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抗日戰爭電視連續劇都沒有提到粵軍,粵軍跑到哪裡去了?

知足常樂144394830

廣東,是國民黨政府的發家之地,北伐的起點,粵軍是其重要支撐,但經過幾個重大歷史事件,粵軍幾乎不再是獨立存在,那我們看看都是那些事。

廣東軍閥陳炯明與國民黨合作,力邀孫中山到廣州成立革命政府,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開始。不久,陳炯明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治主張,發動叛變。國民黨以蔣介石為總司令,先後發起兩次東征,擊敗陳炯明。此事件,粵軍分裂兩部份,一部份堅定支持國民黨,繼續留在國民黨部隊中,另一部份隨陳炯明被擊散。


隨即成立北伐軍,第一軍,由何應欽為軍長,軍隊中高級軍官,以國民黨自身軍事人才出任,這部份人,大多在黃埔任教。下級軍官,以黃埔各期畢業生為主,士兵多為廣東招募,這支部隊,就是蔣介石的嫡系,後來的中央軍的核心基礎。

第四軍,軍長李濟深,部隊基本面就是老粵軍支持革命的部份。李濟深在粵軍革命派中極具威望,有“兩粵名將盡門生”之譽。第四軍一部隨軍北伐,攻無不克,被譽“鐵軍”。一部留守廣州大本營,確保後方安全。如果陳炯明被稱為老粵軍,第四軍即為新粵軍。


四.一二後,國共反目,第四軍中,有以共產黨為主導的葉挺獨立團,而且全軍共產黨員廣泛分佈,故南昌起義,第四軍有不少部隊參與。蔡廷鍇中途脫離了起義。南昌起義軍主體進入廣東,與之作戰的,也是李濟深留守廣東的錢大均部。

之後,第四軍爆發過兩次內戰,內部分裂,陳濟堂留守廣東,成為“南天王”,兩廣事變後被蔣介石分化瓦解,這部份粵軍完全消亡,被蔣竊取。粵軍部隊只留下省外作戰的十九路軍。

1932年1月28日,十九路軍在上海與入侵日軍打了一仗可歌可泣的淞滬抗戰。很多人把32年的淞滬抗戰和37年的淞滬會戰混為一談。十九路軍是打響全面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支部隊。



1933年,李濟深會同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在福建發動反蔣事變,史稱福建事變,失敗後,新粵軍大佬幾乎全部被邊緣化,軍隊也被各方瓜分。


淨月暖陽

下面是從網上無意中搜到的一篇文章,是一個廣東的學生調查後寫的

《抗日血思》之“文祭廣東軍

  本文摘自瀋陽出版社出版的《抗日血思》一書,作者李展騰。李展騰系南京炮兵學院學生,2005年參加過“南京大屠殺”調查活動,調查成果收錄在《倖存者調查口述》史料集中,2006年1月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

  文祭廣東軍

  一

  廣東軍雖不是蔣介石的親信部隊,但在抗日戰爭中卻有不可抹滅的功勞。廣東軍的裝備比不上蔣介石的中央軍,但抗日的戰鬥力和為國獻身的精神卻絲毫不比中央軍差。廣東軍在我心裡的地位極其重要,我十分敬重他們為國捐軀而不求名利的精神。因此,我對廣東軍的抗日曆史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思考。

  根據我的研究結晶,我感到遺憾:“廣東軍的抗日功績很大,但多年來卻少有學者、專家提及,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臺兒莊會戰、長沙會戰、支援緬印抗日、廣州保衛戰等戰役,廣東兵都直接或間接地出了力,為抗戰的勝利貢獻了血和汗乃至生命”。

  在我未參加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調查工作前,我對廣東兵的抗日史是全然不知的,但在我參加調查工作後,我多次在南京東郊老百姓的口中聽到廣東兵的好,我從他們的訪談和眼神中看出,他們對廣東兵的尊敬與懷念。這些老百姓大多是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們都是八九十歲老人了,見證過廣東兵在南京保衛戰的戰鬥過程,他們懷念廣東兵也是正常的。

  廣東軍在南京東郊有這麼好的口碑,這讓我異常驚訝!因此,我對這段歷史也來了興趣,決定研究看看,於是我藉著走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之機,也向他們打聽廣東部隊在南京保衛戰中一些情況。老人們只要知道的,都很樂意向我講,因為他們感念廣東軍當年保衛南京百姓的恩德,特別是他們知道我是廣東人後,對我更是熱情,這也許是愛屋及烏吧!

