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倆王四個二還能輸了!

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公元1399年,明成祖朱棣於北平起兵清君側,估計誰都沒想到,僅僅三年後朱棣就打進了南京,造反成功。建文帝落了個國破家亡,不知所蹤。想想一手好牌的建文帝怎麼輸給了手裡憋著一個小3的朱棣?

北平號稱燕王老巢,實際上除了自己府邸和八百親衛他管得了,政有北平布政使,兵有北平都指揮使司,他能指揮的了誰?燕王在自己的封地之內,財政軍這三個最為重要的權柄,沒有一個能掌握。即使在燕王的大本營北平,和朝廷相比,燕王依舊是弱勢到極點。

建文帝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倆王四個二還能輸了!

所以,在建文帝磨刀霍霍這麼久了之後,燕王依舊只有這麼點可憐的班底,再有漢初七王之亂為參考,燕王起兵之時,基本已經報了必死之心了,“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句話,也比較符合燕王的心境。

建文帝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倆王四個二還能輸了!

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建文帝,以全國之力、百萬之師攻打燕王北平一隅、八百將士,本來應該是獅子搏兔之勢,可誰能想到三年多的時間裡建文帝就落得個百萬之師喪盡,國都被破,自己生死不明的地步?靖難之役的失敗,有人歸咎於黃子澄、齊泰的書生誤國,有人歸咎於李景隆的無能無恥,但是究其根本,懦弱猶豫、視軍事為兒戲的建文帝責無旁貸,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向我們呈現了典範式的將一副好牌打爛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建文帝之失有二:一、浪漫幼稚,毫無決斷;二、不識軍旅,以殺伐之事為兒戲。

作為帝王,建文帝的猶豫反覆,毫無決斷讓本來彈指可滅的燕王終成滔天大患。建文帝靖難之役的失敗不在於削藩,而在於削藩的方式。削藩——太祖在位的時候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晚年的太祖對兒子們又於心不忍。剛好削藩之事也可以留給太孫鞏固自身權威,諸王身份尊貴,若能借削藩之事使其臣服於皇太孫,皇太孫的皇位將固若金湯,並且太祖不認為區區諸王不可能有反抗之力,太孫繼承大統,天時地利人和且自己餘威猶在,偏安一隅諸王不可能有反抗的實力。但事實證明,在豬隊友手裡,沒有什麼不可能。

建文帝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倆王四個二還能輸了!

建文帝聽從了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諸位書生的建議,強行削藩!但是在削掉了周、齊、湘、代、岷王,正待一鼓作氣拿下威脅最大的燕王時,建文帝看到了燕王給自己上的自解書信,惻然良久,感嘆到事情要不就到此為止吧!他開始猶豫了:我即位還沒多長時間,就連著罷黜了諸位王爺,骨肉情親何在?此時,建文帝的幼稚和優柔寡斷暴露無遺。

削藩是一場戰爭,一場人頭滾滾屍橫遍野的戰爭,不是遊戲,在戰爭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裡還能考慮何以自解於天下?強行削藩當快刀斬亂麻,大兵壓境宣削藩旨意,臣服者削職為民,不服者就地格殺。焉能削藩到一半自己覺得於心不忍又不削了?此時朝廷和諸王已經是不死不休的地步了,就算朝廷此時想罷手,剩下的諸王定然也興兵作亂。

建文帝的浪漫幼稚,猶豫反覆直接導致了一北平布政使和北平都指揮使可帥兵平之的燕王府,從容佈置,誘殺北平布政使與都指揮使,一夜佔領北平,興兵南下。此時,燕王之勢雖有所增長,但亦是以卵擊石,但生於深宮、不識兵旅的建文帝,以殺伐之事為兒戲,在將士出征時,告誡將士:毋使朕有殺叔之名。其幼稚迂腐,竟一至如斯。晉惠帝以“何不食肉糜?”貽笑天下,以其不知民生;建文帝的“無使朕有殺叔之名”實可匹敵“何不食肉糜”,後者不知民生,前者不知軍事。

建文帝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倆王四個二還能輸了!

正因為有建文帝迂闊可笑的命令,史書記載,在靖難之役的戰場上,常常會出現可笑的一幕:燕王數危矣,諸將奉帝詔,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獨以一騎殿後,迫者不敢追。這可能是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最為神奇的一幕,兩兵交戰,失敗的一方主將親自殿後,來往奔馳掩護己方撤退,敵方連靠近都不敢靠近,唯恐傷到敗軍主將。這到底是戰爭,還是遊戲?

燕王進京後,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於宮中自焚而死,或雲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髮為僧,雲遊天下,傳說他於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又有一說建文帝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

藩王在自己領地起兵奪取天下,三代以下,朱棣可以算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事技術難度太大,難度不亞於朱元璋起兵奪取天下。因為那時朱元璋剛死,朝廷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十分值得信賴的,並且還是燕王這種沒太大實權的藩王,如果你穿越回燕王起兵前一天,問問他覺得自己奪取天下的成功率是多高,他要敢說超過一成,不需要多說,絕對吹牛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