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投放4630億貨幣絕不是為了放水,那到底意味著什麼?

6月6日,央行宣佈在適當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的基礎上,開展一年期MLF操作4630億元,中標利率為3.3%,與上期持平,對沖到期後MLF餘額新增2035億元。

很多人將此舉解讀為放水,央行扛不住了,炒房投機再次來臨等等。但大家有所不知,央行內心OS:你對緊縮一無所知!

央行投放4630億貨幣絕不是為了放水,那到底意味著什麼?

1、本次MLF操作是有限度的寬鬆。央行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大水漫灌,之後的寬鬆都是有的放矢。像這次就是典型的通過高成本的MLF而不是降準來釋放流動性。今年以來,央行已經上調了MLF利率,而不是直接加息,說明去槓桿是需要用時間換空間的。

當前,我認為MLF與降準組合使用的概率仍在。因為6日當天1800億元逆回購和2595億元MLF到期,如果只是等額或小幅超額對沖的話,或許未來依然有降準的可能,因為市場是真的缺錢;而如果是較大幅超額對沖,就像這次新增2035億元流動性,短期內至少沒有降準的可能了。

2、擴大MLF擔保品範圍,穩定流動性。MLF是什麼?央行借錢給商業銀行,讓它貸款給三農企業和小微企業。但你得有條件,需要國債、央行票據、信用債等金融產品來擔保。這次的操作就相當於說:以前你可以用車子房子什麼的擔保借錢,現在範圍擴大了,你的信用、名譽也能擔保了。

央行投放4630億貨幣絕不是為了放水,那到底意味著什麼?

6月1日,央行宣佈擴大MLF的擔保品範圍。新增的擔保品主要包括三類:

不低於AA級的小微、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

A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包括企業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

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

在此之前,MLF僅接受國債、央行票據、國開行及政策性金融債、地方政府債券、同業存單、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等作為擔保品。

央行投放4630億貨幣絕不是為了放水,那到底意味著什麼?

為啥要擴大範圍?很明顯,現在債券違約常態化,從地方融資平臺,到原本信用度極高的的上市公司。而這輪違約不是因為別的,恰恰就是去槓桿,因為市場利率並無明顯波動,一季度經濟依然強勁。

為了防止系統性風險,擴大擔保範圍,說實話這也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暫時性地補點錢,讓更多機構有資格借到錢,不失為一次穩定年中流動性的及時舉措。

3、大額新增MLF,變相的緊縮。MLF作為貨幣投放工具,它利率上調,然後將這些相對高利率的大量資金投放到市場,難道不是一次變相“加息”嗎?這幾個月M2下降明顯,用降準或MLF這種新式操作來做投放貨幣的接力棒,還是因為上面的問題:去槓桿太快,市場受不住。有成本的借錢給你,相當於是在“花錢”和“存錢”之間折箇中。

說了這麼多,感覺是不是有矛盾?又是緊縮又是寬鬆的。我想說的是,大方向依然是緊縮,穩健中性不會改,這只是一個“寬鬆”的小插曲。

我們不追求高大上,只用普通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大白話,讓你學財經,懂理財,跟著小白讀財經,財經從此so eas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