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斷疑生信的竅訣,你掌握了嗎?

疑生信

生即無生,熾然求生

關於斷疑的道理,幽溪大師的《淨土生無生論》中有四句偈頌:“敬採經論秘密旨,闡明淨土生無生,普使將來悟此門,斷疑生信階不退。”

幽溪大師造的《淨土生無生論》跟智者大師《十疑論》的第二疑求生乖理疑是完全一致的,闡明瞭生即無生的道理。“普使將來悟此門”,生即無生是圓教最殊勝的理體、法門,“斷疑生信階不退”,不僅要從事相上斷疑,而且從理體上也要斷疑,通達生即無生,熾然求生,這樣的真信就是不退轉信——有真信則決定往生,且決定上品生,所以通達淨土的事(生)理(無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未斷疑的過患

理體甚深,一下子不一定能通達,所以,對學淨土的人來說,最開始要在事相上斷除一切懷疑,發起真信切願,就能產生“決定信則決定生”的堅定信心。

這種信心,就像楊無為居士對王仲回居士所說“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所以不要一天到晚在唸佛功夫上去講究,卻還懷疑自己能不能往生,這說明你沒有斷疑。如果總是懷疑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像印祖所說的,這樣的人很難往生。

斷疑到何種程度

就像印祖所說的,我們應該先在事相上,在真信切願上,抉擇到“了無疑惑而後已”,就決定往生,不是等臨終的時候才確定下來。這是我們學淨土的第一步,如果在這方面能夠落實,我們當下就是蓮花國人,那當然是最慶幸的。

淨土法門斷疑生信的竅訣,你掌握了嗎?

未能斷疑之因

如果一下子做不到,也不能著急,我們可以慢慢來,通過長期地教理上的燻修、唸佛上的注重來增上信願。

如果還沒能完全生起真信切願、勝解,則有種種原因:一、雖然知道聞思重要,也在聞思上用功,但欠思維抉擇,教理上仍沒有通達;二則業障沒有清淨;另外一個,就是事與理沒有並重,雖然理比事高一層,但是事與理不能完全脫離,凡是有智慧者,對事與理二者應該並重。

別說事理偏墮之病

每個人的根基、宿世習氣不一樣,比如一些知識分子、讀書人喜歡在理體上、經教上、在分別心上、在中觀唯識的理論上去抉擇空性等的道理,但是在事相上、在真信切願上往往就不注重,不注重事相上的唸佛,那麼,對於理體恐怕也很難真正受用。

也有些人就喜歡唸佛,只注重事相,學教理也僅重視事相方面的,而理體這方面,契入不了,甚至也沒有信心,沒有意樂,這樣也不好。不是說每個人的根機都是上上等的,所以也不必有證悟的高要求,但理體上教理方面的了知,多多少少還是需要的,如果不重理體,事相上也不可能真正全面、深入地理解。

一聽到中觀、圓教就打瞌睡,實在學不進去,聽不進去,這可能是我們宿世燻修不夠,宿世智慧培植有欠缺,那我們就更加要嘗試去努力,要好好地在事相上去懺悔。事相上的燻修與理體上的慧解,本就不可分,是應該結合在一起的。

淨土法門斷疑生信的竅訣,你掌握了嗎?

事理並修互助

總之,在理體上,多作思維抉擇,遣除種種疑惑,可以助發在事相上生起信心;在事相上,在真信切願上進行抉擇,並且通過虔誠唸佛而得佛力加持,也可以遣除障礙、消除罪業,讓我們在理體的悟達上智慧日長。所謂業消智朗,到時候,自然而然智慧就能顯發,我們每天都在唸“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事與理要兩手一起抓,理上抉擇、事上燻修二者必須並重。

修法次第

學圓教不是一開始就在“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這樣高深的地方用功,圓教修行是有次第的。

慧思禪師在《大乘止觀法門》中講,一心三觀若修不起來,就先修空觀,再假觀,再中觀。天台圓教也講,一心三觀的圓教理一下子修不起來,可以往前退,甚至去修習發世俗菩提心的法門,這樣也可以。實在還不行,那就去懺悔業障,讀誦經典。要在事相上達到極致,理體上才有可能相應。事相上都不能虔誠到極點,痛哭流涕地去懺悔,要想在理體上相應,是很困難的!所以,先要在事相上極力地做好,做到十二分了,理體才能相應。

這以上是事與理之間的關係,以及用功的關要。

摘自仁禪法師《淨土十疑論講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