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大胆的爱

《关雎》——大胆的爱

今天我们来具体看看《诗经》中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很多人都读过的作品——《关雎》。

我们先来看看全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大胆的爱

这首诗出自《国风·周南》,是整部《诗经》中的第一篇,因为我们前面讲过,在《诗经》以前,中国文学属于传说时期,因此这一首诗,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自有书面记载以来的最早作品,是中国文学史的“开山之作”。中国文学史的“开山之作”,居然是一首情诗,这真是有趣。

那么很多人就会问了,《关雎》这样一首大胆表达爱意的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显得如此不同,这首诗怎么会存在呢?

其实《诗经》中的作品,大部分处在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知道“男女授受不亲”这样保守的男女观的提出是和儒家的出现有关的,儒家对男女关系和地位的重新定义才形成了后来的三纲五常以及一系列封建伦理,中国人的爱情表达才开始变得保守。

《关雎》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开篇就运用了我之前讲过的“兴”的表现手法,以雎鸟的相依联想到青年男女的相恋。“关关”是个象声词,形容雎鸟的鸣叫,“逑”是匹配的意思。第一句就是说:在河中的沙洲上,一对雎鸟鸣叫,美丽贤淑的女子,是男子渴望的好配偶。第二句:这里开始又是“兴”,以采荇菜的行为表现男子对女子的不懈追求。“寤寐”分别指睡着和醒着,可以代指白天黑夜。参差不齐的荇菜,女子忽左忽右地采摘,美丽贤淑的女子,男子日夜都想追求你。我们再看第三句:追求不到,这个小伙子在睡梦中都在思念,思念到辗转反侧。第四句:参差不齐的荇菜,女子忽左忽右地采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小伙子弹着琴来亲近你。最后一句:这一句和第四句基本一样,只是最后由弹琴变作敲鼓。

《关雎》——大胆的爱

疏通了意思,我们再来细看这首诗。为什么这首诗这么有名呢?首先它表达的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很大胆,但又适可而止,绝不会让人觉得太腻歪。它就是简单地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过程,小伙子似乎追得挺辛苦,而女子的态度呢?似乎不明确,总之没有立刻答应。《诗经》的语言风格很简朴,寥寥几十字,也没有描写两人的容貌,但是我们可以透过文字窥测一二。首先诗里的女孩子很贤惠,因此小伙子想要追求。这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婚恋观和家庭观,也在以后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规范,就是妻子一定要贤惠。中国讲究男主外,女主内,所以贤惠是一个合格妻子很重要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在后来的发展中有时也会变成枷锁,贤惠的定义被扭曲,女性失去自我意识。所以后来新文化运动开展,社会就开始提倡女权解放。那我们再看诗里这个小伙子,很热忱,但好像有点单相思的意味。我们提到《关雎》就总会想到《诗经》的另一首《氓》,同是叙述感情,但《氓》更多的讲得是婚后女子的遭遇,也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比较早的负心汉的形象。《关雎》这个小伙子怎么样?至少这段感情是冲着结婚去的,因为他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女孩子漂亮才去追求,更多的则是刚刚说到的贤惠。另外小伙子虽然追求的很辛苦,但是他愿意等待女孩子表态,他没有强迫这个女孩子,这种尊重、平等的感情在古时候是非常宝贵的,从这一点上讲,这也符合儒家的道德观念——“克己复礼”。

中国文学史的开山之作,把人类最美好、最宝贵的情感展现给大家,这里面是非常纯净的一种爱情。我们今天常常遗憾爱情变得功利化,金钱在爱情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比例,这方面来说,古人是我们的榜样。

《关雎》之所以受到追捧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表现的爱情具有群众基础。这段婚恋应该是比较完美的,一个是淑女,一个是君子,门当户对,这是传统观念中婚姻的典范。虽然中间有曲折,小伙子辗转反侧,但文学嘛,就是要有点波折。一开始我说到这是中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这个头开得确实不错,清新,少雕琢。我们看这首诗虽然很短,但是要展开的话,是可以写成一部小说的。这是中国诗歌的魅力,中国语言的魅力。

《关雎》没有浓烈的色彩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只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简单的情景,它打动我们的,是情感本身,这是一种可以产生共鸣的情感,不受时间的限制。

《关雎》——大胆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