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野菜:天赐佳蔬

汪鹤年

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同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道理一样,野菜也是人们众口铄金的产物。其实,在人类漫长的求食之路上,原本就没有什么“家菜”与“野菜”之分。处于童年的人类,为了生存,拼命地寻找一切能够充饥解渴的食物,包括满山遍野生长着的野草、野果,“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大约是这一情景最真实的写照。渐渐,当人们懂得有意识地栽培一些植物供作菜蔬后,仍处于野生状态下的植物便渐渐有了“野菜”的专称。

野菜的纯天然特征

顾名思义,野菜指的是“未经人工栽培的植物”。但在传统观念中,野菜似乎还包括那些尽管系人工栽培,但并不专作蔬菜的植物的茎叶花芽,如薯藤、芋叶、莲房、松蕊、椿芽,等等。

野菜之所以能顽强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应该说得力于其天生的“野性”。当冰封大地的冬季悄悄逝去,人们储存的蔬菜青黄不接之际,田野中最先萌动的小根蒜、蒲公英等野菜,便成为人们采摘并用以充饥的佳蔬。遇上灾荒年景,野菜更成为人们救命的东西。即便是在蔬菜难以存活的沙漠,一些野菜仍能显现出勃勃生机,给人以生存的希望。

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其古往今来倍受欢迎,则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其纯天然的特性。生于山野,长于山野的野菜,称得上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佳肴;其二,是其营养价值高。其营养价值不仅可与栽培蔬菜相媲美,有些品种的营养价值甚至比普通栽培蔬菜还要高上几倍;其三,是其具有治病疗疾的功效。许多野菜本就是药食兼用的植物,如马齿苋有清利肠热的作用;鱼腥草可清热、解毒、利尿;绞股蓝有乌发美容、健脑壮阳、抗衰老的功效;等等。

我国的野菜资源十分丰富,据有关专家的不完全统计,我国野生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菌藻类等植物中有入食记述者至少在3000种以上,常被采食的野生蔬菜有100多种。人们经常食用的主流品种有荠菜、马齿苋、鱼腥草、绞股蓝、车前草、野茼蒿、香椿、茭儿菜、芦蒿、水芹、榆钱、芡实、马兰等。此外,天门冬、玉竹、薄荷、菊花、桔梗、野菊、野蔷薇、夏枯草、蒲公英、益母草、猪毛菜、小根蒜、麦冬、番薯叶、藿香、薇菜、苦菜、地耳、黄须菜等,亦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野菜。

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从“尝百草”开始的野菜食用之途

在我国,野菜的食用历史相当悠久,且不说远古时期华夏先民们“尝百草”的岁月是如何地漫长,单从文字记载看,野菜入馔的历史大约就不下3000余年。

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的《诗经》就提到过29种野菜。其中既有人们熟悉的竹笋、蒲菜、莼菜、蕨菜、荠菜、芹菜,也有稍显陌生的薇菜、紫云英、荆葵、藜草、羊蹄、益母草等。

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如《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说的是黄花菜;《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说的是益母草;《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莱”,指的嫩叶可食的藜草;《陈风·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说的是其茎叶可作蔬菜的紫云英;《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说的是形似芜菁,微苦可食的荆葵;《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说的是块根可制成葛粉的葛;《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描写的是莕菜的风姿;《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在一问一答之间,同时提到了苦菜和荠菜;《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更明确地表明,蒲已经与笋一起成为人们喜爱的菜蔬。蒿类野菜更多达4种:《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说的是根茎可食的白蒿;《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说的是青蒿;《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说的是茎可做蔬菜的莪蒿;《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同样说的是一种蒿类植物;

采集野菜,以供家炊,已成为当时人们重要的劳作。如《鲁颂·泮水》“思东泮水,薄采其茆”,采的是莼菜;《小雅·采菽》“觱沸槛泉,言采其芹”,采的是水芹;《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的是蔓菁和宿菜。《召南·草虫》“陟陂南山,言采其蕨”,人们采集的是其嫩芽可供食用的蕨菜;《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采的是嫩茎与叶可做蔬菜的薇菜;《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采的是食之微苦的野菠菜;《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曲,言采其荬”,采的是水生,可食用的泽泻;《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采其蓫”,采的是可煮食的羊蹄;《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采的是嫩苗可当菜吃的野落苏;《周南·芣莒》“采采芣莒,薄言采之”,采的是嫩叶可食的车轮菜;《小雅·采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采的是形似苦菜,嫩茎叶可食的一种野菜;《召南·采蓣》“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采的是一种“米面糁蒸为茹”的水草;《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言采其葍”,采的是其地下茎可蒸食,有甘味的一种野菜。

