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明朝没有灭亡,明朝内阁是否有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

my19861115

其实就是四个字,天方夜谭。

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属于责任内阁,跟明朝的内阁是两回事。在这里先科普一下什么叫君主立宪,君主立宪说直白点就是法治,全国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都要依法行事。至于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虽然各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细节上有所不同,其实也大同小异,都是选出代议制议会和对议会责任内阁,同时还要选出不受内阁和议会管辖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为了防止其中一家权力过大,还要进行分权制衡,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明朝的内阁属于君主专制的产物,这个内阁说到底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和西方负责行政的责任内阁压根就是两回事。更何况明朝连一部宪法和一套完整得法律体系都没有,君主立宪实在是想多了。

同理,西方能发展出君主立宪制同资产阶级的兴起不无关系,而资产阶级的产生是以西方商业文明以及封建制度有关。资产阶级和封建领主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君主的侵害,因此必须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君主的权力范围以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作为契约来维系这种关系。当然,契约精神也是一个法治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

反观明朝这种皇权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王朝,根本没有西方君主立宪的基础,有的只不过是把全国老百姓驯化成农奴以及官吏这种高级奴隶,更遑论法治、契约、以及分权制衡了。所以明朝能发展出君主立宪这种说法,真是可笑至极。


北洋海军陆战队

对于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就三个字:想多了!

明朝内阁制建于永乐元年,也就是明成祖时期,其选派入值文渊阁的七人(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金幼孜即本人先祖。

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来答这个问题最合适不过了。

但是,尽管如此,笔者还是不得不给明粉爱好者们泼一瓢凉水,什么明朝内阁制发展下去会成为现代内阁制,甚至成为英国那样的君宪制国家,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很简单的道理,明朝搞内阁制是为了削夺沿袭已久的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帝的集权而不是分散皇帝的权力,如果连这个都看不到,岂不荒谬!

当然,这也难怪有些人看走眼了或抱有幻想,那就是明朝的皇帝奇葩比较多,比如不上朝不理政还活得久的嘉靖、万历,还有正统、正德之类的。

正因为这些皇帝渎职、怠政,这才使得明朝内阁承担了皇帝的责任,有名的首辅权臣,如其中有名的首辅如张居正如严嵩等,给人的错觉是内阁权力很大,甚至可以约束皇帝。

但是,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不过是因为明朝皇帝渎职怠政造成的假象罢了。

事实非常清楚,从皇权制度上说,皇帝才是至高的权威。只要皇帝一句话,什么内阁、什么首辅都等于零,而这是由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结构决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明内阁比同于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内阁、假想内阁首辅能够约束皇帝,无疑是一种白日梦呓。

太简单不过的例子,崇祯的强势就是明证,管理内阁也好首辅也罢,哪能顶不过皇帝一句话呢?

如果说内阁真的有制度约束力,碰到崇祯这种稍微强势的皇帝就立刻土崩瓦解,更何况是朱元璋、朱棣、康熙、雍正、乾隆这种有为之君呢?

还轮得到你什么内阁、什么首辅说话的份?这不是找死嘛?还奢谈什么制度约束?

以此而言,明清皇帝通过设立内阁制、军机处是加强了皇权,而不是相反。

换句话说,很多明朝爱好者所陶醉的所谓明内阁是什么西方君宪制的萌芽,好了,该醒醒上班、上学去了。


坑爹史册

若明朝没有灭亡,明朝的内阁是否有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无论回答能或者不能都会有人反对,但是我不喜欢两面讨好给出模棱两可的回答。个人认为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首先说明一个问题,明末崇祯帝一个很狼狈的一个事那就是缺银子,没钱给前线的士兵发军饷,经常半年一年的不发一次。有的说大明亡于白银短缺,来自美洲的白银少了,其实大明是不缺银子的,在明末那种天灾人祸关外有满清关内有农民军的情况下,其实更多的银子是被皇亲权贵大地主大商人给囤起来了。1644年,当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北京之际,崇祯帝放下架子苦苦哀求大臣们捐款,一共才捐出20万银子,还没太监捐的多,当时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崇祯的岳父周奎捐了2万两,还哭着闹着从他女儿周皇后那里要了5000两,最后李自成来了从周奎那里光银子就搜出了50多万两,在严刑拷打之下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从这些人手中搜出了有7000多万两白银,真是个讽刺。

