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和N家书店的故事

一个男人和N家书店的故事

提起西安的书店,令大多数人感怀的恐怕就是已经迁走的小寨万邦书城——关中大书房。

对无数的读者而言,万邦书城之于西安,就如同莎士比亚书店之于巴黎,查令十字街之于伦敦,万圣书园之于北京,先锋书店之于南京,季风书园之于上海……它是这座古城的文化地标,是城市中一道特殊的风景。

穿过黑暗的夜,才懂黎明的光

魏红建是万邦书城的创始人,他从小在书院门一个大宅院里长大。

关于读书,他至今记忆最清晰的是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大宅院的大门楼下面,他和一帮小朋友脑袋顶在一起,看一本名叫《三英战吕布》的小人书。但因为人多,当时他也就只能看那么几眼,然后书就被抢走了。那时,他突然就对读书产生了深深的渴望,他觉得能够阅读的人生简直太美了。

从此以后,书于他,就像每日的饭食一样,少食一点,就觉得差那么点意思。书香如饭香,怪不得都说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平常人至此已是不易,可他却还想让这香气,飘出书院门,绕过城墙根,吹散到西安城的每个角落。他这么想着,也就这么去做了:开书店。从1993年东六路的第一家批发店,到2000年正式开独立书店至今,老魏这一做就是23年。

这书店是开起来了,日头却也慢慢往西去了。书是上架了,可这人却很少。老魏似乎成了西安城里最孤独的人,说他孤独,其实也不。他的骨子还深藏着文化人的拗劲儿:不买我的书可以,你来读,我老魏也欢迎,不但不撵你,还供着你好茶好水好吃食。你乐意读书,我老魏就乐呵。

童年里那些对阅读的渴望,就像古宅大院里的草木一般野蛮生长,最后都在这土地上扎了根,后来老魏在他的每个书店里都开辟出了儿童区,设置了形状可爱的小凳子,甚至还特意准备了蒲团和座椅,哪怕书被弄得脏点儿、污点儿都觉得特别好。老魏说,这都是因为童年对读书的渴望和缺失的一种内心积淀。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文化人的殷殷期望。

一座书店,就是一座城市的高度。

在这里能感受到自由与被尊重,这也许就是老魏的书店真正吸引读书人的地方吧。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老魏和他的父辈们经历过文革,破四旧时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让他直到今天都哀惋不已。所以他对老物件儿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几乎在他的每个书店里,你都能轻易找到一些类似于老水缸、老门板、老木柜的旧物件儿,他似乎在很努力地想要抓住一些过往。而另一方面,像过往那样对书痴迷的人越来越少的事实又让他觉得沮丧。有多少人还在怀着初心阅读?在看一本书都要拍照晒朋友圈的年代,你说:坐在书店里,顿时感觉满室清香、岁月静好。

然而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这背后老魏的努力又有几人知晓?

面对赤裸的现实,他不得不去探索一条传统书店的新出路。例如,将书店和咖啡吧结合起来;例如,在书城举办各种签售、沙龙、手作活动……他所探索的每一步,都是在努力地让大众回归到书本中去。

这样的探索会不会成功?

谁知道呢。

在传统实体要在互联网冲击下杀出一条血路的今天,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这样的探索他还会继续吗?

一定会的。

“我最好的书店一定是下一个。”老魏如是说到。

确实,无论怎样,我们都该相信:所有坚持,终将美好。日子久了,书店也渐渐为人们所知。

老魏喜欢这细火慢炖出来的认知度,不同于一夜之间的名声大噪,有一种他熟悉的味道,正从这砖瓦缝里渗出,渗透到这城里老少爷们儿的心里去。西去的日头,依旧晒得老魏这颗心,滚烫滚烫的。

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书本存在的意义。

人类用文字堆砌出另一个世界,关于神明信仰,也关于饮食男女。

每读一本书,就是与旅行在世界各地的人谈心:跟鲁迅喝茶、跟梵高涂鸦、跟孟德斯鸠坐在一起吃早餐……

一本书的厚度,是当代留给后代的宝藏,也是自我留给灵魂的封地。

前人藏在书中的一声浅笑,经年之后,能有你会心的一笑,这是一件多么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啊!

那些纸张与油墨的味道,也总能在第一时间提醒我们:这个时代与这个城市到底在想些什么。

深以为然。

或许,你会问:我们读了那么多书,但现在基本上都忘记了,阅读还有什么意义?更何况在信息大爆炸、阅读碎片化的今天,好像也没有手捧书本去阅读的必要了。

我看到过一个最好的回答。

还记得吗?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吃过很多食物,你现在也记不起来当时吃过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你的血肉。

同样的,那些被世人嘲笑的选择,赤手空拳迎难而上的事,终能牢牢地长在身上,成为无欲则刚的真实力量。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时间会证明,一切都值得。

去读书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