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商道“,一種獨特的商業智慧!

大部分人認為,儒家思想文化所論述的多是仁、義、理智、信等道德倫理,其實儒家思想在“商道”上的闡述,更值得商人們借鑑。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重農抑商,作為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他苦苦追尋治國之方,安邦之路,治學注重和引導弟子從政、從教、甚至隱居,反覆宣導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德行、政事、周禮和六藝上重下功夫,對於經商理財不感興趣,甚至有些鄙視動輒言利的人,如論語·奉伯中“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他的得意弟子中,出了個學嫁為圃的樊遲,理財能手冉求,還出了個儒商第一人——子貢。

儒家的”商道“,一種獨特的商業智慧!

所有子弟中,顏回得孔子之道最深,出身平民,他學文拔尖,品德第一,全身心投入學道,但貧困伴隨其一生,正值壯年就在飢寒交迫中去世了。還有一個弟子閔子騫,才學出眾,卻閉門家中進修,以外出做事為恥,卻窮的糟糠都吃不上。他們滿腹學識,但謀生乏術,結果一身才華也於事無補令人惋惜!

子貢也是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讀書非常用功,是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為人正直,主張貧而毋諂,富而不驕,認為做學問應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把求學與致用,行義與盈利結合起來。

子貢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有濟世之才,且在理財經商上也有著卓越的成就。孔子曾說,“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卻窮得丁當響,連吃飯都成問題,而子貢不被命運擺佈,猜測行情,且每每猜對。

儒家的”商道“,一種獨特的商業智慧!

子貢是如何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商人之一的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十分簡練的記載了子貢的經商之道,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就是說在不同的貨物之間轉換,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做買賣,,買進賣出取決於時,“時”,就是時機,機會,子貢之所以能發財,就是因為總能“適時”,在最合適的時間點買進賣出。

所謂把握時機,就是洞見先機,作為企業家,面對未來未知不確定的情況,成功或者失敗,就在於對這些不確定的事情能否預測正確,只有對市場將來的需求比別人預測得更準確、更正確,企業才能盈利。

子貢作為孔子的弟子,隨孔子周遊列國幾十年,掌握內政和外交形式,還有各國的經濟狀況,所以在經商過程中如魚得水,能及時把握市場行情。

還有一點在於儒家學識中的“恕道”,論語中有一則,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怕子貢不知如何在這個字上用工夫,於是孔子還加了用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恕”就是古人所說的忠恕之道,如上位者以不合理之事加之於我,我不可如此使令我的上級,如我的下級對我陽奉陰違,不盡職責,為我所惡,我即不可如此事奉我的上級。

一般人都是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裡 思考別人和外部世界,品德差的人,會以自我為中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使品德好的人,有時候也會將好意強加給別人。而真正的商人,能對別人感同身受、知其所想、知其所求,能根據別人的期待去鎖定自己的定位,因而可以贏得價值的回饋,這才是真正有智商、情商、心商的人。

商道也為人道,儒家“仁”的思想,“恕”的智慧,“中庸“的境界,都是值得當代人思考和學習的,損人害人的商業行為不會持久健康發展,不懂得滿足別人需求的經營行為和產品不能給企業帶來發展,不把握做事的分寸和做人的尺度,生意也不可能長久。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和金錢的關係明顯突出,能否正確看待處理義和利的關係,已是一大社會問題。而孔子所說的”見利思義“,有助於啟迪我們在面對義利的選擇時做出正確抉擇,符合道德的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