其实缺银子只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物资和粮食,没有物资和粮食,那银子只是银子,一种贵金属而已。明末的气候异常,灾荒严重,然而造成明末崇祯帝十分狼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祖宗朱元璋造成的。朱元璋是刚猛的,但是他唯独对自己的子孙太仁慈了,他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冷血无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得无以复加。朱元璋生怕自己死后,自己的子孙饿着冻着,为此他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套制度,从洪武三年开始,陆续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封自己唯一的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并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皇子封亲王,亲王之长子世袭亲王,其余诸子全封郡王,郡王之长子世袭郡王,其余诸子全封镇国将军,如此一直到奉国中尉,奉国中尉之子全部世袭奉国中尉,不再降等。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明宗室所有成员不得从事任何职业,全部由国家供养。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由于明宗室成员不能从事任何职业,对于宗室皇族尤其是各个藩王,生孩子就成了唯一的娱乐活动,并且多生孩子还能增加收入,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于是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各地王爷们在床上拼命播撒种子,为了多生孩子招纳妻妾,强抢民女。大明弘治五年底,山西巡抚杨澄向皇帝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也达到了70人,在王府的家宴上,兄弟之间都得经人介绍才能互相认识。在大明皇帝朱佑樘看这份奏章时也只能苦笑着摇摇头。到了明正德初年,山西庆成王府终于弄不清自己家的人口了,焦虑地向皇帝上奏:“本府宗支数多,各将军所生子女或冒报岁数,无凭查考,乞令各将军府查报。”

到明末,据说明宗室人口已达百万之巨,这令大明各级政府简直苦不堪言。然而对于大明人数最广大的远支宗室而言,由于不能从事任何职业,仅靠微薄的俸禄,其实日子也不美好。最美好的应该是近支皇族和上层宗室。对于大明没有解决的问题,农民军给解决了。农民军把气都撒到了明朝宗室的头上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对大明皇族可谓相当严酷,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所用的词都是“尽”、“皆”等词汇,张献忠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明朝宗室成员,可谓哀鸿遍野。明末时,大明皇族是被屠杀最严重的群体。

大明宗室这一问题在被农民军用比较另类的方式解决后,如果运气在崇祯帝这边,大明能熬的过时间,把关外满清的锐气熬下去,或者在1644年北京城不爆发鼠疫,或者崇祯帝灵活一点与北京城外的李自成的农民军议和等等吧。只要熬得过去,大明就可很快恢复元气,并且当时大明的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萌的很厉害了。明朝的君权相权制约机制已经发展的完善了,明朝首辅可以不执行皇帝的旨意。明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这祖孙二人,一个沉迷于修仙一个懒得出奇,经常是常年不上朝,但是明朝的行政机制一样运转,据说英国的君主立宪就是借鉴的明朝,不知道是真是假。那么按照这个趋势,明朝就非常有可能形成君主立宪制。

就算是明朝没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君主立宪制,那么在后来西方列强的刺激下,也会像日本在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施行明治维新一样建立君主立宪制。我们不去探讨清朝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从宏观上讲,清朝是女真军事贵族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带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大清朝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皇帝,其余的全是奴才,把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而明朝则是不同,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两个朝代的土壤是不同的。两件事最难,历史最难假设,未来最难预测,因为有无数的偶然性,正如明朝的灭亡那样。


