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40岁却突然暴毙?

舞羽流雲


很久没讲民间故事了

据说朱元璋知道常遇春这个爱将还没有儿子,就赐给了他两个宫女,可是这两个宫女始终不敢接触常遇春,因为他们知道常遇春是个出了名的怕老婆,不过天天待在一块,总会有机会的,这不有一天清晨,这两个宫女看见常遇春一个人独自起床了,于是就端水过去,常遇春一看,来了两位漂亮的美女,准备洗脸时感叹了一句“好白的手啊!”结果自己就想着去摸一下,可是想起老婆又把手缩了回来。

傍晚的时候,常遇春的老婆无缘无故送了一个红盒子给他,常遇春说:“这不过年不过节的送我礼物干什么?”结果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血淋淋的手,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同时精神上也受到了刺激,结果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别人像朱元璋行礼时他却傻站着,别人行完礼了他才开始,朱元璋就开玩笑说:“你心里不会有鬼吧?难道要谋害我!”常遇春突然惊醒了,于是就和多疑的朱元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朱元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道:“没事,你去喝酒吧,等下我再赐给你两个宫女。”

到了下午,朱元璋让人端来一碗汤,说是妒妇汤,让常遇春喝,确实十分美味,常遇春在回家的路上还心里念叨着要多喝点就好了,突然转身看到旁边的人手里都拿着个小包裹,于是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自己没有?有个大臣就说这是皇上分给我们的悍妇之肉,常遇春一头雾水,回到家之后就想和老婆说今天皇帝请自己喝酒还喝汤,结果找了许久也没见老婆的踪影,后来有个丫鬟告诉常遇春夫人已经被人抓走处死了。

常遇春这才想起来,原来朱元璋在常遇春喝酒的时候命人把常遇春的老婆杀了,常遇春知道后一下就吓傻了,竟然吓成了癫痫病,最后年仅39岁就去世了。

这当然只是坊间传闻,那么历史上常遇春军中暴毙是什么情况呢?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名将,濠州怀远人,相貌齐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朝末年落草为寇,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虽然不认识字,但是作战勇猛,如果说军事才能可能徐达第一,但是第一猛将绝对是常遇春,他自己也经常说自己只需要十万兵马就可横行天下,所以他的外号也叫“常十万”。

公元1369年7月7日,这位战无不胜的猛将突然军中暴毙。很多人都认为是朱元璋干的,可是此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王保保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这个时候杀了常遇春绝对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朱元璋痛失爱将的心情以及后期对其后人的关照,都表达了朱元璋不应该是人们怀疑的对象。

其实常遇春征战几十年,早已经积劳成疾,身体一直都是处在亚健康状态,常年的征战让他居无定所,食无定时,从大军5月份开始北征,一直到7月,天气炎热,常遇春亲力亲为,不但要制定作战计划还要穿上铠甲冲锋陷阵,体内早已有多处外伤没有及时处理,大军走到柳河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这个地方昼夜温差比较大,常遇春白天一直穿着铠甲,到了晚上不顾身上的汗水,一下把铠甲脱掉,引发了中风疾病,霎时间全身遍体剧疼,而且越来越烈,连从前痊愈已久的箭创旧伤也无端溃裂!最后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把李文忠入帐,向自己的副将嘱托军事,没多久就去世了。


羽评历史


天妒英才!

1369年7月7日,本应是情人相会的美好时节,在大明帝国北部的柳河川却传来巨大噩耗。

时任大明征虏副将军的常遇春将军接到大明皇帝朱元璋的指示,自开平班师,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将军突感不适。但事发突然,未及军医施救,常遇春已溘然长逝,一代名将暴毙而亡,年仅40。此后军医得出结论,常遇春将军死于“卸甲风”。

军医们给出的报告中指出:“常遇春将军戎马征战,时常是因作战需要,好几天不卸甲。而作战一般要穿很厚的盔甲,一场大战后容易出汗。加上开平地区昼夜温差大,作战后为解热快速褪去铠甲很容易导致中风,此为‘卸甲风’”。

可怜一代名将,没有死在刀光剑影的战场,却被自己疏忽的疾病夺去了生命!

但是一个壮年之人,会因为脱一次衣服就丢了性命?而且那么匆匆?

所以,导致常遇春不惑而亡的原因还有哪些?

1、戎马一生,积劳成疾

一些人认为常遇春的死和朱元璋的阴谋有关,毕竟朱元璋在建国后就开始了对功臣的血腥屠戮,34个开国功臣中竟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朱元璋对功臣的杀戮除了功臣们建国后的腐化变质,还有就是朱元璋不允许留下权臣悍将为自己子孙造成麻烦。这样看来,常遇春绝对是板上钉钉。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15年,地位非常高,而且个性鲜明,这样的人注定难以驾驭。这时朱元璋只需要用个小伎俩搞掉常遇春最后报个暴病死亡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但是此时是洪武二年,是明朝正在鏖战元朝的时期,说白了就是用人之际,现在搞掉常遇春实在不合时宜。而且这种事情一旦暴露,势必会影响自己权威造成将领离心,所以朱元璋不会这么傻。

恰恰相反,此时的常遇春是征虏副将军,是仅次于徐达的三军副总司令,这是朱元璋深信不疑的标志。而且,同甘共苦15年,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这样的条件下,不用朱元璋指示,常遇春都想着怎样迅速打垮元朝,缔造一个大明盛世!

