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为什么会败得那样惨?

1941年5月的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遭到了惨败,参战的20万部队阵亡4.4万,被俘3.7万,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这场战役如此失败?


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为什么会败得那样惨?图1:中条山之战中的中国军队

中条山会战(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1941年5月7日到月底,日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全面进攻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军队,结果中条山地区被日军完全占领,20万中国军队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3.7万人,阵亡将士4.4万人。中方宣称毙伤日军9900人,而日军战报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不到一个月,日军就以伤亡2800余人的极小代价打败了据守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军队,时间之短,战果之大,连日军自己也惊呼“这是事变以来罕见的战果”。蒋介石更是气急败坏的批评此战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那究竟是何原因让这场战役如此失败?

首先网络上很多传言说是因为国军方面临阵换将。时任第一战区长官的卫立煌从1939年至1941年间,率部多次击败日军对中条山的攻击,但却因“亲共”被调回重庆,在中条山会战期间由时任军政部部长,军委会总参谋长何应钦负责指挥。所以中条山战役遭遇惨败。

真的是这样吗?首先看卫立煌将军的任职,其第一战区司令官职务一直到1942年1月,之后才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第一战区司令官一职由蒋鼎文接任。也就是说,在中条山会战期间,卫立煌仍然担任着第一战区司令官。


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为什么会败得那样惨?图2:时任第一战区司令官的卫立煌

那会不会卫立煌职务虽在,人却不在呢?根据4月18日在洛阳召开的“晋南作战准备会议”的参会人员名单中确实没有时任第一战区司令官卫立煌。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卫立煌很有可能被召回重庆。但是第一战区战后的会战要报,电报发电人落款仍然是第一战区司令官卫立煌。那么到底当时中条山会战的指挥官是谁?是何应钦还是卫立煌呢?

笔者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一书中的电文中找寻到了一些根据。其中有份5月4日军委会致卫立煌、阎锡山、朱绍良的密电。电文中开头即提到了“洛阳卫长官”。这说明在5月4日,也就是中条山会战开始前三天,卫立煌已经回到了位于洛阳的第一战区司令部并担任第一战区司令官一职。

根据一些部队战报和中条山战斗电文可知道,实际指挥中条山战役的就是时任第一战区司令官的卫立煌将军。比如在5月25日刘茂恩致蒋介石密电中有提及“奉卫司令长官命令南渡……”
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为什么会败得那样惨?图3:中条山战役经过要图

另外在第14军中条山战役战斗详报中有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四月底该军被要求北渡准备作战,但85师尚未点验,83师控制与灵宝以南,5月1日,军长陈铁用电话请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85师的集结地点,曾万钟认为集结在祁家河附近较为合适,“但必须等待长官卫回辕后决定”(因为14军是卫立煌的嫡系部队,深得卫立煌重视。所以14军的所有具体行动都需卫立煌批示同意)。到了5月5日,接文副参谋长电话,“长官(卫立煌)仍令85师开往桓曲以北。”由此可见,在4月中旬到5月初,卫立煌确实不在第一战区,但到了5月4日左右就已经回到洛阳第一战区司令部,并实际指挥了中条山会战。

排除临阵换将的原因,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条山会战的惨败?

笔者根据中国军队参战部队战后的战斗详报和经验教训总结报告列出了一些:首先几乎各个部队的战斗详报中都提到了日军钻空很厉害。第一战区会战要报中就提到:“日军以多路纵队寻求我守军结合部,以多数空军诱导掩护,突进直入,首扑各级司令部”。“日军运用快速小部队,化装难民,潜袭各司令部,占据后方要隘,配合其野战军作战。”而面对日军这种“钻空突入式”战法,中国军队毫无应对之策,自己的弱点被完全暴露。


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为什么会败得那样惨?图4:在中条山会战中的中国军队

第一战区会战要报中就提到了:“官兵骄怠,警戒疏忽,为敌所乘。因屡挫进犯之敌,每谓中条山有金汤之固,恃而无恐。骄怠一生,戒备遂疏,敌谍混入,致一日间师以上多数司令部为敌所阻击,致通信时有中断。”

此外在豫北晋南会战的检讨中也提到这个问题很严重:并认为通讯联络不良为第五集团军失败的主因。5月10日午后(会战开始后三天),该集团各部无线电完全不通。

其实被日军钻空袭击后,中国军队随即陷入一片混乱,各级指挥官对部队缺乏掌握控制,导致部队混乱,最终从败退发展到溃败。

比如第14军战报总结中就有,“一经情况变化,各级指挥员不能掌握部队,挽回战局,结果成为各自为战之盲目混战。”14军可以说是卫立煌的亲卫部队,战力在整个华北也是首屈一指的,日军更评价其为战意旺盛,战力充实的甲等部队。这样的部队一遇到颓势都如此混乱,其它部队更是可想而知。

例如94师的战斗详报中总结道,“各部混乱后分子复杂,友军常有互相缴枪劫物之事实,犹以游击部队及少数晋军为甚。”“官兵多存苟安心理,得过且过,不深切研究当面敌人之作战方式,致阵地一被突破,不可收拾,甚至观望,不互相协同,致被敌各个击破。”

在17军的战斗详报中也提到“各级干部与士兵常常脱离掌握,非同一番号之部队如集合一地时不能听受较高官长指挥。”

第五集团军战报中更提到“不爱惜武器,情况紧急时多任意抛弃武器。”
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为什么会败得那样惨?图5:中国军队的战报

当然,中条山战役的失败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仅简单地只归结于一点。

比如被俘的第3军参谋长谭友佛在面对日军审讯时就提到“本次作战(中条山会战)失败的原因是部队的训练不足和补给不足,并不是完全的失败。以此来说明中国没有希望为时太早。”,“日军的钻孔战术确实很优秀。我军的高级指挥官指挥不良,应当负全部责任。”

另外,防御部署也有重大问题,将最弱的43军部署在正面,日军以43军为突破口,从5月7日发动攻击,仅用一天时间就彻底洞穿中条山正面防区,占领中条山南面极其重要的渡口桓曲,以至于整个中条山地区被日军一分为二,而且失去了关键的补给和撤退基地。

当然日军前所未有的兵力投入也是一个原因,此次中条山会战中日军投入近70个步兵大队,65个炮兵中队,参战人数总计达10万人,另外日军还抓了近4万中国民夫来进行辎重运输,以及配属大量伪军协同作战。

但是最后笔者要说的是,日军对于中条山的进攻不是1941年中条山会战就一蹴而就的。实际上从1938年5月,中国军队北渡黄河反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开始,日军就一步步在压缩黄河北岸的中国军队根据地,特别是中央军所在的地区。有兴趣的碰头请关注后续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