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贛縣東河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鍾烈萱

一生為戲痴

——記贛縣東河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鍾烈萱

记赣县东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烈萱
记赣县东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烈萱

71歲的鐘烈萱登臺唱東河戲。(資料圖)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年過八旬卻一直活躍在東河戲發源地鄉間戲臺,並全身心投入東河戲傳承的鐘烈萱榜上有名。

鍾烈萱,贛縣白鷺人。幾十年來,他輾轉於祁劇、採茶戲和東河戲之間,聽戲愛戲學戲傳承戲劇,成為他一生的追求。

每天聽戲 戲即生活

其實,這位樂觀老人背後有著苦難的童年。在白鷺出生的鐘烈萱5歲喪父,伯父收養了他。為了生計,8歲那年他被送去學做篾匠。因為時常捱餓捱打,12歲那年,鍾烈萱隻身逃往贛州尋找母親。餓著肚子走了四天四夜才找到母親棲息之所,卻被告知母親已離世。食不果腹的鐘烈萱沒有更多時間去悲傷,因為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生存。為了生存,鍾烈萱只好乞討度日。一天他走到碼頭上,一漁夫好心給了他一碗米飯吃,並收留他幫忙照看家中兩個孩子,當起了“小保姆”。後來,他被賣到了瑞金武陽。

讀書之餘 拜師學戲

即使離開了白鷺,鍾烈萱與東河戲的情緣還在延續。鍾烈萱說,耳濡目染盡是東河戲,對東河戲有著格外的情愫,聽到鑼鼓就莫名興奮。每當聽到村裡“文化俱樂部”開始唱戲了,鍾烈萱就會放下手中的活,一溜小跑到戲臺前,趴在那裡看,常常忘記吃飯。

在瑞金讀中學時,學校附近有個祁劇院。因為從小喜歡聽戲,他在下課之後便去看戲,併到戲班的宿舍找師傅聊天交心,希望能拜師學藝。見鍾烈萱真心熱愛,戲班的師傅不僅免收門票,而且免費教他唱戲。就這樣一邊上課一邊學習持續了一年半,從綁腳、下腰到唱腔、道白,師傅教得仔細,鍾烈萱學得認真,這為以後學習同樣是吸收了“弋陽腔”的東河戲打下了紮實的功底。1957年,祁劇團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剛興辦的瑞金採茶戲團。

在瑞金採茶戲團,鍾烈萱跟著丁財喜、李寶春等老前輩學戲一年。鍾烈萱說,那個年代,由於譜子缺乏,他們每天勤學苦練,把譜子印在腦子裡。唱採茶戲出了名的鐘烈萱還一度被贛州來的老師推薦去考市採茶劇團。不過,由於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鍾烈萱最終沒有通過。之後,他在鄉級文化部門一待就是三年。此後,初心不改的他和一些朋友在瑞金辦起了採茶劇團,置辦好服裝等道具,揹著大包小包走路去唱戲,一路走一路唱,不僅在瑞金深受歡迎,而且遠赴福建龍巖。

組建劇團 巡迴表演

雖然住在瑞金武陽,但返回故鄉白鷺生活的想法一直縈繞在鍾烈萱心頭。待到1986年養父母相繼去世後,他回到了闊別了30多年的白鷺。由於年久失修,家中老宅早已是殘垣斷壁,破敗不堪。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之下,鍾烈萱依然沒有放棄自己所愛,白天到鄉鎮單位裡做飯,晚上請村裡唱東河戲的藝人來教大家唱東河戲。一有時間,便召集村裡有唱戲底子的藝人圍坐家中,切磋唱功。

時間一晃過了20年。到2007年,唱、念、坐、打,扮花旦、小生、老生,鍾烈萱樣樣拿得起。當年4月,鍾烈萱和其他5個村民成立草根劇團。逢年過節,他們輾轉於白鷺鄉各個戲臺,還走出贛縣,前往萬安、福建等地進行巡迴表演。

最讓鍾烈萱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他應邀參加贛縣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他一上臺,觀眾屏氣凝神、如痴如醉地欣賞著。正當大夥以為臺上表演技藝精湛的花旦是一名女性時,他脫去帽子,觀眾才發現是一位年過七旬的老漢,臺下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在此次農民藝術節上,獲得一等獎的鐘烈萱很是欣慰,正是他們的演出讓觀眾感受到東河戲的魅力。

新創劇本 教孩唱戲

“急急忙忙往前走,不覺來到校門口,進了校門抬頭看,教學大樓在眼前。”這是鍾烈萱在贛縣區田村鎮鄉村少年宮指導小學生唱戲時,新編的東河戲劇目《遊校園》中的唱段。隨著年齡的增長,鍾烈萱怕影響演出的質量,決定不再唱東河戲,但他始終心繫東河戲的未來,致力於具有“贛州第一劇種”美譽的東河戲的傳承。2013年至2015年,鍾烈萱來到贛縣田村鎮少年宮當輔導老師,教授孩子東河戲。

起於民間興於民間、接地氣的東河戲,在進入21世紀後,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外加現有的演員老齡化嚴重,且文化水平偏低,新生代無人來學,這些不利因素讓人不得不思考:東河戲的明天在哪裡?鍾烈萱在思考,當地政府也在著力解決這一難題。

2005年初,贛縣啟動搶救保護東河戲工程。得知這一情況後,鍾烈萱積極參與這一保護工程中,不僅培訓指導當地村民學習東河戲,而且到採茶戲團授徒講學,並撰寫了多本筆記。另外,為讓東河戲適應時代的需求,在整理傳統劇本的基礎上,他創新思路自創《進京赴考》《三妹情緣》《喜相配》等通俗易懂的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