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如何像高手一樣用辯證思維分析解決問題

職場中如何像高手一樣用辯證思維分析解決問題

看到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來自羅輯思維羅胖60秒:話說我有一個朋友,那是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不信神,不信鬼,所有沒證據的東西,他都不信。他有一輛好車,有一天,有個不識趣的人坐他的車,閒聊中說了一句話,說這車挺好啊,但是我認識兩個買這車的人,一個重病,一個坐牢,唉,好慘。說完就走了。這朋友心裡可就開始打鼓了。要說把這事放心上吧,無聊,不符合唯物主義價值觀;可是完全不掛懷吧,又做不到。壓力越來越大,幾個月之後,他還是扛不住,找了個機會把車給賣了。

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羅胖的朋友可能想,現在損失點錢將車賣掉避免未來更大的損失(生病 、坐牢)非常值得。他這種心理就是整個保險行業營運的基礎——人們願意承擔一個確定的損失去避免更大但不確定的損失。更進一步說人們的抽象態度和具體行為之間也只有第微弱的關係,或是完全無關。我們無法解釋自己不理解的事情,一件新事物需要藉由過去的經驗和當下的情境。

辯證思維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是從變化發展的視角認識事物的一種思維方式。

職場中如何像高手一樣用辯證思維分析解決問題

進入職場以後,越來越發現人與人思考事物的差別,可能在一兩句話之間就能立馬高下立判,而判斷的依據則是他的分析能力和思維邏輯。

麥肯錫的用人五大原則裡把“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擺在了第一位,工作越久越深有體會。

邏輯表達的過程,就是化繁為簡,找到問題的核心解決方法的過程。

舉個生活中很常見的例子。

經常會遇到在街上發傳單的人,但是一眼望去,幾乎沒有人去接傳單,假設發傳單的人是你,面臨這種情況,你打算怎麼辦?在看下文之前不妨先思考幾秒。

直覺和經驗可能會告訴你:

自己的著裝一定要收拾好,形象氣質佳

選擇人流量大的地方,選擇在下班的時間

說話要有禮貌,聲音要洪亮,態度要誠懇

......

然後......你在想,還有其他什麼辦法達到效果呢。你有沒發現,直覺會給到你2-3個答案,但是再往下想可能會進入無序混亂的局面

你一直在試圖回答一個“How怎麼做”的問題,卻沒有做過認真的審題。

換一種思路。

首先,你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一個用戶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拿到我的傳單的?

可被拆分成三個細分場景:

1)選擇接受傳單的場景

2)閱讀傳單的場景

3)根據傳單上內容作出行動的場景

在用戶選擇接受傳單這個動作上,很多人以為發傳單的關鍵只有一張傳單的內容本身。而事實上,這個立體的場景裡至少有四個重要元素:傳單、發傳單的人、用戶的心情,以及所處的環境。

大部分促銷人員在發傳單的時候,會努力加上15-30秒的話術(你好,有興趣瞭解下我們...),但是這樣做有三個問題:

1)降低了客戶接受傳單的效率;

2)話術越長,打折就越厲害,導致地推效果極其依賴於個人能力,而不是整體策略;

3)說這麼些話,與正常在商圈大街上走的人的情緒是不匹配甚至相牴觸的。

用戶往往是在商場或CBD來去匆匆的道路上,而他對忽如其來陌生傳單的情緒往往是帶著一定牴觸的。你的“傳單產品”——不僅僅是傳單本身,還有發傳單的人和他所說的話,如何很好的應對這個場景?

如何做好簡單高效、又充滿情緒共鳴的第一步呢?

現在比較流行的某短視頻軟件上有個很火的例子:扮著布朗熊的工作人員蹦蹦跳跳慵懶而又霸道的將傳單甩在路人的面前,傲嬌的姿勢中透露著一股騷氣,讓你不好意思拒絕,甚至想和他一起互動下。

職場中如何像高手一樣用辯證思維分析解決問題

當你圍繞著這個場景去思考以後,答案就出來了:

將固定的模式場景變成有趣的互動環境,說完,就遞上傳單。然後轉向下一個。

快速,不需要語言交流,將“請求”的態度轉變為“強制”,很酷。

用戶往往還沒有經過邏輯思考,就已經接受了。

相比之下,前者的回答是憑藉個人常理感覺,應該這樣說這樣做,後者的回答則建立在一套有序的邏輯下。首先,根據用戶場景,分析用戶行為流程,然後逐一針對流程上的某一環節有的放矢,顯然,後者的回答要比前者高明和有效很多。

本文就圍繞常見的高階思維方式來聊聊,當我們面臨一個陌生或無從下手的問題的時候,怎麼解決?