除了《诗经》中提到的这些野菜外,木耳亦成为人们常食的野蔬之一。《礼记·内则》“芝栭菱椇”中的“栭”就是指的木耳。

周代,人们还常将莼菜制作成酸菜或腌菜食用,并成为宫廷中的供祭之物。如《周礼·天官·醢人》在“朝事之豆”中,就提到“茆菹”之名。

至迟在战国时期,覃类已成为人们喜爱的野蔬。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撰写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在叙述“和之美者”时,就提到“越骆之菌”。可见,产于越骆(古国)的香菌,已被人们用作调合美味的调料之一。

对于当时的野菜名品,《吕氏春秋·本味篇》还有这样一段记述:“菜之美者:昆仑之苹;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士英。”其中,除了华阳山的油菜,云梦地区的芹菜,太湖地区的蔓菁可能已是人工栽培的菜蔬外,长在昆仑山的山药;传说中的不死树寿木的花;指姑山东面的中容国赤木、玄木的叶子;长在余瞀山的极南面山崖上的嘉树;深渊里名叫士英的草,无疑都是野菜中的佳品。

相继进入人们视野的野菜新秀

汉代,相继进入人们视野的野菜更多,仅《尔雅·释草》中就提到过50多种野菜。其中,除此前已见诸记载的白蒿、青蒿、荠菜、芜菁、水芹、蕨、菌等野菜外,书中还提到竹笋、山韭、山葱、山蒜、野薤、荸荠、茭白、菱角等。至于菟葵、芺、萹蓄、蕵芜、隐荵、窃衣、菫、荇等,亦成为野菜一族中的新面孔:

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菟葵:《尔雅》曰:“莃,菟葵也。”郭璞注云:“颇似葵而叶小,状如藜,有毛。汋啖之,滑。”

苦芺《尔雅》曰:“钩,芺。”郭璞注云:“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萹蓄:《尔雅》曰:“竹,萹蓄。”郭璞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

蕵芜[酸模]:《尔雅》曰:“须,蕵芜。”郭璞注云:“蕵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

隐荵《尔雅》云:“蒡,隐荵。”郭璞云:“似苏,有毛,今江东呼为隐荵。藏以为菹,亦可瀹食。”

窃衣:《尔雅》曰:“蘮蒘,窃衣。”孙炎云:“似芹,江河间食之。实如麦,两两相合,有毛,着人衣。其华着人衣,故曰‘窃衣’。”

菫:《尔雅》曰:“啮,苦菫也。”注曰:“今菫葵也,叶似柳,子如米,汋食之,滑。”

荇[莕]:《尔雅》曰:“莕,接余。其叶,苻。”郭璞注曰:“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东菹食之。”

榆钱的食用价值也得到很好的开发,汉刘安《淮南万毕术》中因有“八月榆檽,令人不饥”之说。

香椿芽入馔的历史亦在此时,《本草纲目》引汉代医药著作《生生编》曰:香椿“嫩芽瀹食,消风祛毒”。也就是说,将其煮熟后再吃,可消风祛毒。

晋代,东风菜、葙、优殿、芸蒿(柴胡)、石菭(石发)、绰菜、益智子等野菜,也开始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蔬。

以下是《齐民要术》所引晋人著述的相关记载:

晋裴渊《广州记》:“东风,华叶似‘落娠妇’,茎紫。宜肥肉作羹,味如酪,香气似马兰。”

晋裴渊《广州记》:“冬风菜,陆生,宜配肉作羹也。”

晋郭义恭《广志》:“葙,根以为菹,香辛。”

晋徐衷《南方草物状》:“合浦有菜名‘优殿’,以豆酱汁茹食之,甚香美可食。”

晋郭璞《仓颉解诂》:“芸蒿,叶似斜蒿,可食。春秋有白蒻,可食之。”

晋吕忱《字林》中还提到“似蒜,生水中”的荶;“似蕨”的藄菜;“似乌韭而黄”的蓶菜;等等。

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至于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所载“绰菜”和“益智子”,更明显地成为人们喜爱的野菜:“绰菜,夏生于池沼间。叶类茨菇,根如藕条。南海人食之,云令人思睡,呼为瞑菜”;“益智子,如笔毫,长七八分,二月花,色若莲,着实,五六月熟。味辛,杂五味中,芬芳。亦可盐曝。出交趾、合浦。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子粽饷魏武帝。”