  因此我一步步地走近廣東部隊抗日的歷史,當我越走越近時,我的感觸也越來越深。身為一個廣東後輩,來到南京求學,又有機緣為歷史盡點微力,這是何等的趣事。其實,我早就立志,要為國家做貢獻,兼濟天下是我奮鬥的立足點。因此,研究廣東兵抗日給我帶來極大的樂趣,不,是責任感。

  我的責任感之堅定,基本上是源於廣東兵在南京抗日所撒下的血汗,但他們又何止在南京撒過血汗呢?全國的抗日烽火中,他們無所不在,他們的血是無處不撒的。在與日軍的戰鬥中,他們有的成了英雄,也的成了烈士,而他們家中的妻小,卻在家中倚門遙望,盼著遠征的丈夫!因此,我感到沉重。

  二

  淞滬會戰打響,廣東部隊六十六軍、八十三軍在上海與日軍苦戰3個余月,死傷過半。六十六軍一六○師956團葉祿群寫的《葉公回憶錄》有這樣的記載:

  士兵傷亡過半,機槍大半被炸燬,在翼中央友軍也被打得七零八落,自己指揮著兩挺,重機仍在猛烈的向敵**群和步兵射擊。傾刻,我重機陣地落下炮彈不計其數,倭軍**也到陣前隔溝三四十米,掉轉**車頭,用小鋼炮轟我重機陣地……哎,第一槍槍長郭榮忠陣亡了,在二十三日,郭榮忠曾向我要求索取梁排長遺下那支駁殼槍,我立即交會與他,郭又說:我今年二十九歲,坐下一男一女,如果戰死,妻子年輕,請兄代為通訊,叫妻帶兒子改嫁,女兒送別人撫養,免誤彼青春,旋示通訊地址。當時,我曾罵他:怎麼淨說傻話!吉人自有天相。現在郭榮忠已全槍覆滅,陣地內外血肉橫拋,第二槍雖然仍在射擊,但射手犧牲過半,正槍長李興仁負重傷……

  淞滬會戰之激烈,廣東部隊犧牲之巨大,在此全然可見,特別是上述郭榮忠勸妻改嫁的內容,更是深入人心。廣東兵之英勇和犧牲精神,讓我這後輩深深敬重,懷念。

  淞滬會戰失敗後,廣東軍於11月21日奉命開赴江陰。在江陰與日軍展開激戰,各有勝負。29日,奉命向湯山轉移,揭開了南京保衛戰的序幕,六十六軍一六○師956團於12月1日佔領湯山境內的珠山、登子山和青龍山陣地,準備借住山勢打擊朝夕南京之敵。

  這時的廣東軍是一支真正的疲兵。據孟墓自然村龐家鈞老先生回憶,1937年農曆冬月初六凌晨,有支廣東部隊開到孟墓,挨家挨戶敲門,要求進屋避寒,村民門一看,只見他們都穿著單衣短褲,只有少數幾個穿棉背心,一個個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廣東軍到南京時,正好碰到南京寒冷的天氣,他們穿的都是廣東夏天的軍裝,單衣短庫,冷得實在不行,有的人就向老百姓討被單裹身。他們對老百姓很客氣,軍民關係確實不錯,買東西也都付現錢。麒麟門的吳為忠老先生告訴我,廣東兵買了他家一頭大豬和一頭小豬,大豬給5塊錢,小豬給5毛錢,他家就是拿著這筆錢跑反(南京方言)的。

  在寒冷的天氣下,廣東軍因為穿著單衣短褲,手腳被凍得通紅,但他們仍然奮勇抗戰。湯山地區是南京的東大門,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日軍就是沿著句容向湯山進攻打進南京城的,在湯山的孟墓、陳坊、神童村一帶,廣東部隊和日軍曾在那展開激戰。1999年,有家海外寧文報刊登文章,報道了兩個連的廣東兵在孟墓觀測塔與日軍激戰的始末,標題就叫做《英雄鐵塔》。