十三叔看历史

明朝内阁制度能否发展成君主立宪制? 通过学习和参考了一些书目,发现从秦朝到清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围绕如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历朝历代的君主都采取了许多不同措施,最著名的有唐代的多相分权,明朝的废丞相行内阁等。而仔细对比,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来研究,能够发现明朝内阁制度在历代所采取的限制相权措施中可谓独树一帜。首先,从正面看,在中国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所采取的措施中,只有明朝首创直接废除丞相这一推行了两千多年的权要之职,并且逐渐用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自永乐年间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后,皇帝可以不用再事事亲躬,而是内阁代之处理日常全国政务。本来的这样内阁可能对皇权产生威胁,然而即使在内阁权利达到顶峰时期,皇权依然稳固,这不得不归功于内阁制度的独特性。其次,从侧面看,明朝内阁制度所在的时代正是稍早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从形式上看,二者都是君主制下的政权代议机构,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试想如果明朝没灭亡,其后明朝内阁制度能否发展为君主立宪制?我认为不能,因为二者形式虽然相似但却有本质的不同。下面对明朝内阁制度进行具体剖析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可继承性: 一、明朝内阁制度何以形成? 要说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不得不先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和后来清朝的雍正一样,是少数极其勤政的“明君”代表。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原来由丞相处理的政务不得不由他亲自处理,面对陡然增加的工作量,朱元璋感觉应付不过来,所以在废丞相的同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始设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协助处理政务,这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年间由于他经常亲征,难以亲自处理政务,于是设内阁大学士议政,然后交六部执行,明朝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此后内阁权力和地位逐渐扩大,到成化年间形成了足以对抗皇权的内阁权力集团,而到了嘉靖年间,内阁位居六部之上,权职极盛。最后到了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司礼监太监冯保和李太后的支持下,再因为万历皇帝尚处年幼,此时全国政务无论大小皆由内阁裁决,这也是张居正改革能够成功推行的原因,到此,内阁权力达到了顶峰,内阁制度也发展得极其成熟。 二、明朝内阁制度有何特点? 明朝内阁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内阁依附于皇帝,皇帝决定内阁的存在与否,但是内阁权力对皇帝也有一些牵制,二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矛盾,但却能兼容。明朝内阁制度的显著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阁臣由皇帝任免,内阁依附皇帝。从仁宣时期的三杨开始辅政后,阁臣特别是内阁 首辅多是皇帝在做皇子时的老师或亲信,如高拱是隆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是万历 皇帝的老师。正是有着这样的特殊关系,使阁臣比一般大臣与皇帝的关系更为亲近,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内阁的更替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并且,阁臣地位的升降全由皇帝来决定,如果皇帝对现任内阁首辅不满,可以任意罢免,如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内阁制度中,总共有84位内阁首辅,算下来平均在位不到四年,最长的杨士奇还是在内阁权力没有很大时在职也不过二十年,其后的很多更是不到一年,比如在天顺元年和崇祯元年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换了三位内阁首辅。因此,内阁虽然权力非常大,但是内阁人选实际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这也是为什么在明朝历史上,即使有再昏庸的皇帝,也没有发生过内阁废立皇帝这类严重威胁皇权的事件。所以内阁是依附于皇帝而存在的。 2、 内阁权利牵制皇权。在明朝,内阁的显著特点及其最大权力就是代替皇帝行使统治

