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人!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孔氏南宗奉祀官

根据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理事张晓旭在《中国孔庙研究专辑》中的统计,目前我国现存保护完好,或有遗址、遗迹可寻的孔庙,有近200处。不仅数量众多,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叫文庙,有的叫夫子庙,还有的叫至圣庙、文宣王庙等。不过根据性质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国庙、学庙和家庙。国庙是帝王将相祭祀孔子的场所;学庙是各地学人祭祀孔子和其他儒家代表人物的场所;而家庙则是孔世宗子进行家祭的场所,全国仅有两处:

北在山东曲阜,南在浙江衢州孔祥楷便生于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南宗孔氏家庙“掌门人”。

掌门人!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孔氏南宗奉祀官

孔祥楷

孔祥楷,男,生于1938年,孔子第75代嫡长孙,1956-1961年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建专业。先后担任河北金厂峪金矿矿长,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浙江省衢州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孔庙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等职。1944年,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册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孔氏南宗奉祀官。

掌门人!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孔氏南宗奉祀官

孔祥楷

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日,是孔祥楷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因为他要着手准备祭孔典礼,祭孔典礼的准备漫长又烦琐,小到每位参祭人员胸前佩戴的黄丝带,大到祭祀仪式的彩排、音响和场地布置,孔祥楷都要操心,他穿梭于孔氏南宗家庙里大成殿的东西两庑,还有思鲁阁、五王祠,六代公爵祠等到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因为祭孔典礼是整个衢州城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而他则是孔子的第75代嫡长孙,他的身世、经历背后是一座家庙、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支文脉。

掌门人!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孔氏南宗奉祀官

衢州中国儒学馆里的论语墙

深藏不露的“南宗奉祀官”

“曲阜有庙没有人,台北有人没有庙,衢州有庙又有人。”这是不少以孔氏南宗文化为自豪的衢州人,最喜欢向外人津津乐道的事之一。可是,孔子的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却并非从小就有着传承孔氏南宗文化的自觉。

孔祥楷1938年生于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小小年纪就继任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但家人仿佛对此不以为意,无论祖辈还是父辈,没有人逼着他从小读背《论语》等儒家经典。那时重视孔祥楷身份的,似乎只有封授他的政府官员。1948年9月末,孔氏南宗家庙举行祭孔典礼,参祭者的主体却并非孔氏南宗后裔,而是当地军政要员,由时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的汤恩伯主祭。才满10岁的孔祥楷,对这民国最后一次南孔祭典印象最深的,竟是汤恩伯戴的白手套。同学们因此知道了孔祥楷的身份,但并没有感到他与大家有什么不同,他们依然一起踏水坑、捉蜜蜂。

1953年,孔祥楷进入衢州新建中学(现衢州二中)读高中时,新中国早已成立,国民政府的封授成为历史。同学们来自衢州及附近各地,他从没向同学们提起过自己的身份。以至于十几年后,他高中时的好朋友汪祖模回衢州探亲时,才第一次听说孔祥楷是孔子的第75代嫡长孙,暗叹老同学的“深藏不露”。

高中同学刘炳枝对孔祥楷最深的印象来自一次主题班会,班会上同学们纷纷谈理想讲志愿,恨不得人人都走向远方,而孔祥楷的理想却联系着故乡。他说:“我高中毕业后一定要报考建筑工程学院,把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刘炳枝这样回忆道。后来孔祥楷如愿以偿考上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却从此离开了故乡衢州。

掌门人!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孔氏南宗奉祀官

孔氏南宗家庙里吴道子绘制的孔子像(复刻版)

热衷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孔子嫡孙

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人生最黄金的年华,孔祥楷并不是在衢州度过的。他人生最主要的精力,也并没有用于继承祖业,弘扬儒家文化。在特殊的年代,他甚至绝口不提家世。孔祥楷在西安上大学时,恰逢反右,班上三个同学被打成右派,而档案里背着地主烙印的孔祥楷,却安然无恙。