  在孟墓一帶,廣東軍英勇頑強,打得很出色,但他們孤軍奮戰,沒有後援,傷亡越來越大。孟墓自然村的龐家鈞先生回憶說,在鐵塔作戰的廣東兵最後只剩四個,他趁著天黑撤了,戰鬥中犧牲的廣東部官兵則被附近村民運往火叉山挖坑埋葬,埋葬地點未留標誌。

  英勇的廣東兵就這樣犧牲了,埋葬的時候連塊墓碑都沒有。青龍山、方衝一帶,也有很多犧牲的廣東兵由當地老百姓掩埋,但都沒有留下墓碑,據陳家邊的楊官華先生回憶,在方衝也犧牲了很多廣東兵,當他們到方衝時只見開始腐爛的死屍,散發著一股難聞的臭氣,就把路上和田裡的死屍埋了。他三叔因抬屍體太多,還中了屍毒,治了好幾年才慢慢治好。

  麒麟王后村的王祖堯先生回憶告訴我,廣東兵在獅子山上,鬼子在饅頭山上,他們還幹了一架。有個廣東兵在撤退至村南頭的水塘邊時被鬼子打死了。因此,我還和王老先生在水塘邊合照了一張相片,以慰亡靈。

  廣東部隊在湯山附近雖拼死抵抗,但因無援兵補給無著,裝備不足等劣勢,終究還守不住南京東郊,退進南京城內。

  日軍囂張至極,由南京東郊長驅直入進攻南京城。12月12日午後,南京城內秩序大亂。唐生智眼看撐不住了,便決定“大部突圍,一部渡江”。但實際執行時,除六十六軍和八十三軍成功按原計劃突圍外,其餘部隊均突圍不成。葉祿群先生寫的《葉公回憶錄》記載:

  十二日黃昏前,956團全體集合於和平門內,團長喻英奇講話:叫炊事兵帶掉炊具,士兵拋棄行李,輕裝突圍返廣東。我們已被敵人包圍,我們廣東人不做衰仔(不當孬種),不做倭俘,今晚我們就從東流嶺打出去……

  廣東軍身著單衣短褲,卻乃然奮勇抗戰,實在讓人尊敬。他們於12月12日開始突圍,突圍成功後又轉戰大江南北,為抗日事業勝利奮戰到底。武漢戰、臺兒莊會戰、長沙會戰都有他們的身影,特別是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出力最大、犧牲最多。他們為亞太地區的和平勝利做出了貢獻.更為中國人爭了口氣。1944年,中國駐印軍緬北反攻戰,出力最多的還是廣東軍部隊,他們有力地打擊日本侵略者,實在是大快人心。

  三

  在做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工作的同時,我有幸從湯山附近的百姓口中瞭解到廣東部軍當年在東郊抗日的事蹟,真乃緣分。就是因為這個緣分,我這個廣東人對廣東兵做了很多研究。

  廣東軍裡有湖南人,也有廣西人,還有是廣東人,他們是廣東部隊,駐守在廣東,聽廣東集團軍的號令,偶爾也和蔣介石唱對臺戲。為了探尋廣東軍的作戰歷史,我還和當年當過六十六軍一六○師956團團長喻英奇的後人聯繫過。

  喻英奇團長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湖南湘西人,早年立志報國,便路到廣東投軍。投軍後,喻英奇先生屢立戰功,頗得上級賞識,在南京保衛戰中,喻英奇先生任956團團長,更是身先士卒,立下了汗馬功勞。喻英奇先生一生軍旅,抗日時曾受重傷斷了一條腿。他的妻子還是共產黨員,曾任湖南某縣地下黨縣委書記,也是一個一生為國為民的女強人。

  喻英奇先生夫婦都是抗日的英雄,其兒子更是有先人風範,在湖南某單位工作不求名利,一直腳踏實地。去年中共召開抗日將領家屬會議,喻先生所得慰問金全部捐給湘西窮困學生,其人品之高尚,在此可見一二。喻先生上網看到父親部下葉祿群先生寫的回憶錄時,對葉老先生抗日精神深感敬佩。於清明節專門從湖南趕到廣東葉老先墓前拜祭,葉老的後人至今還不知這人就是其父的上級之後。

