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發現之旅|宗派高僧輩出的菩提寺

五臺山發現之旅|宗派高僧輩出的菩提寺

圖:五臺山菩提寺古蹟

五臺山菩提寺,亦名龍樹庵,又稱蛇溝寺。位於臺懷鎮大白塔以西南約3公里處。該寺建於明代,重修於清朝,民國初年被毀,現有殘垣斷壁,並留有碑石數通。

為了搶救歷史遺存,保護文化遺產,連接五臺山佛教傳承,釋妙宇法師經過近幾年的認真考察,對該處寺廟進行了全面詳盡的分析研究,認為修復菩提寺十分必要。

一、歷史記載明確

《清涼山志》是研究五臺山佛教歷史的最具價值資料,該志由明代著名高僧釋證澄所著,對明以前寺院進行了全面記述,而且詳略得當,菩提寺的前身即龍樹庵被作為重點寺廟加以記載。尤其是寺廟 舊址上迄今留存著三通古碑,雖然風化多年,字跡難辨,但重修碑記的史實顯而易見。尤其是志書中記述了多位詩人所作讚頌菩提寺的詩,現擇其精要呈上。明代詩人楊海洲寫道: “巖扉一榻安,便遣紅塵景。巾裙帶月清,枕罩流松翠。梵磬文轉幽,花雨晴還墜,蓮社倘相容,日視菩提醉。”著名詩人謝溪有詩道:“三老習禪靜,結宇白雲林,戶外數峰秀,巖前眾壑深。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昏。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

五臺山發現之旅|宗派高僧輩出的菩提寺

圖:五臺山菩提寺古蹟

上述資料充分說明,菩提寺在明代五臺山寺廟中地位顯赫,不僅是高僧雲集的禪林重地,更是文人雅士經常集會的文化聖地。

二、宗派高僧輩出

自東漢永平十一年起,迦葉摩騰竺法蘭到五臺山傳播佛教到現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五臺山佛教宗派互相包容,相繼發展。摩騰起源,華嚴開山,到明代,禪宗興起,到菩提寺住持的第一位僧人法號楚峰。他曾在秘魔巖住錫十年,身居巖洞,食樹皮草葉,喝溪水解渴,忍受了常人不能承受之苦痛孤寂。經歷一番禪修後,參謁著名高僧大川和尚,在大川和尚的開示下,禪修漸人佳境,有一日他聽到了柴禾爆裂的聲音,豁然大悟,做了一首偈語:“眼睛突出死柴頭,赫赫神光照四洲,觸處現成人不委,幾回春去又逢秋。”

楚峰和尚之後,又一位法號寶印禪師的大德更令人仰慕,有關他的記載甚多,現擇其一二簡要介紹。

寶印禪師曾與楚峰、玉堂同參大川和尚,臨行時,大川和尚授給他們偈語:“向去三人載一車”。後來,三人同行到蛇溝,結茅安居,然後蓋了一間草菴,終於發展為叢林,便是菩提寺的前身。

五臺山發現之旅|宗派高僧輩出的菩提寺

圖:菩提寺住持釋妙宇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寶印禪師,跟隨大川和尚修習,有一天凌晨,看了天上的星辰忽有所悟,並作了個偈子:“日出東山,月沉西嶂,昨日今朝,曾無兩樣。”據記載,禪師將逝時,預先就知道了死的時間,說著偈語告別眾人,念著佛號去世了。

綜上所述,明確記載了菩提寺是一個高僧輩出的僧綱寶地,積澱了深厚的佛教文化,是中國漢傳佛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陣地

三、地理環境殊勝

菩提寺位於車溝寺廟集群區,與竹林寺、金閣寺、龍泉寺、鎮海寺聯為一體,是明代以來歷任皇帝撥款建寺的主要區域,其中,菩提寺的座落方位在金閣寺腳下,龍泉寺對面,整座寺廟呈前低後高之形勢:左青龍高聳巨首,右白虎平展虎羽,左側有終年不息的山溪水流經,四面峰巒疊嶂,呈閉合攏抱之殊勝氣象,除了通往寺廟的道路能見山門以外,其餘方位都不能窺探寺院的真相,隱秘且幽深,是禪家靜修的天然道場。

五臺山發現之旅|宗派高僧輩出的菩提寺

圖:五臺山菩提寺新建居士樓

由於明代建寺時,僧家對道場的選址做了精心研究,現在的遺址依然可以看出當年建寺的用心,並能體會到禪宗道場的莊嚴,特別是遺址上的碑石,依稀看出建寺的記述,表達了僧人信士在此築寺的悠久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