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酥,到口酥

桃酥,到口酥

五十岁以上这代人,一定对到口酥怀有别样的感情。到口酥就是桃酥。桃酥是经过文化人提炼加工过的雅称,却为民间土民不用,直呼以“到口酥”,多么形象!口感、质感、快感都有了。据说,这桃酥与陶瓷竟然有着割不断的关系。说桃酥的“桃”字原为“陶”字,陶酥。这就有意思了。不禁让我想到“酥”字号的美食联想,酥锅、酥鱼,现在有增加了一个陶酥。说是窑上的陶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饿了又不能熨帖地吃饭,便在上工时拿一些米面甜糖油脂搅拌匀和,哆在一块瓦片上,置于窑炉上熥熟点心一下,就发明了陶酥。陶酥见诸记载不过是明代以后的事,是故古城博山说不定就是桃酥的发源地,谁叫博山是北国陶苑呢?

桃酥,到口酥

酥鱼

桃酥,到口酥

虾酥

桃酥,到口酥

荷花酥

到口酥从陶坊走向厨房,繁衍出不下数百种之多,可见这东西十分解馋。博山景德东是百年老店,除了到口酥,还有虾酥、板栗酥、花生酥、荷花酥。明人宋诩所编《宋氏养生部》说,“一捻酥,即卷酥也。同酥油饼。油水和面,擀小剂,又以油和面,同盐,花椒末为馅锁之,手范为一指形,置拖炉上熟。”《红楼梦》就写了“奶油松瓤卷酥”,应该与博山虾酥近似,是一指形,在指形基础上博山人塑形为大虾,色泽如大虾熟透泛红,极有卖相,是个不下的创意。明代高濂有《遵生八笺•饮饌服食笺》说松子饼,计一料:酥油六两,白糖卤六两,白面一斤。先将酥油化开,温入瓦盒内,倾入糖卤擦匀。次将白面和之,揉擦匀净,置桌上(打去丁改干)平,用铜圈印成饼子,上栽松仁,入拖盘熯(hàn 干燥,烘烤)燥用。又说到口酥方为,用酥油十两,白糖七两,白面一斤,将酥化开倾盆内。入白糖和匀,用手揉擦半个时辰,入面和作一处令匀。(打去丁改干)为长条,分为小烧饼,拖炉微微火熯熟食之。清代《食宪鸿秘》也载到口酥制法是“酥油十两,化开,倾盆内,入白糖七两,用手擦极匀。白面一斤和成剂,擀做小薄饼,拖炉微火只,或印,或饼上载有松子仁,即名松子饼。”

桃酥,到口酥

我小时候能吃到一次到口酥,简直是能恣到砸头顶的程度。那时候的到口酥真酥,在我的老家淄川商家,正月里走亲戚都是挎一个箢子,盖一个包袱。包袱揭起来,是十几个馍馍。母亲回老家,带去一包点心,草纸包装,覆一张印有黑色福字的红纸,纸捻子系了,是一斤半到口酥。这变成了走亲戚的重礼大礼,于是这包到口酥先走舅舅家,从舅舅家又去了姨家,从大姨家再去二姨家,从二姨家又去了小姑家,从小姑家又去了表大爷家,不到正月十五,那包到口酥终于还是从表大爷家转了回来,回到原点,不同的是,包装虽然依旧,包装打开,哪里还有到口酥的影子,只剩了一坨茶汤面呢!

到口酥里,有多少家乡的亲情,有多少童年的憧憬啊!

文/刘培国 (图片选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