然而,晋人在野菜食用上作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摸索出魔芋豆腐的制作技术。从有关记载看,这种豆腐起源于蜀地,是用魔芋淀粉加石灰水凝固而成。日本人源顺撰于唐元和年间的《倭名类聚抄》转引《蜀都赋》注(晋刘渊林注)曰:“蒟蒻,其根肥白,以灰汁煮则凝成,以苦酒淹食之,蜀人珍焉。”

南北朝时期,马齿苋、百合、廉姜等,也成为人们喜食的野蔬。南朝齐梁时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今马苋别一种,布地生,实至微细,俗呼为马齿苋,亦可食,小酸。”同书中还说,百合也成为人们“蒸煮食之”的佳品:“生荆州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近道处处有,根如胡蒜,数十片相累。人亦蒸煮食之。”

至于廉姜(广州也称山姜),更成为人们久藏的菜品。《齐民要术》引《食经》中记载的“藏姜法”,说的就是此菜的蜜藏方法:“蜜煮乌梅,去滓,以渍廉姜,再三宿,色黄赤如琥珀。多年不坏。”

从《齐民要术》的记载看,当时,人们还常用蒲菜、木耳、蕨菜、竹菜、蕺菜(鱼腥草)、青蒿等野菜制作腌菜。如书中所引《食次》记载的“竹菜菹法”和“蕺菹法”就有相当的代表性:

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竹菜菹法:菜生竹林下,似芹,科大而茎叶细,生极穊。净洗,暂经沸汤,速出,下冷水中,既搦去水,细切。又胡芹、小蒜,亦暂经沸汤,细切,和之。与盐、醋。半奠。春用至四月。

蕺菹法:蕺去土、毛、黑恶者,不洗,暂经沸汤即出。多少与盐。一升,以暖米清渖汁净洗之,及暖即出,漉下盐、酢中。若不及热,则赤坏之。又,汤撩葱白,即入冷水,漉出,置蕺中,并寸切,用米。若碗子奠,去蕺节,料理,接奠各在一边,令满。

因野菜大多具有药食兼用的特点,因而理所当然地受到历代药物学家的关注,唐代的药物学家对野菜的食疗作用尤为看重。孙思邈《千金食治》中就记载了具有食疗作用的菜蔬近30种:如枸杞叶、萝摩、冬葵子、马齿苋、邪蒿、苦菜、荠菜、苜蓿、紫苏、鸡苏、罗勒、芜荑、胡荽、茼蒿、白蒿、蜀葵、藿、香薷、落葵、蘩蒌、蕺、蕃荷叶、竹笋、野苣、茴香菜、蕈菜、蓝菜,等等。

孟诜《食疗本草》也载有具有食疗价值的野菜40多种:薯蓣、白蒿、葛根、百合、蓟菜、牛蒡、青蒿、菌子、菰菜、苦芺、枸杞、木耳、椿、胡荽、邪蒿、罗勒、石胡荽、荏子、龙葵、苜蓿、荠、翘摇、荆芥、菾菜、紫苏、鸡苏、香葇、莼菜、 马齿苋、蘩蒌鸡肠草、白苣、落葵、堇菜、蕺菜、马芹子、芸苔、苦荬、鹿角菜、莙荙、附余,等等。

尽管两书中所载野菜有不少品种相互重合,但毕竟反映出野菜受到医家垂青这样一种事实。

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当时的岭南人还常用野菜制作腌菜,以备不时之需。唐段公路《北户录》中记述的是人们用睡菜制作咸菜:“睡菜,五六月生于田塘中,叶类茨菇,根如藕梢,其性冷。土人采根为咸葅。食之,或云好睡。”

唐刘恂《岭表录异》说的则是用腌藏山姜花供食的情形:“山姜花,茎叶即姜也,根不堪食,而于叶间吐花穗如麦,粒嫩红色,南人选未开拆者,以盐腌,藏入甜糟中。经冬如琥珀,香辛可重用为脍,无加也。以盐藏,曝干煎汤,极能治冷气。”

野菜肴馔分外香

宋代的蜀地人,在野菜的食用上,更有自己的特点。如宋祁《益部方物略记》中记述的三种野菜吃法就各有特色:

蒟,出渝、泸、茂、威等州,即汉唐蒙所得者。叶如王瓜,厚而泽,实若桑椹,縁木而蔓。子熟时外黑中白,长三四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能温五蔵。或用作酱,善和食味。或言即南方所谓浮留藤,取叶合槟榔食之。

