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歲的“光明使者”張效房,三種身份,一生耕耘

98歲的“光明使者”張效房,三種身份,一生耕耘

人物:張效房

醫者仁心,秉承治病救人之心,改進創新多種方法

98歲的“光明使者”張效房,三種身份,一生耕耘

部分榮譽證書

工業上製造的機器,80%都是鐵和鋼,張效房教授最初的思路是先確定好異物的位置,然後用磁鐵把這些具有磁性的異物吸出來,但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卻很難實施。

98歲的“光明使者”張效房,三種身份,一生耕耘

人物:張效房

1962年,張教授設計並應用了“磁棒接力摘出法”:用一根長約30mm的細鐵棒自睫狀體部進入玻璃體,然後用磁鐵接觸鐵棒的外端,把異物直接吸出或吸於磁棒前端。這種方法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於《中華眼科雜誌》上時,論文中提到的眼內異物報告已有50例。


98歲的“光明使者”張效房,三種身份,一生耕耘

中國最美醫生

傳道師者,打鐵還需自身硬

作為一名教師,張教授從不拘泥於課本,而是不斷地研究創新,不斷地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用研究成果和總結的經驗豐富教學內容。在給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授課時,教授就曾笑稱:“我講的內容和書上一字不差那有什麼好?大家躺在宿舍床上看書不就行了嘛?”

為了不“啃老本”,縱使早已是學富才高,張教授仍然一直不斷閱讀充實自己。當談到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時,這位在陪伴共事二十餘年的馬躍偉醫生眼中“什麼都知道”的老教授,卻只是謙然一句:“關於醫學我知道一些,也不全面瞭解,眼科的我知道一些。

98歲的“光明使者”張效房,三種身份,一生耕耘

張效房老師耐心講解

在張教授看來,培養學生,不僅是教給他業務,老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影響。“

打鐵還需自身硬,這不僅僅是防腐鬥爭需要這樣,老師也得這樣。作為一個醫生、一個臨床醫學的教師,你對病人什麼態度,對學生什麼態度,遇到困難是退縮逃避,還是迎難而上、鍥而不捨地鑽研解決問題,這些對學生的印象都特別深刻。”張效房教授曾說,病人滿意才是好醫生。

他的學生雷方作為十八大代表在接受採訪時也說道:“能讓病人和家屬不哭的醫生,才是好醫生。”

正是這樣以己為樣,誨人不倦的老師,使他的學生多年來難忘師恩。至今,在演講報告時,雷方還屢屢提及恩師的教誨。而如今已成為國際葡萄膜炎權威專家、精通十二國語言的楊培增也至今仍念念不忘於恩師張效房教授身邊受教的時光。

耄耋編者,修改文章是一劑良藥

98歲的“光明使者”張效房,三種身份,一生耕耘

張效房的書架之一

一些“初出茅廬”的基層工作人員沒有寫作論文的經驗,總結歸納稍顯生澀乏力。於是,他便一字一句一標點地對他們的文稿進行修改,“改完一看,還蠻像回事,很有成就感。”張教授有些自豪地揚了揚下巴。

98歲的“光明使者”張效房,三種身份,一生耕耘

人物:張效房

這本傾注了張教授極大感情的雜誌,已經可謂是他的精神寄託。他沒有什麼特別的嗜好,不吸菸,不喝酒,不打牌,在家放假反倒覺得“閒得著急”,於他而言,改改文章,看看門診,早已成為一種習慣:“

現在哪天不改文章,就好像缺少點什麼一樣,有興趣了。”張教授笑道。

一次雪天,張教授急急趕往一附院開會,一不留神滑倒了,前臂兩根骨頭骨折。手腕打著石膏,張教授疼得睡不著覺,為了分散注意力,他試著看電視,不停地與人說話,然而仍不能緩解疼痛。但是我一改文章就不疼了,因為我全神貫注,腦子全在文章裡頭,我覺得這個效果比吃藥都好。”因此,教授將修改文章視為一劑良藥。在做完前列腺摘除和腎臟摘除手術後,教授也是通過修改文章緩解疼痛。

曾有人向他討教長壽的養生秘訣,他卻笑呵呵地說:“沒有秘訣。要是非要說一個,就一點:小事不計較,不生悶氣,不順心的事不往心裡去。

十年前,張教授得過腦血栓,半邊身子動不了,回憶起當年手術結束後的場景,教授一邊抬手抬腳一邊笑呵呵地描述道:“我發現哎我手能抬了,腿也能抬了,兩個手互相握一下,啊力氣一樣大,就好了。”於是,他便又開始繼續他的工作。

98歲的“光明使者”張效房,三種身份,一生耕耘

人物:張效房老師

張教授一生,勤勤懇懇,秉持治病救人之心,傾力奉獻眼科事業,誠然可稱“大醫精誠,嘉言懿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