  喻先生雖對我研究廣東兵抗日曆史的事沒幫上多大的忙,但他告訴我,網上一搜,都是什麼川軍抗日史,廣東兵的抗日功績絕不比川軍差,可網上一點資料都很難尋找,這是不正常的。喻先生說得對,廣東軍的抗日功績絕不比川軍差,只是我們廣東的學者、專家做得不夠,沒有深入瞭解,還歷史一個真相。

  我作為一個廣東人,我為廣東有過這樣的抗日部隊感到驕傲,但我也為廣東兵的抗日功績沒得到有效宣傳,而感到遺憾。人家四川都建川軍抗日紀念館了,而廣東還是無所樹。戰死在南京東郊的廣東兵連塊墓碑都沒有,我只好以此文為祭,願亡靈有知得以安息。


神是人

粵軍一直都在,只不過收編於國民政府的中央軍,雖然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但是也是中央軍的存在。一直以前,都強調國民革命軍,從而淡化了“粵軍”。

後來陳炯明發生叛變,孫中山在驅逐了陳炯明後基本掌握了對粵軍的主導權,1925年孫中山去世,1926年蔣介石北伐,粵軍第二軍許崇智相應國民革命軍,成為國民黨新軍閥。

在北伐戰爭中,粵軍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葉挺所在的獨立團就來自於第四軍,在北伐期間第四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被稱為鐵軍。

在抗日戰爭期間,粵軍的將領張發奎、薛嶽、餘漢謀等都發揮了積極的貢獻,三個戰區的司令長官為廣東人,第四戰區張發奎,第七戰區餘漢謀,第九戰區薛嶽,抗戰期間在廣東、廣西、湖南等地積極抗日。

粵軍也相繼參加了淞滬抗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之戰、廣州戰役、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兩次粵北會戰、衡陽解圍戰、桂平戰役、韶關戰役、贛南戰役、反攻廣西,以及廣東省內的各大小戰役。

只不過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主要集中來八路軍等方面,對於主要戰場的國軍則不會過多表現,你說全是國軍打的日本,那豈不是蓋過我們八路軍了?


史論縱橫

抗戰中有支部隊叫粵軍,有些士兵叫廣東兵。

粵軍不但沒有跑,還在抗戰中做出重大貢獻。他們浴血奮戰,殺敵無數。

1937年抗戰開始,90萬廣東士兵奔赴前線,抵抗侵略者,出兵數量居全國第五。這是一支背後總帶著斗笠的軍隊,他們是中國最具革命歷史的英雄部隊。

1932年的1.28淞滬抗戰,是中國在9.18事變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抗戰,戰鬥隊伍是第十九路軍他們是粵軍。

五年後的南京保衛戰失利,第66軍在紫金山,少將副師長羅策群率部突圍,戰鬥中他大喊:“兄弟們,跟我來,勿要做衰仔。”不幸中彈,壯烈犧牲。這也是粵軍。此戰66軍和另一隻粵軍83軍損失慘重,粵軍只剩下3000多人,大部分粵軍將領犧牲,現在的南京廣東山莊,埋葬著這些先烈。

1938年,粵64軍,粵66軍,粵第4軍集結萬家嶺,在粵軍將領薛嶽指揮下,全殲日本106師團。史上第一次全殲日軍師團,是抗戰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之一。

1939年開始的長沙保衛戰,指揮者又是薛嶽,粵第4軍參與戰鬥,中國軍隊總計投入100多萬人,共計殲敵10.7萬餘人,薛嶽從此號稱“長沙之虎”。

1940年,全國9大戰區,司令長官有三人為粵軍將領,他們是張發奎,餘漢謀和薛嶽。三人組成鐵三角,互相支援,在廣東、廣西、湖南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

這些廣東兵,在民族危難時轉戰大江南北,各大戰役無不出現他們的身影,粵軍用血肉之軀築起保家衛國的銅牆鐵壁,這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隊伍,他們光芒萬丈,無處不在。


滄海歷史春秋

抗日,粵軍一直都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的淞滬抗戰,面對日軍挑釁,蔡廷愷第十九路軍奮起還擊,打得日軍三易主帥,裝備雖差戰意旺盛,喊著“丟你老母”衝鋒陷陣,擊斃日軍第九師團聯隊長林大八,生俘大隊長空閒升,這十九路軍不就是妥妥的粵軍嘛。

