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

如果《奇葩說》開一期“老人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

”的辯題,我一定會舉雙手贊成,而且我會堅定地站在正方觀點上,支持中國老人幫子女帶孩子。

因為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父母與成年後的子女建立交集的途徑。

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

01

老人幫子女帶孩子,能促進親子關係良性發展

有過孩子的人都知道,一個家庭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特別是第一年,會面臨非常巨大的考驗。

因為孩子不是小羊小馬,出生之後幾分鐘就能站起來獨立行走。

孩子的0-1歲是需要家人無條件投入的一年,在此期間,一個媽媽新手上路,如果她既要帶娃奶孩子,又要扛起工作職場的壓力,順便還要盡到一個妻子的責任,伺候伺候老公,那除非她是基因突變的超人。

老人如果能在此時幫忙帶帶孩子,一來減輕新媽媽的壓力,二來也能為將來自己融入兒孫的家庭做鋪墊。

如果老人在子女結婚生子後就立刻撤出他們的生活,完全撒手不管,孫子輩出生,有能力也不幫忙,先不說兩代人之間的親子關係會怎麼樣,

且說要讓有了孩子後,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的小夫妻,還得定期抽出時間去看望父母,承歡膝下,扮演一對孝順兒女,真的是很難。

就算孩子們有心盡孝,也未必能有力來完成。

02

老人獨居,風險重重

當然,有很多老人是很倔強的,不想磨滅自己年輕時的驕傲,孩子已經撫養他們長大了,沒有義務再為他們的下一代耗盡心血。

這一點,我承認,也接受老人追求自由和自我的想法。但不得不說,有時社會大環境,對於獨居的老人並不友好。

  • 獨居老人容易被騙

城市裡獨居和空巢的老人,他們的子女要麼是不在同一城市,要麼是工作非常忙碌,沒辦法陪伴在身邊。而這些老人,他們大多拿了退休金花不完,就被很多別有用心地人盯上。

推銷理財、免費旅遊、保健項目試用……那些銷售人員為了能讓老人們心甘情願地從口袋裡掏出錢來,再厚顏無恥的方法都敢用,而善良的老人多半都會上勾。

杭州56歲的陳阿姨,在一個叫愛福家的養老服務機構購買了50多萬元的養老產品,但是不久之後公司董事長涉嫌跑路,陳阿姨的錢泡湯了。

來自杭州警方的消息,截至2018年6月中旬,西湖公安分局共接愛福家報案人員2500多人,涉及金額數億元。

還有一位北京的劉大爺,被騙買下了百萬的紀念幣,一直到去世都沒能把錢追回來。

不要以為是這些老人太傻,而是騙子抓住了老人們的心理和子女不在身邊的事實。

買保健品的老人,希望自己身體能夠健康得久一點,買養老、理財產品的老人希望自己的錢能生錢,說到底都是為了將來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少負擔一點。

因為子女不在身邊,所以騙子一口一個親熱的“爸”和“媽”就漸漸捂暖了他們的心。

其實,老人真正需要的不是錢,是有人關注有人陪伴。

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

  • 獨居老人容易猝死

我爺爺也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老人,在外工作了大半輩子,一直是個不大不小的領導。

奶奶過世後剩下他一個人,卻死活不願意跟我們一起住,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生活了十多年。

有一年過完元宵節,他半夜覺得頭暈,掙扎著起來半倚在床上,就突然走了。

如果那時能有一個照顧起居的人陪在身邊,可能就能看到重孫子了。

張泉靈說她曾經在採訪獨居的老人時,聞到老人身上有老人味,所以沒忍住問老奶奶多久洗一次澡,老奶奶頓了頓說,儘量不洗澡。因為她怕自己因為洗澡摔倒,一來牽連子女,二來讓自己受罪。

這真不是危言聳聽,2017年底,在南京市的某小區,一位81歲的獨居老人在家中去世兩個多月後被發現,發現時老人的身邊還有一封遺書。

遺書上寫道:我於昨晚(農曆八月十五)走了,走時心如止水......

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

人的衰老是來自於精神和肉體兩個層面,每天生活在無人回應的絕境,身體還沒有老,精神已經先腐朽了。

03

養老院不是老人最好的歸宿

老年人獨居很危險,那麼送進養老院,應該安全了吧。

一個朋友描寫過她去養老院,看望她90歲奶奶的場景。

那已經是他們家在當地能夠找到的最好的老人院,4個人一個房間,由兩個服務員專職照顧。她奶奶的室友總是在換,因為人在不斷地死去。

住在裡面的老人彼此之間很冷漠,對於其他人的情況也互相漠不關心。因為聽力、視力以及大腦的急速退化,他們的聽和說都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