权。因为明朝中后期皇帝比较疏于朝政,皇帝要依赖内阁处理政务,并且因为内阁权力较大,皇帝有什么决定往往要考虑内阁的意见,所以皇帝权力实际是受到内阁牵制的。著名事件有嘉靖即位想追封其父时因不合制度而受到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内阁的反对差点作罢。由此,可以看出皇帝在要做出某些决定时,往往会顾忌内阁是否同意。这样,内阁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利于避免皇帝为所欲为,做出出阁的事,也有利于国家大政方针因集思广益而更加合理。 3、 司礼监和厂卫对内阁的制约。在明朝,随着内阁权力与日俱增,皇帝为了防范内阁 独揽大权,于是在明宣宗时设立司礼监,司礼监负责手书皇帝政令和加盖玉玺,然后交由内阁起草诏书,经六部核对后再执行。后来随着皇帝的日益殆政,内阁乘上的奏章皇帝不再亲自批红,而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笔,由掌印太监加印,这样使得司礼监太监对内阁的政务裁决产生了极大影响,内阁奏议能否通过有时要看司礼监如何批红。司礼监的设置,实质是皇帝用来牵制内阁的机构设置,它对内阁权力确实有着很大的牵制作用。并且由于太监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司礼监大太监往往在阁臣的任免问题上会对皇帝产生很大影响,比如隆庆六年,皇帝死后,内阁首辅高拱的倒台就是因为有司礼监太监冯保的反对,还有后来张居正能有那样大的权威也是因为有冯保的支持。另一方面,明朝前中期设立的锦衣卫和东西厂,这两个机构的设置对内阁也有很大的牵制力,比如明英宗时掌管锦衣卫和东厂的大太监王振不顾内阁反对执意诱导英宗亲征而导致了土木之变。所以可以看出司礼监和厂卫作为皇帝设置来牵制内阁的权力机构,对内阁有着极大的牵制力,这也使皇帝能够很好的掌控内阁。 三、明朝内阁制度与君主立宪制对比: 1、从两者的形成动力来看。明朝内阁最初只是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后来随着皇帝日 益殆政,内阁由秘书机构逐渐发展为国家权力运行的中心,但是它仍旧没有摆脱皇权的控制,并且从阶级角度看,它依然是维护明朝封建统治的“代议机构”,并没有要将社会引向摆脱封建皇帝专制的趋势;而君主立宪制是通过革命剥夺了君主的专制权,从形成动力来说,它的最初形成就是冲着削弱君权,推翻封建专制而来。因此,从形成动力来说,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 2、从特点来说,二者也有明显的难以继承性。首先,明朝内阁由皇帝直接任免,内阁依附皇帝,如果皇帝对阁臣不满可以随时任意罢免,而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实际是人名选择的,君主没有权力干涉;其次,虽然明朝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牵制力,但这种牵制力是很有限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君主专制,而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则是完全限制了君主的权力,君主完全没有对国家大政方针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权力;最后,明朝内阁虽然是国家权力运行的中心,但仍然收到君主的委派机构的牵制,譬如司礼监和厂卫对内阁的限制,而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由议会选出,只对议会负责,不受君主所派的任何人或任何机构牵制。综合明朝内阁制度的三项基本特点,与君主立宪制相比,可以看出二者仍然有着巨大的差异性。 结论:综述,我认为即使明朝不灭亡,明朝内阁制度也无法成功发展过度到君主立宪制,其原因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其本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皇权的实际权威牢牢控制了内阁。无论明朝内阁制度怎样完善,对皇权具有多大的牵制力,即使是达到权势之巅时的张居正内阁,他们也没有能力彻底将皇权架空,因为内阁本身出自皇帝,当内阁的权威开始大到让皇帝感到威胁时,皇帝就会让这个内阁倒台,所以皇帝的权威决定了内阁的命运,内阁是不可能将皇权架空的。 2、明朝内阁的属性。所以能将明朝内阁制度联想到君主立宪制,原因就是它们都是政权代议机构,并且对君主权力都有牵制作用。但是必须明确明朝内阁实际上是皇帝的“代议机构”,就其本质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权机构,它是依附皇权而存在的,它不可能推翻皇权专制;并且明朝内阁本身所推行的也是专制统治,只是希望从皇权那里分得部分权力,其本质属性依旧是人治,不具任何民主色彩。其阶级属性已经限定其无论如何发展都不会超越人治范围,所以不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 3、就历史背景而言。明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开始走向衰落的时代,随着封建经济的衰败,政治危机也越来越多,因此统治者实行极其严厉的思想禁锢,如八股取士,考试连时政都几乎取消了,人治的色彩只会更加浓重。并且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儒家思想一直强调忠君和人治,使当时的人们没有法制观念,更兼当时明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无论西方发生的文艺复兴或者启蒙运动,所产生的民主思想都无法对中国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来内部长期盛行的就是人治思想,本身没有诞生具有影响力的民主思潮(明末有,但没有产生影响),再加之闭关锁国,外部民主思想无法对中国产生有效影响。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朝内阁制度不具备转向君主立宪制的思想理论基础,所以明朝内阁制度无法变为君主立宪制。


云端之秀

明朝内阁制是否有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石头君要说确实很有希望,但却基本没可能真正实现,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说很有希望?

石头君说明朝的内阁制很有希望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是因为明朝的内阁制确实和现代君主立宪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即君权虚置,以公务员为决策主体。而且在明末清初,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体制通过一些西方来的传教士的亲身描述和往来书信传入欧洲,对伏尔泰和莱布尼茨等启蒙时代的大家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启蒙时代介绍儒家思想的书籍

在政治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国的文官体制,这和当时欧洲的贵族统治体制完全不同,即官员不是因为出身和血统而获得官职,而是因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在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而获得官职。这种体制对当时的欧洲来说是革命性的,也在后世被欧洲各国先后采纳。而欧洲最早出现的英国文官制度,更是直接来自公元1806年东印度公司对中国文官制度考察之后在印度殖民地仿效中国制度建立的文官制度。后来这一制度在1855年被英国本土所借鉴,使英国在欧洲率先建成文官制度,之后欧洲各国又从英国借鉴,使其最终成为全球近代政治的一种规范,也是现代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其实明朝的那种成熟的文官制度及其在顶层的代表内阁制度,确实是和现在政治制度在一些方面有非常近似的特点,因此也确实有希望演化成现代君主立宪制度。

为什么又说基本没可能实现?