粵軍中的第66和83兩軍都參加了後來的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傷亡慘重。實際上自餘漢謀等一批粵系將領在“兩廣事變”中驅陳投蔣後,粵系軍隊已被一分為二使用,一部分被軍事委員會調往各戰區參戰,一部分由余漢謀、香瀚屏等統領堅持在廣東本省抗敵。



(蔡廷愷將軍)

比較耳熟能詳的有第四軍(北伐時就屬於粵系的番號,新四軍番號即由此對比而來),被“老虎仔”薛嶽要到了第九戰區,是萬家嶺大捷和前後四次長沙保衛戰的參與者,抗日功績還是不錯的。由於薛嶽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指揮失誤,長沙淪陷,負責防守長沙的第四軍軍長張德能被蔣介石下令槍決,替薛嶽背了一口大鍋。

這位張軍長是張發奎的侄兒,回頭第四戰區張司令長官就找茬斃了一箇中央軍的師長,國軍內部是真亂。

1938年日軍在大亞灣登陸,攻陷廣州,廣東一下子從大後方變成抗日前線,留在本省的這部分粵軍在四戰區副長官、第12集團軍司令餘漢謀率領下退至韶關一線堅持抗敵,先後進行了三次粵北會戰,其中前兩次粵北戰役粵軍全部是大捷,各殲日寇萬餘兵力,使廣州日軍不能北上湖南,有力保證了薛嶽九戰區的後方安全。

(張發奎將軍)

餘漢謀集團軍主力為第62、63、65軍,一水的廣東子弟兵,近來的抗戰歷史研究中,對粵軍在粵北的堅持著墨甚少,不知為何。

如果責怪“餘漢無謀、吳鐵失城”丟失廣州也是不太公平的,首先粵軍精銳已抽調一空,武漢會戰餘漢謀又被調出5萬粵軍前往華中,手中部隊戰力有限,況且1938年的日軍是非常強悍的,另外一邊三萬日軍同樣打下了廣西南寧。

1945年9月28日,已經升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的餘漢謀上將,在汕頭接受日軍第23軍司令田中久一的投降,為粵軍抗戰劃上句號。



(餘漢謀將軍)


度度狼gg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由於粵軍的特殊性質,粵軍主要還是在廣東作戰。

在抗戰開始之前,廣東是地方軍閥餘漢謀控制。

當時廣東王陳濟棠剛剛垮臺,大將餘漢謀上臺掌握大權。

廣東省是當時全國最富裕強大的省,粵軍有10多萬規模,擁有海陸空三軍和兵工廠,實力不可小視。

蔣介石無法掌控廣東,只得成立第四戰區,讓餘漢謀擔任副司令,實際上全全負責廣東的防務。

餘漢謀的部隊是第12集團軍,下轄5個軍和1個剛組建的83軍,全部是廣東佬。

淞滬保衛戰之前,第12集團軍66軍和83軍奉命北上,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傷亡慘重,犧牲師參謀長在內多名高級軍官。

在武漢會戰期間,粵軍抽調第64軍北上,但同時日軍攻打廣州。但粵軍只剩3個軍,實力有一定削弱,卻仍然和日軍鏖戰到1945年抗戰結束。

期間,第62軍參加了長衡會戰的衡陽保衛戰,攻勢猛烈,一度突入衡陽附近,為此傷亡極大。

由此,粵軍僅剩2個軍,好在1944年日軍也是強弩之末,無力繼續進攻廣東。

客觀來說,粵軍表現還是不錯的。雖戰鬥力不算很強,在本土本鄉作戰,戰鬥意志高漲,也受到老百姓的支持。

在八年抗戰中,粵軍與日軍打了5次戰役,進行了20次較大的阻擊戰和牽制作戰,大小戰鬥數百次以上,斃傷俘日軍2.5萬人以上。自然,粵軍傷亡二三倍於敵人,犧牲了多名高級軍官。

