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走進新時代,卓資文化更自信

「网评」走进新时代,卓资文化更自信

「网评」走进新时代,卓资文化更自信
「网评」走进新时代,卓资文化更自信

劉巧芝

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對於卓資來說,卓資文化是卓資發展的根基與命脈。

卓資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卓資從舊石器時代起就有了人類生息繁衍。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縱橫馳騁於灰騰錫勒大草原;一代名將樊梨花在梨花鎮大黑山屯兵習武,軍威震天;成吉思汗、窩闊臺汗立馬揚鞭、所向披靡;康熙西征巡遊曾途經大榆樹,倚古樹而小憩。

卓資有紅色革命文化。卓資縣是內蒙古著名革命老區——蠻漢山革命老區的一部分,卓資人民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艱苦奮鬥,不惜流血犧牲,與敵人浴血奮戰,抒寫了一篇篇動人心魄的英雄事蹟;卓資縣還曾是全國改革開放的六個試點縣之一,開改革開放先河,做過許多大膽的有益的嘗試。為加快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而開創的新局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引人矚目,業績輝煌。改革開放的深入,帶動了相關產業也推動了卓資文化事業的發展。卓資圖書市場的形成和建立有目共睹,在全國小有名氣,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應。這就是卓資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也反映出卓資深厚的文化底蘊。

卓資的農耕文化淵源流長。最為代表性的有“莜麵、山藥、大皮襖”之說,以及莜麵、山藥系列營養美食保健文化。如今的卓資人民依然以吃到家鄉的“莜麵、山藥”為榮,這幾年,政府為了打造特色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對種莜麥、山藥的低保農戶,給於種子補貼。莜麵、山藥,二十年風水輪流轉,今天終於轉出了貧困、轉出了大山,轉到了城市高、大、上的國際酒店餐桌上。

卓資有聞名遐邇的“卓資燻雞”文化。早在一百多年前,河北籍人李珍和北京籍人張蘭太首創“卓資山燻雞”,並於1956年在中國食品總公司舉辦的全國熟製品展銷會上,卓資山燻雞與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同被譽為“中國三雞”。其“製作技藝”被批准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卓資燻雞”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在2017中國·卓資首屆燻雞美食旅遊文化節上,卓資縣被內蒙古自治區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授予“燻雞之鄉”。

卓資的文學事業燦爛輝煌。特別是最近五年來,卓資縣文學事業更是蒸蒸日上,一日千里。一大批中青年骨幹作家秉承前輩作家的孜孜以求,創作出了豐碩的各類文學果實。梁存喜長篇小說《陽光燦爛的日子》、《莜麥地》、智廣俊的長篇小說《科技活財神》、《麥頌》、李穎鋒的中篇小說《望不盡那連綿的群山》、劉巧芝的長篇小說《貓眼》、中篇小說《鴛鴦鞋墊》、王有鴻的文集《王有鴻詩文集》、武金霞的散文《我的四季》等作品,被區內專家稱為“卓資縣文學現象”,以上作家們以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為卓資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捧上自己殷殷的赤子情懷與散發著家鄉味道的瓣瓣心香。

卓資還有秀美的山川地貌。林胡古塞、紅召九龍灣、紅石崖三大4A級景區,引領卓資旅遊文化新亮點。美麗繽紛的卓資四季,從二十四節氣“立春”開始,到“大寒”結束。春夏秋冬的景色斑斕多姿,令遊人流連忘返。以上景點還有許多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對發展高質量、高水平的旅遊業,意義重大。

卓資不僅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農耕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燻雞文化,卓資還有一年一度“吉祥九曲 美麗卓資”民俗文化節、卓資縣紅石崖國家生態公園傳統文化旅遊節、燻雞美食旅遊文化節等充滿濃郁地方特色與鄉土氣息的文化盛會,這些以文化牽頭帶動的卓資民俗、旅遊、美食為一體的文化節,旨在突出卓資的“文化自信”。

卓資縣生態山臺階兩邊漢白玉浮雕上,具有卓資地域文化特色的瞬間被永久定格。如樊梨花與薛丁山比武招親、賀龍元帥指揮的卓資戰役、鋤摟播種、碾打收場、搓莜麵、製作燻雞、婚喪嫁娶、舞龍燈、繞九曲、踩高蹺等等這些代表卓資文化的特色符號,融入卓資山城市記憶之中時,也使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濃烈的卓資文化中感受卓資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從而更加彰顯“奔騰大黑河 秀美綠長廊 休閒養生地 文化卓資山”的卓資文化的恆久魅力與自信。

「网评」走进新时代,卓资文化更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