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我沒有吃過加了伍仁的玻璃葉餅,常吃的是豆沙餡玻璃葉餅。凌烈的寒冬清晨,小攤上的蒸籠內呼呼地冒著熱氣,母親從早市上回來時,玻璃葉餅帶常常還是燙口的溫度。野菜大抵是溫暖時保存下來的,揭開蒸成褐綠色的葉子,粘糯的紅豆香氣溢滿口腔,有時連玻璃葉一起吃,苦甜參半的味道,讓苦清香,讓甜更甜。與端木蕻良一樣,我認為“而這餅的清香,至今也沒有超過它的。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不光在中國,外國人也喜愛烹調野菜。在意大利東北部,人們會在春天採摘50多種野菜,先煮過,再以中火炒成什錦菜。在日本生活美學電影《小森林》中,無法適應都市快節奏生活而逃回故鄉小森的女孩市子,用生長在小森土地上的食材,製作出一道道簡單又真摯的美食。其中一道雨久花泥,用的是沼澤里長著的野生雨久花,“根部的紅色部分用菜刀剁出粘性,就做成了雨久花泥,用味噌或三味調合醋調味,澆在熱米飯上面吃,即便在苦夏而沒有胃口的時候,也能多吃一碗飯。”雨久花在中國又叫樓梯草,是一種味苦的野菜

,酸爽與清苦的口味拯救了盛夏的乏頓食慾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吃苦或許是物資缺乏時的選擇,喝苦則完全是精神世界的享受。果殼閱讀圖書策劃人、植物學博士史軍說,“世界三大飲料多少都跟‘興奮神經’有關係,除了茶外,咖啡和可可的作用大抵也是這樣,至於口味嘛,也都沒有脫出‘苦’的基調。”

茶樹嫩葉中的苦味來自於咖啡因,作用是改變新陳代謝、讓人精神百倍,或許在古時代被發現時是拿來直接咀嚼的食物。“將茶樹的葉子烘培後再用水沖泡,要較晚才出現。證據顯示,到了3世紀,茶葉是先煮沸後再幹燥備用,到了8世紀,則會先炒過再幹燥。這幾項技術能製造出綠色或者黃綠色的茶葉和茶湯,香氣清淡又帶苦澀。”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咖啡本身是一種風味最複雜的飲品,它苦味來自咖啡因,同時還能夠均衡結合酸、苦、澀,漫溢出濃厚的苦香氣,提神的同時還帶來令人滿足的口感。咖啡是舶來品,是快速、高節奏的工業時代生活方式的象徵,在美國公司裡,工人在休息時間喝咖啡的制度就是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建立起來的。在中國,咖啡常與大都市、公司白領、小資生活聯繫起來。在充滿陽光的上午,享受一杯現磨的手衝咖啡和一頓悠閒的Brunch(早午餐),恰是品質中產生活的象徵。

甜膩的飲料令人怠於現狀、慵懶發睏,苦口的湯水才能讓人持續的謙遜和內斂,在安穩時不忘反思人生,對停滯的大腦保持警惕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在動物性食品中,也偶然出現讓人著迷的苦味元素。北大路魯山人是一位傳奇的日本美食家,他把對美的追求引入到飲食界,主張“任何食物的味感和形美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他重視烤香魚的形態之美,並認為“脂肪和內臟兩者並有的這一部分,才是最美味的地方。”在不少做日本料理的餐館,秋刀魚這道菜也是連略帶苦味的內臟一起烤來吃的。胡椒和鹽灑在魚身上,擠上幾滴青檸檬汁,一口咬下去,鮮、苦、鹹香,還有檸檬的酸甜點綴,味道豐富令人大呼滿足。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但其實,天然的苦味通常只出現在蔬菜和種子中。在製作菜餚時,我們若往口中丟一兩塊尚未熱加工的生蔬菜,如生菜、土豆、甘藍、萵苣,咀嚼時總能體會到一絲絲苦味,這主要源於生物鹼、苦味肽、萜類化合物,是植物防止自己被吃掉的一種化學防禦機制

