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必讀 愛滋病恐懼症臨牀脫恐干預實踐

恐艾必讀 艾滋病恐懼症臨床脫恐干預實踐

多看書 少上網

其實稱大家為恐艾症恐友也不太好,這個說法可能以後會被廢除掉,學術研究講嚴謹和中肯,老師也必須遵循這個原則,否則就是信口開河了。其實目前在恐艾圈呆的人群,大約有三分之一併不是嚴格定義上的恐艾症患者,或者稱之不上為狹義的恐艾症患者。單純的恐艾症患者定義很簡單,因為艾滋病相關刺激導致的對艾滋病及相關疾病具有的一種強烈驚恐表象,且經過艾滋病醫生進行艾滋病基礎知識講解,經過艾滋病窗口期後一至兩次的專業機構檢測後,依舊錶現出對艾滋病呈現出極大的情緒障礙和過度關注才能稱之為恐艾症患者。

恐艾症屬於身心障礙疾病,極其容易產生症狀,如果因為亂搜亂看將恐艾症症狀消失認為才是脫恐的定義,就是極其錯誤的觀點。按照神經症的劃分,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恐艾症患者可以在限制一些錯誤行為(諸如繼續在網絡上亂搜亂問探討艾滋病相關信息),進行自主學習式脫恐;中度程度的恐艾症患者需要介入恐艾干預療法(包括物理道具等輔助心理療法);重度程度的恐艾症患者則需要介入精神科醫生,並且開具對應的五羥色胺類的藥物;如何合併了共病的恐艾症患者,具體通過DSM-V評估標準體系制定計劃。一旦初步被確定為恐艾症,需要採用恐艾症臨床心理評估標準體系,評估恐艾症患者具體分型,並且制定恐艾干預個案工作目標計劃。這其中包含了少量的艾滋病基礎信息確定,但更多已經在“醫學-心理-社會”進行了轉型。恐艾症既以艾滋病相關不良信息為引起刺激源,亦是心境類反應,造成軀體化障礙,屬於艾滋病學科和心理學科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研究的範疇。基於個案結束案例來看,艾滋病基礎信息傳遞能效佔據20%,心理相關指導干預和介入佔據脫恐總進程能效的80%,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恐艾症患者反覆諮詢艾滋病醫生,弄得醫生也身心俱疲受到心理傷害,最終自己也沒能完全脫恐的最根本原因。畢竟,專業的問題交給對應最專業領域的人才,而恐艾症卻恰恰不是一個單一的學科領域,需要多方領域的積極配合和互補進行完成。

恐艾必讀 艾滋病恐懼症臨床脫恐干預實踐

受訪者正在填寫研究問卷

恐艾症有兩個特點,作為艾滋病恐懼症患者自身需要掌握。第一是其具有規律和不規律的兩條波動曲線,我們統稱為波動,在一定階段的持續狀態我們稱之為波動期,而恐艾波動期作為恐艾症患者所面對的第一個最關鍵的期,掌握波動期的特點以及對應方法尤其重要。第二根據臨床研究,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受到的嚴重刺激程度以及持續刺激時間直接作用於其脫恐(重新恢復社會功能體系)時間有直接的關係。嚴重刺激程度越大,其所需要的脫恐時間也就越長。持續受到的刺激程度越長,其所需要的脫恐時間也就越長。嚴重刺激程度和其在應激期所接受的不良知識體系的容量及矛盾比有巨大的關係,而一直在網絡上尋求解決方法,不斷去尋求正向信息,然而同樣卻收穫了一些負向信息,亦產生了新的刺激點,我們稱之為持續刺激時間。如果需要介入恐艾干預,那麼在前期的預估過程中,該兩項將作為重點納入的參考標準。總得來說,基於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對篩選出的大約2000名艾滋病恐懼症恢復人群進行評估,輕度恐艾症患者大約需要的時間為1-3個月,中度恐艾症患者大約需要的時間為3-12個月,重度恐艾症患者大約需要的時間為1-3年,合併了共病的恐艾症患者具體看共病類型及嚴重化程度。

恐艾症是可以通過精神傳遞進行傳播強化,一旦經過艾滋病醫生1-2次開導和窗口期後艾滋病1-2次檢測,建議儘可能快速脫離艾滋病恐懼症相關圈子,如閉群關貼下架APP,在圈子裡會潛移默化的接受精神傳遞,在無意識下導致恐艾症嚴重程度增加,讓恐艾症從輕度變成了重度。泛化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代表了嚴重程度增加的自然現象,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意義。一對一評估是針對個案進行客觀瞭解的最重要方式。

恐艾必讀 艾滋病恐懼症臨床脫恐干預實踐

為研究項目招募學生志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