真珠菜,戎、泸等州有之,生水中石上。翠缕纎蔓首贯珠,蜀人以蜜熬食之。或以醯煮,可行数千里不腐也。

芎,蜀中处处有之。叶为蘼芜,楚辞谓江蓠者。根为芎,似雀脑者善。成都九月九日药市,芎与大黄如积,香溢于廛。或言其大若胡桃者不可用,人多莳于园槛叶落时。可用作羮。蜀少寒,茎叶不萎。今医家最贵川芎、川大黄云。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则记载了用野菜制作的35种肴馔,大致上可分为饭粥面食、汤羹、饮料、菜肴等四大类别:

饭粥面食类:如用槐叶汁和面做成的“槐叶淘”;取地黄捣汁和面制作的“地黄馎饦”;取香椿根捣末和面做成的“椿根馄饨”;取括蒌为粉,杂粳为糜的“括蒌粉”;春末采松花黄和炼熟蜜做成的“松黄饼”;用白术、菖蒲、山药等曝干为末,调面做成的“神仙富贵饼”;采紫茎黄菊焯过,与饭同煮的“金饭”;将落梅花同上白米煮成的“梅粥”;采桂花和米舂粉蒸制的“广寒糕”;采蓬与橘叶捣汁,加蜜和米粉制作的“洞庭饐”;取荼蘪花片,用甘草汤焯过,候粥熟同煮的“荼蘪粥”;采白蓬嫩者,熟煮、细捣,和米粉蒸熟的“蓬糕”;候饭沸,以蓬拌面煮成的“蓬饭”;采笋、蕨嫩者为馅的“笋蕨馄饨”;采桂花和米舂粉蒸制的“广寒糕”;焯笋、蕈和面制作的胜肉(左食右夹);浸白梅水和面制作的“梅花汤饼”。

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汤羹:用文冠花初生叶制作的锦带羹;春采苗叶用油略炒煮熟为羹之的“紫英菊”;春采笋、蕨之嫩者同鱼虾做成的“山海羹”;以笋、莼做成的“玉带羹”;采芙蓉花,同豆腐共煮的“雪霞羹”。

饮料:用蜜渍白梅肉制作的“蜜渍梅花”;春采麦门冬根,捣汁和蜜熬制的“麦门冬煎”;用栀子花和稀面拖油煎成的薝卜煎。

菜肴:夏笋煨熟而成的“傍林鲜”;采嫩茎去叶凉拌的“蒿蒌菜”;采苍耳嫩叶焯过凉拌的“进贤菜”;用嫩笋、小蕈、枸杞做成的“山家三脆”;采木香嫩叶,汤焯后凉拌的“木香菜”;用鲜蕈、竹笋与酒同煮的“酒煮玉蕈”;采菊苗汤瀹后,调山药粉煎成的“菊苗煎”。

这里仅举“黄精果”和“牛蒡脯”的制作方法为例,便可窥其一斑:

黄精果附饼茹:仲春深釆根,九蒸九曝,捣如饴,可作果食。又细切一石,水二石五斗,煮去苦味,漉入绢袋压汁,澄之;再煎如膏,以炒黑豆黄为末,作饼,约二寸大,客至,可供二枚。又釆苗可为菜茹。

牛蒡脯:孟冬后,采根净洗,去皮煮,毋令失之过。捶扁压干,以盐、酱、茴萝、姜、椒、熟油诸料研,浥一两宿,焙干食之,如肉脯之味。

元人在野菜的食用上,也显现出自己的风格,如《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所载几种野菜的吃法就各自不同,或以作馅,或作成干菜,或点卤压块,或凉拌而食,或糟而食之:

晒藤花法:盛开时摘,拣净,去蒂。盐汤洒拌匀。入甑蒸熟,晒干。用作馂馅、馄饨、(饣夹)子等。素食馅极美,荤用尤佳。

晒海菊花:春分后,摘薹菜花不拘多少,沸汤焯过,控干。用少盐浥良久。晒干,纸袋收贮。临用,沸(似应为汤)浸,油盐姜醋泼之。

造红花子法:淘去浮者,舂内捣碎,入汤泡汁。更捣,更煎汁,锅内沸,入醋点。绢挹之,似肥肉,入素食极珍美。

水晶鲙:琼芝菜洗去沙,频换米泔浸三日。略煮一二沸,入盆研极细,下锅煎化,滤去渣。候凝结,缕切。如上簇盘,用醋浇食。

假莴笋法:金凤花梗,大者,去皮,削令干净,早入糟,午供食之。

在我国的三千多种野菜中,你所知道并常会吃到的有哪些呢?

