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年味,浓浓的乡愁——记忆里的过年蘸红烛

——怀念已近失传的手工红烛制作工艺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这是河南人老少皆知的顺口溜。

喝罢腊八粥,再过半个月,日子就到了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打这天起,人们就真正进入了“忙年”的节奏。在这天家家户户不但要及时的“送走”灶王爷,而且还得恭敬的“请回”各位先祖。

消逝的年味,浓浓的乡愁——记忆里的过年蘸红烛

堂上红烛明,恭迎祖先回

也是从这天开始,镇上就会不隔天的逢集,人们都纷纷拥到集市上置办年货,年前这几天也是一年来最热闹的时候。

河南人过年的习俗和讲究颇多,但总的来讲以下三点最具特色:一是响(放火鞭),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

所以说,过年前置办年货时,鞭炮、春联和蜡烛这三样东西都是必备之物。

集上有各式各样、用途不同的蜡烛出售,有除夕守岁用的,有初一照明用的,还有祭祀上坟用的……不管是干什么用的,过年用的蜡烛都必须是红的。一大堆红烛堆在小摊上、摆在竹篮里,头大尾细,一根根就像修长的胡萝卜一样整齐的排列在冬日清冽的寒风里等待着人们的挑选与“迎请”。

过去河南人过年用的蜡烛可不是现在我们点的蜡烛。

消逝的年味,浓浓的乡愁——记忆里的过年蘸红烛

现代工艺制作的漂亮蜡烛。

本人有幸在上小学的时候目睹过一回传统蜡烛的制作过程,因为当时已经是上个世纪90年代了,市场上现代工艺制作的蜡烛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蜡烛,所以说那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有人用这种方法制作蜡烛了。

传统蜡烛的制作工艺复杂,程序繁琐。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蘸”,所以过年用的传统红烛的制作过程又称之为手工蘸红烛。

手工蘸红烛的第一步是制作灯芯。先选取笔直的芦苇,剥去层层苇叶,然后裁成长短一致的小段,之后在苇杆上均匀的缠上一层薄薄的棉絮,这样灯芯基本上就算做好了。

消逝的年味,浓浓的乡愁——记忆里的过年蘸红烛

传统红烛制作第一步——先做灯芯。

下一步就是熬制蜡油了,蘸红烛用的一般都是牛油。因为牛油容易取得,而且它的熔点高,在常温下通常为固体,所以它就成了制作蜡烛的首选原料。把大块的牛油融化为液体然后置于木桶里不停搅动保持温度,待牛油稍微凝结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了。

消逝的年味,浓浓的乡愁——记忆里的过年蘸红烛

现在几乎见不到这种蘸红烛的制作方法了。

紧接着就是最关键的一步了,用做好的苇杆灯芯为骨干,一根根的插入油桶中依次蘸上牛油,每蘸一次都需要等待一会儿使灯芯上的蜡油凝固,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的蘸蜡,这样一根灯芯需要一二十次的蘸蜡才初具蜡烛的雏形,接下来还需要醮上红色的蜡油,谓之上色。

消逝的年味,浓浓的乡愁——记忆里的过年蘸红烛

古代的烛台大致是这个样子的,用苇杆做成的灯芯正好可以插在烛台顶端长长的针上。

经过以上步骤蘸好的蜡烛,还需要挂起来晾干,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剪切、整理、包装等工序,有的还会在蜡烛上描金刻字,写上吉祥的话语等,以使这些过年用的红烛看起来更加漂亮喜庆。

消逝的年味,浓浓的乡愁——记忆里的过年蘸红烛

刻字描金,吉祥如意。

经过以上步骤,做好的蜡烛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这些色彩漂亮、饱满有型的红烛曾经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每当除夕守岁时我的祖母都会燃起一根红烛,然后在跳跃的火苗下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伴随着墙上、地上各种影子不断的变化,不知不觉间就迎来了新的一年。

这根红烛可以从旧年一直燃到新年。

消逝的年味,浓浓的乡愁——记忆里的过年蘸红烛

古装剧里侍女们举着的“现代蜡烛”应该算是穿帮吧?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子时一过,我们一群小孩子都会在红彤彤的烛焰上引燃一根香,然后随着大人们到门外去放鞭炮,兴高采烈的庆祝新年。

佳节期间,堂上点起两根红烛,立马就会烘托出充盈的喜庆气氛。一家男女老少团聚在温馨的烛光里,守岁拜年,相互祝福,共度佳节,欢快而喜乐,这才是真正的过年呢。

消逝的年味,浓浓的乡愁——记忆里的过年蘸红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传统红烛的灯芯并不能完全燃烧,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把残余的灯芯剪下。

正是在这忽明忽暗的烛光照耀下,我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年,恍惚间自己也长大成人。新旧交替中变换了许多岁月。如今,传统的红烛早已被各种现代化的照明灯具所代替,可是儿时过年的那种氛围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随着越来越淡的年味,这种记忆却愈加清晰起来。这记忆早已化作了浓浓的乡愁,让人在幸福的感觉里入梦,却又在淡淡的忧伤中醒来。

恰似梦,终如梦。

消逝的年味,浓浓的乡愁——记忆里的过年蘸红烛

唐人韩翃在《寒食》中写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说明在唐时蜡烛还是非常珍贵的物品,只有皇宫大臣家才有,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

文中图片皆选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