具體分為三個思考方式。

1)零起點思考

2)假設性思考

3)MECE原則

零起點思考

零起點思考,即指從當前思維框架中脫離出來,完全像白紙一樣的思考方式。

職場中如何像高手一樣用辯證思維分析解決問題

某師傅教徒弟練武,教完後不問他記得多少,而是問他忘記多少。Why?其實師傅說的的忘記不是真正的忘記,而是要問消化了多少。

因為只有不拘泥於一招一式,把招式完成融會貫通,忘記了,心裡沒有那一招一式的束縛了,才能見招拆招,運用自如,也就是武俠小說提到的最高境界:化有形為無形。

往往我們會受限於經驗思考的一招一式,憑藉個人的經驗和習慣對事物進行思考,雖然能幫助我們快速找到問題的切入點,但是我們無法保證這個切入點是問題的核心驅動因素。

也就是說,抓不住問題的重點。

再舉個例子,過年前會有很多企業贈送顧客掛曆的營銷習慣,那麼既然是贈送,肯定是想顧客會選擇使用自家掛曆而非競品,不然幹嘛要大費周章做這個冊子呢。那麼具體怎麼做到呢?

經驗性思考給出的答案是:比別人更出色的設計感,更人性化的使用體驗,更好的畫面選擇......

這樣就足夠解決問題本質了嗎?那麼我們再刨開問題分析下。

零起點的思考方式是,站在用戶立場,把握真正的核心因素——先入為主,先掛上的掛曆不容易更換,較早地收到掛曆,用戶會在掛曆做下自己覺得重要的來年重大事件標記,在同等質量條件下,就不會輕易的更換。

同樣的道理,你覺得移動資費比聯通電信貴,在城市中信號質量都大同小異,那麼為什麼不選擇換家運營商呢?

答案顯而易見,因為移動用的早,很多綁定的業務手機號你沒法取消,不是不想,而是沒辦法。

經驗型思考容易限制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向和視野,尤其僅憑個人感性經驗。相對的,零起點思考不以靈感或直覺為基礎,而是從用戶角度出發,雖然逆著我們的思考習慣,但是能夠快速抓住問題的痛點和捷徑。

如果說零起點思考是視角轉換,處理一般性日常問題的有效方式,那當我們面對複雜性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呢?這就聊到了另一個思考方式——

假設性思考。

假設性思考

假設性思考即通過有條理的結構,先得出具體結論,然後再行動的思考方式。

職場中如何像高手一樣用辯證思維分析解決問題

其核心是先假設再驗證。

具體操作如下:

1)簡單分析現象,找出基本涵蓋面

2)由現象建立假設需要的基本結構

3)討論分析驗證假設

事物的現狀是怎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哪些?

有哪些原因是客觀因素,哪些是主觀因素?

如果改變其中一個因素,事物會怎樣發展?

......

比如,某服裝品牌上半年銷售額下降,需要分析他究竟的原因。我們先做一個簡單分析,可能的原因包括:

店裡的陳列更新很慢,每次進店都一樣

營業員在銷售的過程中不知道怎麼給顧客介紹衣服,店內也沒有搭配手冊

顧客喜歡的衣服都放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

倉庫太遠,取貨的速度太慢,導致有些顧客不願意等待而放棄購買

顧客反映衣服縮水嚴重

營業員對顧客不夠熱情

店內工作人員服裝不統一

陳列架上的衣服太多,比較雜亂

顧客覺得衣服太歐美了,不適合中國的體型

進入店內沒有人負責接待

然後,把以上的原因做一個簡單歸類,可以分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即跟人、店、貨三個因素相關。

針對人,提出假設:通過營業員培訓,可以提高銷售的專業知識。

針對店,提出假設:通過標準化賣場可以 提高顧客觸摸率和停留率。

針對貨,提出假設:通過銷售競賽和服裝本土化,精準化可以提高單店銷售。

此處的假設一定是可以誘發行動去驗證的,沒法驗證的假設說明假設還不夠充分。

討論分析,去實踐檢驗假設,當具備了假設的結構,即使假設偏離也能很容易地修正返回,得出真正有效的措施。

另外,在思考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MECE原則。

MECE原則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即在大範圍的問題或概念的框架下沒有重複或遺漏進行分類的思考技巧。

MECE是從問題本身出發,逐層向下進行分解。列出你亟待解決的問題後,將問題拆分,並保證它們之間互不重疊和干擾。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下:

1)選擇合適的分析工具,比如樹狀圖等

2)確定框架和分類;

3)確定先後順序。

(如重要性、緊急程度、可能性、作用大小等)

職場中如何像高手一樣用辯證思維分析解決問題

在此過程中,你需要不斷問自己兩個問題:

1)有沒有遺漏的因素?如果有,再去找。

2)這些因素有沒有互相重疊的部分?如果有,去重。

另外,MECE原則在工作中有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彙報工作一定遵循結論先行的原則。

麥肯錫有一段電梯理論,即在進入電梯的30秒鐘內向客戶賣掉自己的方案,第一句話就要把自己的核心觀點傳遞出來:我們的方案是什麼,以及,它為什麼是最佳的選擇。

先講結論,把你要闡述的觀點一開始就拋出來,這不僅能節省時間,還能避免陷入狹隘的局面。

知識是通過個體與信息甚至是整個情景相互作用而獲得的,個體一旦獲得知識,就會在頭腦中用某種形式和方式來代表其意義,把它存儲起來。

綜上,當我們遇到一個把握不準的問題時,調整下思維邏輯,不妨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準確描述一個問題(界定問題的邊界和成分)

2)精確分析問題和構成問題的關鍵因素(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3)像白紙一樣的思考,大膽地假設,討論、驗證、修正

4)選出最佳的解決方案,採取行動

微博:DIANALU高級定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