元人贾铭《饮食须知》中在叙述菜类的饮食禁忌时,也提到东风菜、荠菜、蕺菜、蒲公英、天花覃、石耳等30余种野菜。

当然,既对野菜情有独钟,又吃出名堂来的,自非明人莫属。首先,以书为野菜扬名的,便是明人的首创。如王磬《野菜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52种野菜;明太祖第五子、吴王朱橚在《救荒本草》一书中,仅野菜就收录了200多种;滑浩《《野菜谱》载野菜60种;屠本畯《野菜笺》收录其家乡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常见的野菜22种;医家周履靖《茹草编》,载有105种野菜;明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也记载了80余种野菜。

连神话小说《西游记》也忍不住在书中大秀了野菜一把。书中第八十六回在叙及孙悟空打死豹子精,樵夫母子为示感激之情,曾设野菜席来款待唐僧师徒时就用了这样一段笔墨:“果然不多时,展抹桌凳,摆将上来,果是几盘野菜。但见那:嫩焯黄花菜,酸虀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熝狗脚迹。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窝螺操帚荠。碎米荠,莴菜荠,几品青香又滑腻。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麦娘,娇且佳;破破纳,不穿他;苦麻台下藩篱架。雀儿绵单,猢狲脚迹;油灼灼煎来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灯娥儿飞上板荞荞。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有人曾专门就此与明人王磬的《野菜谱》作过比对,结果表明,《西游记》中所涉及的39种野菜,竟有38种与其一致。而且,其加工方法亦大致相同:黄花菜是嫩焯了吃,白鼓丁是做成酸虀吃,狗脚迹宜于白熝,马蓝头、灰条则需要烂煮。乌英花、雀儿绵单,猢狲脚迹,多加油炒了才能好吃;而羊耳秃、枸杞头、乌蓝却无需用油。

这里,我们还可看看《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所载人们用水苔(即泥炭藓)制作菜肴的方法,以见时人制作野菜的技巧之一斑:

水苔:春初采嫩者,淘择令极凈,更要去沙石、虫子,以石压干,入盐、油、花椒,切韭芽同拌入瓶,再加醋、姜,食之甚美。又可油炒,加盐、酱亦善。

连嫩莲蓬都被人们制作成可口的小吃:“莲房,取嫩,去皮子并蒂,入灰煮,又以清水煮去灰味,同蕉脯法焙干,石压令扁,作片食之。”香蕉根也曾被人们制作成美食。所谓“蕉脯法”就是将香蕉根以盐、酱、大茴、小茴、花椒、胡椒、干姜、熟油等研拌后,入缸钵中腌一二日,再取出焙干。

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亦是制作野菜肴馔的高手。冒襄《影梅庵忆语》在忆及她当年之事时,就有过“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的记述。

清人对野菜的偏爱仍一以贯之。如清顾仲《养小录》中就记载了73种野菜。

徐珂《清稗类钞》中亦介绍了许多野菜的烹饪方法,下列几种菜品的制法,就体现出不同的烹饪特色:

拌枸杞头:采取枸杞嫩叶及苗,煮熟,以麻油拌食之。

煨蓬蒿:取蓬蒿尖,灼以油,入鸡汤煨之,起时加松蕈。

煎栀子花:以半开之栀子花,调以矾水,加细葱丝、大小茴香、花椒、红面、黄米饭研烂,与盐拌匀,腌压半日,以蜜煎食之。

拌金雀花:春初采金雀花,以糖霜、油、醋拌之,可作肴。

红香绿玉:红香绿玉者,以藿香草叶,蘸稀薄浆面(以水和面),入油煎之,不可太枯。取出,置碗中,以玫瑰酱和白糖覆其上,清香无比。

拌鹅肠鸡脚草:鹅肠鸡脚草可焯熟,拌作料食之。

《清稗类钞》中还留下了清人以野菜制作饼食的记述,如采嫩蓬蒿略腌,和粉作饼,油灼之的“蓬蒿饼”,就深受时人的喜爱。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与山野相伴,同天然为伍的野菜,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野菜已变成人们调换口味,品尝时鲜的时令佳品了。吃野菜甚至已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时尚,有些地方还专门推出了别具风味的野菜宴。春日里,趁着桃红柳绿的大好春光,到野外挑野菜,甚至已经成为人们踏青活动中的一个最吸引人气的亮点而倍受推崇。

参考文献(略)

先民菜篮子里的秘密》(连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