一些能夠自由行動的老人,也因為大小便失禁,渾身都是尿臊味。即便是去廁所,也有可能是坐下去,就站不起來。

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

圖片來源 / 錢江晚報

吃飯在一間大空調房裡,裡面有一臺電視。每個老人發一碗麵條,一點肉沫都沒有。有老人吃不完,轉身去看電視,也許根本看不清楚。工作在詢問得不到回應好,她操起老人的碗,直接就把剩下的麵條倒進了旁邊一個老人的碗裡。而這個老人,麻木地繼續吃,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老人們之間更加沒有什麼性別意識,男女共用廁所,渾身尿臊味也不會覺得羞愧,在露天洗澡,來來往往的其他人也絲毫不會避諱。

他們也沒有喜怒,沒有企盼,沒有希望。

這樣的養老院,充其量只是幫助老人維持著物理上的生命個體,毫無生命質量可言。

也許五六十歲的老人,還能自給自足自娛自樂,那到了七八十,或者更老以後呢?老人還是要回歸家庭。

04

有父母有兒女的地方,才是家

關於家的含義,我很喜歡作家龍應臺的一段文字:

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早上趕車時,有人催你喝熱氣騰騰的豆漿。

天若下雨,他堅持要你帶傘。

週末上街時,一家幾口人可以擠在一輛摩托車上招搖過市。

放學回來時,距離門外幾米就能聽見鍋鏟輕快的聲音,飯菜香一陣一陣的。

晚上,一頂大蚊帳,燈一黑,就是甜蜜的時間,在鬆軟的被褥裡笑鬧踢打。

朦朧的時候,窗外幽幽的梔子花香,飄進半睡半醒的眼睫裡。

帳裡帳外都是一個溫暖而安心的世界,那就是家。

有了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

天還沒亮就起來做早點,把熱騰騰的豆漿放上餐桌,一定要親眼看著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總不願拿傘,因為拿傘有損形象,於是你苦口婆心幾近哀求地請他帶傘。

他已經走出門,你又趕上去把滾燙的點心塞進他書包裡。

週末,你騎摩托車去市場,把女兒貼在身後。雖然擠,但是女兒的體溫和迎風的笑聲甜蜜可愛。

從上午就開始盤算晚餐的食譜,從黃昏時,你一邊炒菜一邊聽著門外的聲音,期待孩子回到自己身邊。

晚上,你把滾燙的牛奶擱在書桌上,孩子從作業堆裡抬頭看你一眼,不說話,只是笑了一下。你覺得,好像突然聞到梔子花幽幽的香氣。

孩子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如此生動美好的畫面,大抵就是一個人對家全部的想象。

2014年12月1日,龍應臺宣佈辭去臺灣“文化部部長”的職務,原因之一就是“陪伴母親走完最後一里路”。

老人到底應不應該幫子女帶孩子?

△龍應臺和母親應美君

龍應臺的母親應美君已經93歲,患有失智症長達20年,這麼長的時間裡,龍應臺都堅持每兩個星期回臺灣屏東看望一次母親,無論是在臺北當官,或是在香港教書,都不曾中斷。

我知道,那些老人不能夠幫忙帶孩子的家庭,都有自己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許是山高水遠來去不便,或許是因為某一方太過強勢,又或許是兩代人教育觀念不合,但是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從來不是沒有矛盾,而是擁有化解矛盾的能力。

父母從小養育我們,我們再養育自己的孩子,經歷著他們經歷的痛苦,幸福著他們感受的幸福,一代一代循環往復。

既然我們選擇了生兒育女的這條路,那麼就請給彼此一個互以援手,互相陪伴的機會。

請老人幫忙帶孩子,不是想用孩子來束縛老人,壓榨他們晚年的時光,而是想在自己無瑕分身的時候,讓孩子代替自己陪伴在他們身旁。

正如,龍應臺在《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一書中寫道:

“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

PS:

也許有人會覺得,

讓老人幫忙帶孩子,是當爹媽的自己沒用,

自己帶不了,那就別生,

幹嘛要禍害老人啊!

以前誰家不是兄弟姐妹好幾個,

也沒見交給老人看的。

可憑心而論,

以前媽媽是生好幾個孩子,

但真正帶起來,就是讓家裡的大孩子不上學,

在家帶小的。

以前社會的壓力也沒這麼大,

孩子只要管吃飽穿暖就行了,

能跟現在一樣嗎?

所以,我支持老人幫忙帶帶孩子,

不過要注意,是“幫忙”不是徹底甩給老人。

那麼,寶寶們覺得老人要不要幫忙帶孩子呢?

期待你的留言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專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代表作《窮養一個男孩,毀掉三代人》、《我調查了100組家庭,發現既能上班賺錢,又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媽媽,根本不存在!》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 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