上世纪60年代初,孔祥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唐山地区迁西县金厂峪金矿,一干就是26年,从基建科的技术员干起,一直干到矿长,把他最旺盛的精力,都倾泻在这个荒山的矿坑里。上世纪80年代,孔祥楷任矿长时,金厂峪金矿有两千余名职工,很少有人知道他“孔子嫡长孙”的身份

一次市里布置严打,一定要抄一批“地富反坏右”的家,革委会常委连夜开会拟定名单,其中就有孔祥楷。同事为他辩驳说他从来没有不满的言论和行为,才将他的名字删除。孔祥楷自己则补充说:“我会拉手风琴、会指挥,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骨干,他们弄倒我,没人拉手风琴了,毛泽东思想怎么宣传?”

当时的孔祥楷实际上相当于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导演,他当时所编排的节目很合潮流,除了在矿上演出,还经常到邻近的县城巡演,非常受群众欢迎。 “文革”期间,孔祥楷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教矿工们唱《大路歌》等革命歌曲。

掌门人!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孔氏南宗奉祀官

在衢州市,几乎所有学校,都伫立着一尊孔子像

急需孔氏后裔坐镇的衢州

1989年,刚过天命之年的孔祥楷被调到了沈阳黄金学院(现已并入东北大学)任副院长。他本该在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与家人一起定居沈阳颐养天年。没想到,却被一而再地请回了已阔别30多年的故乡衢州。

上世纪80年代末,衢州从金华分离出来,升级为省辖地级市。至90年代初,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衢州的经济却仍面临发展问题。“名气不大”,一度成为困扰衢州发展的因素。市里各部门领导多次开会商讨决定:要想做大衢州的名气,举措之一,就是利用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的人文资源,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如此,尽快寻访孔氏南宗后裔中的合适人士来管理家庙事务,成为当务之急。已故的时任衢州市委副书记童效武曾撰写回忆文章记录到:他们“几经打听,发现曾在民国期间继承孔氏‘南宗奉祀官’的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不仅健在,还好端端地活跃在我国的冶金行业。”市委领导一致决定,要赶紧想办法把他请回来,在衢州,他能起到任何人都起不到的作用。

清人袁枚诗云:“七十犹种树,旁人莫笑痴。”1993年仲春,经过衢州市委与原冶金工业部等单位多次协商,55岁的孔祥楷终于调回家乡衢州。市委明确了孔祥楷的分工:暂以市长助理的身份,主抓以复建孔氏南宗家庙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1994年,衢州市获批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郭学焕等不少市委领导们都认为:申报过程中,孔氏南宗家庙是最重要的内容。

掌门人!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孔氏南宗奉祀官

衢州中国儒学馆内儒家文化知识互动答题角

平民化的南宗祭孔

其实不光衢州的知名度不高,孔氏南宗家庙更“鲜为人知”。市委领导郭学焕组织市里档案局、文化局、报社、高校等机构的相关人员,搜集资料搞研究,出版记载孔氏南宗家庙历史的书,成立孔子学说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开始研究和宣传孔氏南宗庙。

孔祥楷对于先祖思想的研究,也是从这时才开始。回衢州之后,他先后当过市长助理、市委统战部长和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工作内容不少,核心始终围绕文化建设。孔祥楷和同僚们说过:“我回到衢州老家,不管担任什么职务,有一点是绝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弘扬儒家文化,传播孔子思想。我肯定要效法我的列祖列宗,研究孔子思想,宣传孔子思想,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做贡献。”

孔祥楷先是主持孔氏南宗家庙的复建和保护工程,基本完成硬件建设后,他又倾力抓软件:借助社会力量,

成立孔府文学社、孔府书画社、孔府印社、孔府诗社、孔府摄影社、孔府艺术团等文艺机构,在孔庙里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使这里不仅成为衢州的文化名片,还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平台。

