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搶食企服市場大蛋糕,誰才是最佳投資手

去年年底騰訊、阿里均以3萬億人民幣左右穩居“中國上市企業市值500強”榜單前兩位,讓大家迅速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兩大巨頭的陣營對抗上。從明爭暗鬥到競爭日益白熱化,AT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短兵相接,從它們在各行業的投資佈局可見一斑。在經歷了向外賣平臺、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各種面向消費者的市場全面開火之後,阿里和騰訊已悄然將觸角擴展到了企業服務領域。

“成長快樂”的騰訊 VS “全面出擊”的阿里

騰訊阿里搶食企服市場大蛋糕,誰才是最佳投資手

2017年,騰訊共投資113個項目,阿里45個,騰訊投資項目遠多於阿里;但是在企業服務領域,騰訊僅投資了12個項目,佔投資項目總數的10.6%,阿里投資20個,佔投資項目總數的44%。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騰訊在企業服務領域的投資中,金額超過1億人民幣的項目,在可統計的範圍中只有5個;而阿里有12個項目均超過了1億人民幣。

騰訊阿里搶食企服市場大蛋糕,誰才是最佳投資手

從以上數據看出,騰訊投資項目數眾多,投資賽道較為分散且多元化,阿里則將投資的重心放在了企業服務領域,在數量以及金額上都遠超騰訊。

投資輪次方面,在可統計的範圍中,騰訊A輪及以前的項目佔55%,C輪以後項目合計只佔項目總數的18%。而阿里A輪及以前的項目佔35%,C輪以後、戰略投資和PIPE投資項目的總比例高達50%。

騰訊阿里搶食企服市場大蛋糕,誰才是最佳投資手

綜合來看,騰訊具有明顯的成長型投資特徵,更重視早期投資,同時廣撒網,佈局點多;而阿里更看重長遠發展,貫穿了企業從創業到成長的全過程,鉅額投資以確保自身能夠在企業擁有一定的控制力和話語權。

釘釘助推阿里再上臺階,鞏固先發優勢

儘管目前騰訊、阿里的增長主要都來自傳統的核心業務,但相對而言,阿里的雲計算新業務表現較好,阿里雲在中國也基本上佔據了統治地位,逐漸成為帶動阿里收入強勁增長的動力。由於佔據先發優勢,阿里會保持比行業增速更快的節奏,繼續提高市場份額。業界普遍認為阿里在企業服務、雲計算、大數據的佈局是騰訊難以追趕的。

除此之外,王牌產品釘釘的用戶數已突破了1億,成為企業服務移動辦公領域的引領者,同時積極將開發者和ISV引入平臺,優質的ISV憑藉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經驗,依託阿里雲底層雲技術和上層雲應用商店開放的API加速創新,必將豐富阿里雲生態體系。

加大投資力度,騰訊能否彎道超車?

並非所有人都認可阿里的強勢投資風格,相對阿里自上而下的嚴格管理體系,騰訊投資選擇的是放手管理政策,站隊騰訊的企業不僅能獲得巨大流量,同時也有充分的空間自由發揮。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騰訊營收2377.6億元,雖然主要仍來自遊戲、社交網絡和網絡廣告業務,但受益於支付相關服務及雲服務收入的增長所推動,其他業務2017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121%至人民幣140.84億元。

馬化騰表示:“我們正在大幅增加於視頻、支付、雲、人工智能及智能零售等領域的投資,這將會在短期內對我們的盈利有些影響,但我們相信這些投資能為我們帶來長遠價值及增長機會。”從中看出騰訊不僅僅想單純依靠下血本的投資入股立足企業雲服務市場,還有著十分長遠的佈局,已鉚足勁來推動自身能力的整合和創新,從而實現彎道超車。

騰訊阿里搶食企服市場大蛋糕,誰才是最佳投資手

2018年開始,騰訊加大了在企服領域的佈局,涵蓋了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的微電匯、企業信息安全的安賽AISEC、移動CRM銷售易等。從持續投資銷售易可以看出,騰訊投資也開始從初創期逐漸向成長期拓展;而阿里主要基於已有數據將計算力、雲平臺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在第二季度陸續投資了商湯科技和奧哲網絡,兩者分別在人工智能領域和業務流程管理領域有著其他企業無可比擬的核心技術優勢,能幫助阿里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作為一家本土AI公司,商湯科技圍繞算法研究、高性能計算和大數據三個深度學習的核心要素進行關鍵性技術創新,專注打造深度學習平臺,進而構建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行業解決方案。據悉,目前商湯科技技術應用廣泛,在多個行業落地並實現規模變現,簽約中國移動、銀聯、華為、小米、OPPO、vivo、微博、科大訊飛、京東等超過400家知名機構和企業。

奧哲網絡自2010年成立以來,以公有云和專有云的流程與應用開發平臺為基礎,持續賦能企業信息化管理,在能源、地產、製造、互聯網、金融、醫療、教育、政府、物流、餐飲、電信等三十多個行業樹立了企業標杆,為中國企業及各類組織機構提供全場景管理信息化系統和方案,服務近5萬家企業,包括中石油集團總部、中國土木、中國人壽、茂名石化、中海地產等大型集團企業,在行業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將競爭進行到底,接下來兩大巨頭仍將在各自看重的賽道你爭我奪,格局劃分將日益清晰,至於雙方究竟誰能拔得頭籌,將是一場持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