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跟我提「多動症」,孩子只是需要傾聽

遊戲育兒

本欄目由壹父母和簡耕教育聯合出品

別跟我提“多動症”,孩子只是需要傾聽

有沒有感覺現在被診斷為“多動症”的孩子越來越多?

我身邊就有好幾個朋友,因為孩子在課堂上“多動”而經常接到老師的投訴。

一位朋友苦惱地說,老師懷疑孩子有注意力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動症”,還建議她帶孩子去看醫生。

每當遇到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給他貼上一個或幾個標籤,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孩子難管,就直接扣個“多動症”的帽子。要是醫生再照著評估量表一測,也“確診”了,那麼,後續就更省事了——

直接像治療感冒發燒一樣,給孩子吃點藥,一段時間之後再複診,然後再根據症狀調整藥物劑量,又繼續用藥。

1

看上去這似乎沒什麼不對,但其實有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被忽略了——孩子的專注力與自我安撫能力密切相關。

很多父母和老師看到的,只是孩子“多動”的表象,但或許他的問題,僅僅是因為感到焦慮或是挫敗,同時又沒有辦法做到自我安撫。

換句話說,和那些會產生副作用的藥物比起來,多動的孩子可能更需要的是安撫和聯結,是父母帶著深切理解的傾聽。

藥物當然有效,甚至能在短期內幫孩子減少注意力不集中或是過度亢奮的行為表現。

可是,這樣的捷徑只會掩蓋孩子內在的焦慮,讓更深層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而孩子也無法發展出適當的情緒管理能力。

更不要說,很多藥物其實是有副作用的。

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克勞迪婭曾說過,如果沒有機會發現兒童焦慮的原因,就進行症狀的控制和開精神類藥物的處方,會阻礙兒童自我意識的展開。

2

關於“多動”這一點,有些孩子只是天生比別的孩子活躍一些。

他們精力旺盛,有強烈的好奇心,也更喜歡探索,所以,常常在遵守學校那些條條框框的規矩時感到力不從心。

這樣的孩子也並不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是隻有在遇到自己很感興趣的事情時,才能夠做到較長時間的專注。

還有一些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多動"的問題,可能要追溯到嬰兒時期。

小嬰兒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常常會通過哭鬧來表達,這個時候,如果大人能夠及時回應並滿足他,他就能得到極大的安撫和滿足。

這種安撫給小嬰兒帶來的舒適感和安全感,也會慢慢內化成他的自我安撫能力,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他也能很快讓自己平靜下來。

這種能力,也是一個人在嬰兒期的主要發展任務。如果這個任務沒完成,那麼,若干年後,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可是,有些大人卻認為,孩子一哭就抱,會讓他形成依賴性,所以,當小嬰兒哭鬧時,通常的做法也是“不慣他這毛病”,先任由他多哭一會兒。

這麼做會讓孩子失去基礎的安全感以及對世界的信任感。

沒有這兩個重要的心理基石,孩子就很容易焦躁,甚至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衝動。

如果你能真正意識到,孩子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某種病症,而是他在傳遞某種信息時獨特的表達方式,或許你就會採取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所以,別跟我提“多動症”。

3

遇到孩子無法專注時,吃藥不是最好的選擇,那麼,抓狂的父母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這裡我又要說說遊戲的好處了。

越是無法專注的孩子,越需要打鬧遊戲和運動,這些看上去可能會讓孩子更亢奮的活動,其實是在幫孩子學會放鬆。

對於那些天生精力旺盛的孩子來說,充分的運動還能幫他釋放多餘的精力,增強他的內在力量。

很多無法專注的孩子,其實是因為缺乏情緒控制能力,和孩子一起玩“自我調節”的遊戲就會很有效。

你可以讓孩子做跑、跳等運動動作,同時指定頻率,並讓孩子跟著你的指令迅速轉換。

靈小犀喜歡和我玩一個機器人的遊戲,她當機器人,我做遙控器,她自己可以決定機器人有哪些功能,比如,慢走、快走、慢跑、快跑、跳躍,等等,而我負責發出指令。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個超有趣的遊戲,但其實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訓練。

很多研究已經證明,孩子完全可以通過遊戲來學習如何控制衝動。

想想看,那些你曾經嘗試過的方法,比如,說教、懲罰或是好好跟孩子說,哪一個真正見效了呢?

因為這是你單方面一廂情願認為的溝通語言,並不是孩子的。

那些在現實中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很有可能在遊戲中呈現出完全不同的一面。

一個在教室裡無法安靜下來、總是打斷老師的孩子,在和其他孩子玩“上課遊戲”時,卻能在遵守遊戲中的“課堂規則”時表現出色。

如果他能持續玩這個遊戲一段時間,完全可以將遊戲中展現出來的控制能力,帶到現實生活中去。

4

與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相比,不帶評判地傾聽孩子,並給予他深切的理解,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在嬰幼兒時期得到過充分理解的孩子,通常都會表現出更好的情緒管理能力,而幾乎所有孩子的叛逆行為,都是出於不被理解的感受。

對那些已經被貼上“多動症”標籤的孩子來說,如果你能站在他的角度來看問題,或許就會發現,他的行為也並非毫無道理。

就比如我那幾個朋友“疑似多動症”的孩子,大多都在小學一、二年級。

因為這個時期恰好是孩子“幼小銜接”的關鍵階段,無論是突然嚴格的學校紀律、學習本身所帶來的挑戰,還是日漸複雜的社交關係,都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壓力。

再加上自由玩耍和運動的時間也因課業被大幅擠佔,孩子旺盛的精力和過載的壓力都無處宣洩,就容易導致各種不受控制的行為出現。

他們的確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幫助,比如,在孩子不會受到懲罰或是感到羞辱的情況下,以遊戲的方式,幫他進行衝動控制的訓練,或者是給予孩子足夠安全的空間,讓他能夠充分釋放自己內在淤積的情緒。

但在孩子所需要的幫助中,並不包括給他扣上“多動症”的帽子,然後再簡單粗暴地依靠藥物來解決問題。

如果你家也有一個“多動症”的孩子,趕緊先幫他摘掉這頂重逾千斤的大帽子,然後調整自己,做好開始傾聽他的準備。

這才是真正治癒孩子的開始。

今日行動

「用遊戲方式幫孩子練習控制衝動」

歡迎移步留言區

別跟我提“多動症”,孩子只是需要傾聽

簡簡周

靈小犀麻麻,暱稱“週週”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

到新浪微博來找我:@犀媽週週

別跟我提“多動症”,孩子只是需要傾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