“動物還能借助運動能力來逃避敵害或拼搏求生,以免變成其它動物身上的肉。那麼固定不動的植物呢?植物不能動,卻能借由高強的化學合成本領來彌補這項缺失。”讓細菌、真菌、昆蟲、動物(包括人類)產生厭惡、從而打消攻擊它們的念頭。據說,

植物能產生好幾千種風味濃烈、有時還帶有毒性的警示信號。有幾樣植物化學戰的武器是我們熟悉的:能在口腔中產生灼燒感的辣椒素;洋蔥細胞被割裂時,揮發出的磺酸氣體能刺激流淚;未成熟果實帶有鞣酸產生的澀味。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自然界中,動物們能利用敏銳的嗅覺和味覺,偵測出植物中非常稀薄的化學化合物,從而躲開大部分有毒或味覺嫌惡的苦味食物。這類化學防禦對人類也應該格外有效,在一部德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吃的歷史》中,主持人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給幾位小嬰兒餵食滋味不同的食物,甜味最受歡迎,酸味的接受度也不錯,鹹味其次,小嬰兒們無一例外全部拒絕了苦味的食物。

但不如意的是,總有一些動物口味獨特,就偏喜愛這些帶有苦味和毒性的食物,比如“樹袋熊(無尾熊)能吃尤加利樹葉,大樺斑蝶幼蟲則能吃馬力筋”。長大之後的人類通過文化薰染和飲食訓練,也常常愛自討苦吃。

而事實上,由於人類對苦味的辨識能力比其他味道強得多,(“一般人只能嚐出濃度在0.5% 以上的糖水,但是對苦味的奎寧水的分辨率卻可以達到0.0016%”。在人群中,還有25%的超級味覺者由於擁有的更多味蕾,因此對苦味格外敏感,有些甚至可以辨別出一杯水中以分子計數的苦味物質)我們現在吃到的苦味蔬菜都是被馴化的版本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漂洗、煮沸和熱炒,這些烹調法都是可以濾除食物苦味的辦法。而在很早之前,人類就開始通過育種和栽培,設法減輕一些食物裡含有的苦味。今天我們吃到的很多蔬菜,如甘藍、馬鈴薯、茄子和萵苣等,都是經過長久時間改良後的品種,苦味與毒性都遠遠低於它們的野生祖先。

黃瓜,就是我們馴化苦味蔬菜的典例。這種原產於印度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熱帶雨林地區的野生植物,原本是瓜帶黑刺,苦味劇烈,不能食用。從5000多年前開始,人類開始馴化它。西漢末年,中國人栽培成功了新的黃瓜品種——葉柄較長、根系細長、果實較長、皮薄、早熟的華北系黃瓜和葉片較厚、根系較強、果實粗而短、果皮較堅硬的華南系黃瓜。元、明朝之後,北京人民使用溫室栽培黃瓜的技術已經相當純熟了。明朝王世懋所著《學圃雜疏》記述,“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種志火室中,逼生花、葉;二月初,即結小實,中官取以上供。”經過長期的栽培、雜交和馴化,黃瓜的苦味變輕,生吃起來雖略帶苦澀、但更清脆爽口。近幾年,菜市場上又出現了皮表無刺、光滑翠綠、口味甘甜的水果黃瓜。自此,黃瓜一族徹底“洗白”,“脫離苦海”。

實際上,我們見到的黃瓜是它還未成熟的樣子,傳統品種的黃瓜成熟後是黃橙橙的,據說在南方多用來煲湯,比如在雲南,瓜肉與牛苦膽液一起,做一道清苦消熱的料理。

所以,你發現了沒有?嘮叨半天苦不苦的,好吃才是最重要的事。

心理阴暗的人偏爱哪种口味?|关于“苦”的饮食风尚

ID:reknow24

日 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