1999年,已过耳顺之年的孔祥楷,全身心投入到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中来。应衢州各界要求,他开始筹划新中国成立后孔氏南宗家庙最盛大的活动——祭孔。各界商议决定,在2004年,也就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时,恢复衢州的南宗祭孔典礼在孔祥楷的主持下,几经筹划,2004年9月28日重启的南宗祭孔典礼,将祭祀仪式中的歌舞演出部分剥离,独立为祭孔典礼前一天的纪念晚会。其余部分则简化为“礼启、祭礼、颂礼、礼成”四个篇章,整个礼程不到40分钟。参与南宗祭典的人员,一律穿现代人的服装,行现代人的礼仪。

形式看似简练,细节却处处精心。比如,他们将献牛、羊、猪“三牲”太牢礼,改为献粟、豆、麻、麦、稻等“五谷”和文房四宝;用在家庙里采摘的古银杏叶和古柏树叶系以黄丝带,取代贵宾胸签上的鲜花;以钢琴伴奏《大同颂》,而不是吹奏古乐旧器;将传统祭孔要进行华丽盛大的佾舞,改为各界代表朗诵《论语》章句,其中甚至不乏外国学人。

自此,每年的9月28日,孔氏南宗家庙都会举办这种独具特色的祭孔典礼,并致力于平民化祭孔,参祭的主体,不只是公务员,而是根据每年的主题,面向各个不同群体:乡村教师、白衣天使、残障学生、环卫工人……今年参祭的主要群体,则是衢州市评选出的最美家庭。

掌门人!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孔氏南宗奉祀官

衢州二中师生 颂《伟大的孔夫子》

孔子思想的生命力

经过中央电视台的几次直播,衢州的南宗祭孔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每年孔子诞辰日的南宗祭孔典礼,更成了衢州的一张闪亮名片。

孔祥楷的回归,对衢州来说,确实“起到了任何人都起不到的作用”。孔祥楷是以孔子第75代嫡孙的身份,被请回衢州的,但他从来没把孔氏南宗家庙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办。“孔夫子不是我个人的,也不是衢州的,他是社会的、人民的。”

因此,“老爷子”认为,弘扬儒家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把家庙修得漂漂亮亮,或者把祭孔典礼办得轰轰烈烈。他希望孔子思想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能浸润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校园当中。他去各个学校办讲座,当顾问,牵头组织小学生讲《论语》故事,中学生搞《论语》辩论赛,大学生开设《儒家人生哲学与南孔文化》课程,排练“大宗南渡”“孔洙让爵”等舞台剧。

现在的衢州城内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孔子像,在衢州市实验学校,有同学们一人一句,用毛笔誊写的《论语》墙;全校同学都会唱的歌,除了国歌、校歌,就是孔祥楷作曲的《大同颂》。在孔祥楷的母校衢州二中,教学楼的楼名“博文、笃志、思齐”,都出自《论语》。无论是孔祥楷还是当地官员,都不否认

对外宣传南孔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凸显衢州的历史文化品位,提高衢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推动衢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是没人愿意把它搞得铜臭味十足,走在衢州街上,很少能见到打着“南孔”招牌做生意的商铺。近些年因“南孔”而新添的显眼建筑,似乎只有去年9月28日开馆的中国儒学馆。中国儒学馆馆长助理胡建峰介绍说,儒学馆免费开放,馆内进门没有台阶,就是想要告诉人们:儒家文化向全民敞开,没有门槛。

好山好水好灵气,好学好道好文章。衢州人说,没有孔宗南渡,哪有朱熹理学,哪有江南800年厚德崇文的文统、学统、道统,衢州孕育着这背后儒家文化的根。不是孔子一个人成就了儒学,而是一个时代,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延续,让儒学辉煌千年。

2017年12月28日,孔祥楷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推荐名单。

掌门人!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孔氏南宗奉祀官

孔氏南宗家庙中的孔子像

南宗孔氏家庙“掌门人”孔祥楷前半生对金厂峪金矿兢兢业业,后半生对衢州历史文化建设鞠躬尽瘁,如此精神风貌离不开大学期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精心培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扎根祖国西部,铸就了"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凝练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树立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26万余名像孔祥楷这样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