明朝内阁的权力是来自君主,而不是来自人民

古希腊的公民大会是君主立宪制度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

而西方能够做到对君权的限制,并不是通过内阁制度实现的,而是通过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公民大会制度。这个制度经过改造成为了西方近代的议会制度,而议会对君权的限制才是西方近代君主立宪的源动力,内阁制和文官制只是为了实现高效治理而采用的具体施政方式,所以只凭内阁制是不可能产生对君权的实质性制约的,因此也不可能使其轻易转型,过渡到君主立宪。就算在时代的大潮中,最后可以实现,期间也必然会经历类似革命式的巨大变故或者超长的过渡期,所以这里面其实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桃花石杂谈

首先,内阁制是一种政体形式,而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国体,两者之间不是必然的关系。

明朝的内阁也不同与英国的内阁制不同,明朝的内阁其实就是皇帝的智囊集团,充当皇帝的秘书,提供事情解决方案,也就是票拟权,但是最后能否生效则在于皇帝是否批红,就是决定权。

只有到了万历初年的时候,张居正将内阁制发展到巅峰,张居正提出的票拟基本都能通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张居正就有绝对的权力,而是当时万历皇帝太小,加上太后支持。在崇祯年间,十七年,被免职的内阁大学士多达五十多人,可见,皇帝想换你还不是玩一样。

也就是说,君主立宪否定了“君权神授”这样的思想,而明朝或者整个中国封建王权的核心都来自于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大于一切,从秦始皇一直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君主加强集权,中央加强集权的过程,怎么会允许君权衰退的情况出现,到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更是标志着君主皇权达到巅峰的标志。

君主立宪的核心,就是宪法和议会,在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皇帝遇到大事,还经常来一个天下大赦,法外开恩什么的,这根本就是皇权凌驾于法律的时代。

而且,作为国家权力运转的议会也并不存在,在中国两千年皇权里,貌似只出现过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样的权力机关,经过顺治和康熙、雍正的努力几下就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给架空了。

就是到了民国,有了议会,国民党党首宋教仁半路就被枪杀,选大总统的时候,袁世凯更是派军队带着枪进入会场,可见,议会只是一种形式罢了。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域广阔的封建国家,因此需要高度的中央集权与至高无上的皇权来维持国家的稳定,所以,中国不存在君主立宪也不存在责任内阁制的土壤。

假如明朝真的开设议会,并且实行君主立宪制,那么你认为中国的议会会如何构成,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王公大臣官员地主豪绅,代表最底层人民群众的农民会进入议会吗?肯定进不去,那么议会的讨论的只能是如何收更多的农业税,如何控制农民的人身自由,如何更快的进行土地兼并。议会的主题永远是,地主联合富商如何更多更快更好的压榨老百姓!

这样的君主立宪是你期待的吗?


史论纵横

谢谢提问!我赞同桃花石分析和比较。

二、虽然明代中后期有内阁决策的实践,也具备实施制的部分条件,但不具备实施西方内阁制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迫切性。西方君主立宪是杀出来的。是君主集权与民主斗争妥协的产物。而明代民间并不具备这种反抗意识和斗争。帝王集权制不可能在无压力的情况进行君主立宪。即使在知识界也鲜有此呼吁。反昏官不反皇帝,更不反皇帝集权。即是有过反皇帝,也只是反某个皇帝,并没有反制度。只是想换个好皇帝而已。还是忠君爱国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基础都停留在维护皇权阶段。也就不可能实现西方的君主立宪。

明代有许多现象给人以可搞资本主义的假象,如曾经有人说具有资本主义萌芽一样。事实上的某些现象发生,是明代政治的宽松的结果。不是制度保障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明代的社会小说发达也属于这种情况。相类相同的现象可以有,但国家制度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是否成气候,关键在于制度保障。





左说春秋

不可能。但是如果金没能灭北宋,北宋也许有可能。

因为政治是种平衡。

英国所以能走到君主立宪,其根源是英国1215年签订的《大宪章》。

《大宪章》于1215年6月15日由国王约翰在伦敦西部埃格姆市郊的兰尼米德(Runnymede)草地上签署。用中世纪拉丁文写成的《大宪章》由六十三条构成,成为了后世英国宪法的基础,时隔八百余年的今天,这六十三条中的三个条款仍然有效,包括保证英国教会的自由,确认伦敦金融城及其他城镇的特权,以及所有人都必须有合法的审判才能被监禁。正是《大宪章》创造了“法治”这一理念。而其中诸如正当程序、限制政府权力、财产权保护和人民自由的那些原则,至今依然是世界各国都信奉的现代法治的核心要素。

而英国1688年爆发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算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中间相隔近五百年之久,时间跨度比整个明朝都要长。任何深刻的制度变革都不会是简简单单颁布几个法令就能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时间深耕文化这片土壤,因为归根到底,制度是文化的果实。

