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草书大家评篆书大家的作品,说得到位否?请看胡抗美评王友谊

■胡抗美

王友谊写篆法,这没有什么特殊,当今书坛写篆书的大有人在。特殊的是他的篆书意义。

其一,他的篆书中保留着篆籀气,这不是所有写篆书的人都具备的。其二,他在篆书教学中注重“篆隶笔意”的教育。其三,他对书法史上“篆隶笔意”衰减问题体现出自觉的责任感。

一位草书大家评篆书大家的作品,说得到位否?请看胡抗美评王友谊

我之所以看重王友谊的篆书意义,是因为陈、隋、唐之后,书法的“篆隶笔意”在无声无息中日趋衰退。大唐是书法的兴盛时期,我以为兴盛的重要标志是张旭和颜真卿作品中的“篆隶古意”。但是,那个时代的所有书家都能像张旭、颜真卿一样坚持篆隶古意的传续与运用吗?

一位草书大家评篆书大家的作品,说得到位否?请看胡抗美评王友谊

不尽然。请看高二适对怀素的批评:“怀素《自叙》何足道,千年书人不识草。将渠悬之酒肆间,只恐醉僧亦不晓。我本主草出于章,张芝皇象皆典常。余之自信固如此,持之教汝休惶惶。”篆隶的那根线是书法的生命线,高二适提出怀素《自叙帖》“何足道”的置疑恰恰是他认为怀素草书的那根线“不得方笔圆劲之势”,缺少章草古意。章草是隶书的草体,其内涵几乎可以以“篆隶古意”而代之。高二适先生以经典的《自叙帖》“不得方笔圆劲之势”为例,大声呼唤后人对“篆隶古意”的重视,具有重大意义。

王友谊的篆书从书法的源头进行梳理,他从西周青铜金文着手,沿着秦代小篆一路追寻,并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大篆范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位草书大家评篆书大家的作品,说得到位否?请看胡抗美评王友谊

篆书的婉通是一个美学命题。孙过庭论“篆尚婉而通”,婉和通不可分割,是一个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婉而不通谓之软,软则无筋,无筋则不通,不通则俗。通而不婉谓之滑,滑则无骨,无骨者何为婉?我理解,“婉”也罢,“通”也罢,“筋节”也罢,关键在于“力弇气长”。王友谊篆书的味道,婉于气韵悠长,通于筋节雄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