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過來人的身份說法,修道之路的不二法門“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歸根)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我一直在致力於致虛和守靜的工夫修煉,不讓內心有一絲一毫的雜念,不讓思想有任何偏見,不被外物干擾左右,已修到了極篤的境地。萬物蓬勃生長,我用修道所開悟的智慧去觀照萬物生長的真實狀態。萬物雖然紛紛芸芸,但都有一條共同的規律,那就是它們最終要回歸到它們的本根,迴歸原本的自然。這種原初的自然是孤寂的,所以可統稱為"靜”。“靜"是生命迴歸的屬性,迴歸生命本性是萬物永恆的規律,這規律可稱為"常”。認識了永恆的規律就能瞭解萬物的真象,就有了真知,這種真知可稱為“明”。如果沒有掌握萬物的自然規律而輕舉妄動,逆道而行,就會有兇險。掌握了永恆規律而有真知的人往往能包容一切,能包容的人必然心地無私公平待物能公平待物;必然能扶助萬物、成全萬物而不違萬物的自然生長法則能不違萬物的自然生長法則,則符合自然的天性,符合自然的天性則符合大道。行事符合大道法則的人,則能長生久視,終身都不會有什麼危害。

老子以過來人的身份說法,修道之路的不二法門“致虛極,守靜篤”

道教敕令靈符

老子論道,由形上而形下,由天道推演人事,又由人事迴歸天道,這是老子貫徹始終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上衣章講得道者的氣象,本章接著講得道者的使命,這個使命有兩層意思:一是揭示萬物生長真相的使命;二是作為得道者通過容,功,全,天,道的修養法則,完成其長生免禍,迴歸生命本真的使命。透露了老子內聖外王的思想。

老子認為,一個人只有做到"知常”,才能洞曉萬物運化的法則。知是指真知,這種真知的境界,非一般聰明所能及,也不是我們通過事物的表象、靠外求的方式所能達到的;具備真知,必須要有生命的大智慧,必須要以內求的方式洞悉到事物的本質才能辦到。“常"指規律、法則,也就是道,“知常”就是知道,指真正洞曉並掌握萬物遠動變化的法則,那麼,如何才能"知常”?莊子說"有真人然後有真知”,真人就是老子所說的得道之人,聖人。由此看來,一個人只有修煉出生命的大智慧、大境界、才能"知常”。

老子以過來人的身份說法,修道之路的不二法門“致虛極,守靜篤”

那麼,如何修煉呢?老子以過來人的身份現身說法,給我們指出"致虛極,守靜篤"的不二法門。北宋大儒張載的"靜者善之本,虛者靜之本,靜猶對動,虛則至一",頗合老子之意。蓋虛極靜篤,就是無私,無慾,無為,無已,就是要外相不入,內相不出,使身心的一切徹底放下,勿妄勿助,返觀內照,這樣的工夫修煉到至極至篤的時候,就會心下光明澄清,智慧開啟,靈性再現,心契萬物,從而觀照到萬物運動變化的本真。請注意,老子在揭櫫事物真象時,用"觀"不用"看”,“看"是外求的,表象的,是感性認識,耳聰目明即能辦到而。觀"是內求的,本質的,是悟性認識,只有悟性開啟,靈性感應,才能觀照到萬物的本真,這本真就是萬物"各歸其根”,就是"靜”。萬物生長運動最終都會迴歸到它最初的狀態,迴歸到原本的寂靜,這是萬物在覆命,歸根是萬物的使命,而揭示萬物歸根這一自然規律則是聖人的使命,也是老子的使命之一老子揭櫫的萬物歸根覆命的真理,莊子的"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白玉蟾仙師的"萬化出乎道而入乎道”,就是對其最好的註腳。

老子以過來人的身份說法,修道之路的不二法門“致虛極,守靜篤”

物如此,人亦然。人出乎道,最終要返歸道。如何迴歸?這是得道者的又一使命。在此,老子指出了迴歸大道,長生遠禍的五字訣,那就是容、公、全、天、道。

"容”,就是容納,包容,寬容,得道之人胸襟寬廣,有容乃大。

"公”,就是天下為公,大公無私,平等博愛,以百姓之心為心;

"全”,就是扶助萬物,成全萬物,不違萬物自然生長的法則"天”,就是人道要符合天道,人的自然之性要符合天性;

"道”,就是順應大道法則,依道而行,契入大道。

能沿著這條康莊大道走,就能全身遠禍,迴歸生命的本真,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

老子以過來人的身份說法,修道之路的不二法門“致虛極,守靜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