所以仅仅从大宪章制定这一点,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就算洪武皇帝朱元璋一登基就搞出大宪章也晚了一百五十多年了,而这事如果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宋朝,时间上算来得及,当然历史不会是如此简单的重复,但是由君主制到君主立宪制的过程绝不会很快完成。

何况,朱元璋怎么可能会自发的去限制自己权利,他连丞相都废了,其子孙恐怕也不会,朱棣是权力怪兽,连自己的儿子都防着,而胖儿子朱高炽在位不过九月,哪有时间,朱瞻基忙着斗蟋蟀,明英宗让蒙古人抓走了,景泰帝还得防着朱祁镇复辟呢。。。。。。当然这都是笑谈,还是回到大宪章建立的条件吧,在我看来英国之所以能够签订《大宪章》,除了某些学者认为英国古老而独特的私有制基础为代表的独特文化土壤以外,还和约翰国王所处的时代有关。首先,当时的英国王室在英国是说法语的“外来户”,统治怕不算太稳固,而另一个原因当时的英国是在地地道道的封建制度之下,贵族们都是拥有自己领地并享有领地上最高权力的封建领主,在地位上贵族和国王是平等的,国王不过是个大贵族罢了,根本不能凌驾于贵族之上。正是这种贵族强势,至少是均势的状态,才可能有实力和君主叫板。

对于独裁君主,权力都是他们刁在嘴里的肉,你想让他撒嘴,如果你拿不出更大更诱惑的肉,就只能有条靠谱的打狗棒了,可是你看明朝谁具备和君主叫板的本钱呢?王爷们么,再怎么说都是朱家人凭啥把我家的权力和你们分;勋贵么,我们还考老朱家领工资呢,这事别找我;文臣么,他们正被皇帝按在地上打屁股,怎一个斯文扫地了得,商人么,他们是无论有多少钱家里都不准合法雇佣人的下等人,百姓么,宪法?你说啥,别耽误俺放牛,闲的没事检点牛粪好不扯啥宪法,宪法当饭吃啊。

其实《大宪章》不重要,重要的是限制王权或者皇权,但是限制皇权的必须是不依附于皇权的独立势力具备起码与其均势的势力。指望明朝怕是没戏。

那么宋朝为啥就有可能呢,这个其实和问题无关,等有人问再答吧。

还是总结一下,明朝不可能,因为缺乏限制皇权的另一种社会群体。

以上。


司马牛腩

英国君主立宪前,国王有无上的权力,但议会的议员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不是国王任命的,所以议会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于是和国王经常发生分歧,然后国王就把议会解散了,也就是不通过议会,自己一个人说了算。

后来议会实在受不了国王的奢靡、无能、铺张,而且国王还不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是英国资产阶级的金钱来源。于是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带领起义军把国王查理一世给杀了,然后英国变成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是国家元首。

但悲催的是,克伦威尔实行军事独裁,结果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还不如查理一世时期,于是资产阶级又把克伦威尔赶下台,然后找了一个原来的王室成员回来做国王,最后发展出了君主立宪。

那明朝内阁是什么情况呢,皇帝也拥有无上的权力,不同点在于内阁的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不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吃谁的饭听谁的话,所以这些官员代表的是皇帝的利益。

那在民间呢,有钱人太少,有钱了才有利益需要维护,才会想要政治权力,但老百姓太穷,所以不饿死就很满足了。比如《大明王朝1566》里面演的:改种水稻为种桑树,老百姓没饭吃,仍然种水稻,发不了财。

这样来看,明朝是不会走向君主立宪的。因为君主立宪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广大的资产阶级,也就是要有很多的钱。

但明朝老百姓显然没有钱。

现在的你觉得自己是属于资产阶级吗?


上丞工作室

明朝地位等同于公元前254年到公元470年的罗马帝国。是最强大,最持久,数量达到最大限度,等级发展到最高最后的现阶段的一种世界性社会形态的全球性集大成者。谁可以早早以特殊方法升级换代,它们这样的事物的绝无可能。

粉碎再生,是唯一让历史继续发展的途径。当年,炎黄时代,也是对一万多年领先而走向僵化的东方氏族世界的粉碎。才有了春秋战国的大飞跃。

2061年持续绝对衰退的美国,也是这样在公元2092年进入临界点的。

实际上,再生的清朝,根本就和明朝不是一种经济状态,清朝是一个新兴的东方道路的近代国家,直到1850年中国人口达到4.3亿时,美洲作物的产量才占粮食总产量的8%,同时当然会占用耕地,4.3亿中,只有2000万是大家仅仅乐道的理由。清朝的地位,和法国波旁王朝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