日本人在《廣東省兵要地誌概說》評述廣東人“比北方的中國人勇敢富有團結力,敏慧、狡黠、頑固,性極殘忍”,排日思想旺盛,不容易對付。


薩沙

粵軍是最早與國民政府發生聯繫並表示服從的地方武裝派系,雖然後來陳炯明與孫中山發生決裂。但大部分時間上還是服從國民政府的指揮。割據的特點不是很突出,隨著陳銘樞,陳濟棠的失勢。粵籍軍隊基本上處於依附於中央和桂系的生存狀態。

第一次淞滬會戰中奮起抵抗,名震中外,揚中國軍人之威的十九路軍,同時也鑄造了粵軍最光輝燦爛的一頁,這支隊伍可上溯至陳銘樞,淞滬會戰後。命運坎坷,後來在李宗仁白崇禧統一兩廣後由蔡廷鍇將軍帶領編入桂系,另一支在陳濟棠倒蔣失敗後被蔣介石收編,由余漢謀率領駐紮廣東境內。對日軍做過一些抵抗。


HUIxinliu

抗日戰爭電視劇沒有提及粵軍,並不代表粵軍沒有作貢獻,粵軍在抗日戰爭中作了很大的貢獻,在全面抗戰之前有我們所熟知的十九路軍在上海抗日。

在全面抗戰中,粵軍與倭寇打了五次戰役,進行了20次較大的阻擊戰和牽制戰,其餘大小戰鬥達數百次,擊斃傷俘日軍2.5萬人以上。


在粵軍下屬的地方保安團,也與日偽作戰數百次,斃傷日偽軍4600餘人,擊落日機7架,斃俘敵機師12名,擊沉敵艦2艘,俘敵運輸艦1艘。

日本戰敗後,粵軍受降日軍共13.73萬餘人,受降偽軍6.2萬人。

在全面抗戰的八年中,粵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之戰、廣州戰役、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兩次粵北會戰、衡陽戰役、桂平戰役、韶關戰役、贛南戰役、反攻廣西,以及廣東省內的各大小戰役。



除了直接出擊抗戰,廣東也為抗日戰場輸出了92萬多人兵源,出丁數在全國排第五,抗日戰爭是全中華民族的抗戰,並非一人一地之功,是全中華民族所有愛國兒女的功勞。


掘史官

有點棒子的感覺,過去沒人說,現在由於經濟發展了,於是,漢語保存地在粵,粵語是古漢語唯一的正宗發音!什麼好事都要看看有粵人參加沒有,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畢竟中國歷史上,嶺南地區參與的晚,始終不是主要地區,現在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終於站在最前列了!但不是因為現在站在最前列,所以,歷史就要改寫成自古粵地就在最前列!粵軍是中國近代革命的主力軍,北伐的主力,也就是國民革命軍的基本力量!隨然經歷過國共分裂,蔣粵內戰,粵軍四分五裂!但是,中央軍的班底也還是從粵軍開始組建的,所以,粵軍是最早被蔣改組收編的地方軍閥部隊,大多都成了中央軍編制!而且,粵軍的地方軍閥頭目基本都被打垮或者邊緣化了!軍隊中的各個將領,都成了中央軍的主力將領!所以,以後就看不到以粵軍的名義作戰的說法了!國民黨軍隊中,有許多有名的戰將都是粵軍出身。但沒有自己的軍隊,都是統領中央軍部隊的!這從共產黨紅軍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所以,不像其他的地方軍閥部隊,能被稱為川軍,晉綏軍,桂軍,東北軍,這些地方軍閥,蔣沒有能打垮改組他們,只是名義上歸順了!比如,黔軍的王家烈,被紅軍打垮,就被蔣收編了,於是,黔軍就消失了!這也嚇壞了各地軍閥,都對蔣留有一手,這也是紅軍長征能走完兩萬裡的原因之一!抗戰時期,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蔣的威望達到巔峰,於是,各地軍閥才被名義上收編成統一的國軍!但中央軍和雜牌軍始終存在!直到新中國成立!


光線來了

問題是電影不好拍。基本上都是講普通話的,甚至連外國人,日本人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這個就是電影,重在宣傳。就是美國電影都那樣,你還是講英文吧,我聽不懂你說什麼,然後就都開始英文了。語言結構起了關鍵性決定。其實在真實的情況,怎麼可能所有的人都會講普通話?難道生死存亡之際上戰場還要先入語言培訓班嗎?所以你能夠看到的影視題材基本上都是以普通話為主流地區發生的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