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種說法?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還是有其道理的!
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種說法?

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種說法?


魏忠賢當政時,顯然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明朝才可以不僅抵禦住後金的進攻,甚至可以壓制後金。

而這可都是在發生完萬曆三大徵以後,明朝國庫的長年積累被消耗殆盡以後完成的。

而後來崇禎皇帝上臺以後,倒魏行動的支持者東林黨,表面上的理由是魏忠賢篡國謀逆,實際上就是改變他們在東南沿海產業被徵稅的局面,後來魏忠賢被打倒以後,果然東林黨開始廢除和他們利益相關的東南沿海的工商業稅收。

轉而向農民徵收重稅,吳思先生在其著作《潛規則》裡面形象的描述了,明朝崇禎年間的一個困境,由於要打擊後金,必須向農民徵收重稅,加上當時天災不斷,很多農民不堪重負,甚至賣兒賣女,只好造反。

而造反的農民越多,政府就需要向農民徵收更多的稅收,以便抵禦後金和剿滅農民起義軍。最後竟然向農民徵收其土地毛產出的十倍的稅收,因而大量農民只好離開土地變成流民。

最終明朝政府在面對後金和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的雙面夾擊下,自然節節敗退,最終忘於李自成起義軍也就一點兒也不奇怪了!

其次,與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東林黨人相比,魏忠賢更能識人用人。
為什麼會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種說法?

比如袁崇煥,雖然魏忠賢要求他對其諂媚,甚至為其修生祠。但是,魏對袁有絕對控制力。才是袁能夠炮轟努爾哈赤,誘發了其最終的死亡,大大延緩了後金的崛起。

而崇禎皇帝和東林黨人,不僅不能完全控制朝政,而其互相猜忌。崇禎皇帝認為東林黨人不能盡心盡力,東林黨人認為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太過急躁。

最終,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東林黨出於猜忌心,也鼓動京城民眾,使得袁崇煥不僅被處死,而且肉都被京城民眾吃掉。

直接導致了袁崇煥部將祖大壽投敵,後期明軍統帥洪承籌投敵,也說明其與袁相比不僅不瞭解遼東,也不能統帥諸將!

而無論李自成攻入北京,還是多爾袞攻入北京,這些東林黨人都恬不知恥的投敵。

僅僅由於李自成對他們拷掠太甚,他們就甘願叩拜多爾袞為親爹。

這一切,雖然是發生在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後,但是他在死前已經心如明鏡。其直接例子就是:崇禎皇帝在李自成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還是下令厚葬魏忠賢。

總之,魏忠賢不死,明朝就有抵禦後金進攻的物質保障;同時魏忠賢識人用人能力極強,從而可以使明朝可以有壓制後金的智力儲備!明朝絕不會屈辱的敗於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後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