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所以常遇春“永远在路上”!1355年投奔朱元璋开始,常遇春就一直冲锋在前,勇猛敢战,历经大小数百战,未尝一败!

鏖战衢州,大战九华山,建功采石矶,大败陈友谅,收复大都,有朱元璋意志的地方,除了有沉稳的徐达,就是耀眼的常遇春。

对常遇春的功绩,朱元璋称赞道“虽古名将,未有过之”,“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也许是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太难报答,常遇春的后半生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从未停息。和徐达不同,常遇春每逢作战,他不仅是统帅,更是先锋,经常一马当先地冲锋陷阵,这也许是常遇春身体被掏空的最主要原因。

然后,油尽灯枯。卸甲只是导火索!

那一次卸甲,没有见龙,而是让他成了龙!

2、恐怖的“细菌战”

常遇春戎马一生,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善抚士卒,是一个优秀的统帅。然而白壁有瑕,个性的常遇春有个癖好,就是“杀降”。

在中国人看来,“杀降”是非常无耻的行为,毕竟人家都放下武器,属于手无寸铁的弱者。但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常遇春似乎早就意识到了这些,比如他们走出包围圈后,就会立刻拿起武器再次回来砍自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了百了,全部干掉!

你能说孙立人将军在缅甸做得不对吗?

但是,这也是造成常遇春悲剧的一大诱因。因为大量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很可能就是病毒的源头!

我们知道十三世纪,蒙古骑兵天下无敌,打遍亚欧大陆无敌手,将欧洲引以为豪的重甲骑兵打得屁滚尿流。蒙古军队无敌,除了部署得当,配合默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在身后留人。也就是说蒙古军队所过之处,除了有一技之长的人,剩下的可能反抗的力量全部干掉。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但是问题很快发生。因为骑兵纵横,很少有时间打扫战场,掩埋尸体,这些腐烂的尸体很快会滋生病菌,并随着军队一路向西。蒙古人非常喜欢将有病毒的尸体抛到敌人城中,推行细菌战,最终造成欧洲死亡达一个多亿的“黑死病”。

除了主动出击,在面对明军的攻击时,蒙古人也不忘玩细菌战。他们在败退的路上将病死的牛羊等尸体抛入河中污染河水。因为明军千里奔袭只能就地补给,所以一定会饮用这些水源,所以一定会中毒!

冲锋陷阵是个体力活,大量出汗必须大量喝水,于是悲剧发生!

和其他功臣相比,常遇春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朱元璋,而且在朱元璋需要的时代,大放异彩。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他溘然长逝,虽然遗憾,但无法掩盖他成为一代战神!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关于常遇春的死法,说法很多,知事君给你认真聊一聊。

1,吃老婆饼被吓死。

据说,常遇春虽然是明初第一猛将第一杀神,却是一个十分怕老婆的人。常遇春怕老婆太出名了,引起了朱元璋老爷子的注意,朱元璋给他送了美女,结果美女分分钟被常遇春老婆弄死了。

朱元璋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于是朱元璋请常遇春吃饭——江苏肉夹馍!常遇春吃完饭回家,发现老婆不在了!赶快问仆人,仆人说朱元璋接走了。常遇春问朱元璋,朱元璋说

“你吃的江苏肉夹馍,里面的肉就是你那个悍妇老婆的肉,我给你解了心头大患,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常遇春一听说自己老婆被做成老婆饼,自己还吃的很香,心中对朱元璋的残忍手段恐惧万分,直接给一头栽倒,死在当场。

2,杀降兵冤鬼缠身而死。

我国古代很多武将英年早逝,于是就有了“杀降不祥”的谚语。

常遇春是个李逵式的猛将,战争一起,就成了杀人魔头。战争结束,还是继续杀杀杀。常遇春多次把俘虏到的军队民众不加分辨全部杀掉。朱元璋和张士诚的战争就是因为常遇春杀了3000降兵引起。

常遇春爱杀人,无非原因两个,一个是从蒙古元朝留下的几百年传统,杀降屠城有利于震慑人心,另一个是朱元璋让他杀的。

结果在历史书上,变成了常遇春爱杀人,朱元璋屡次劝谏,常遇春屡教不改。常遇春这个锅背的666。

于是,常遇春因为和韩信罗城一样爱杀人,长期被冤鬼缠身,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

3,行军途中瘟疫而死。

在古代社会,疾病是致命的,一般人遇上疾病基本就是等死。像常遇春这样的高级将领,还能抵御一般疾病,但是遇上较厉害的疾病,基本就是一死。

常遇春长期行军打仗,接触死人比较多,很容易感染病菌。另外常遇春个人卫生状况堪忧,而且长期过于劳累,生病在所难免。

所以,常遇春有可能死于军中瘟疫,水土不服,食物中毒等等军队中的常见疾病。

4,不好好穿衣服感冒死。

古代行军打仗,穿的盔甲很厚,一穿一脱之间就会感冒生病,没有抗生素的时代,一旦发烧打摆子就是死路一条。当然这种病,有个专有名词是“卸甲风”。

常遇春死于一次北伐蒙古回军途中,分析下来,有可能常遇春得胜归来,志得意满,高兴的脱盔甲,卸战衣,恰巧出汗太多,蒙古高原上寒风一吹,就得了卸甲风。

相对而言,这种解释是我比较信服的。

5,被蒙古大夫张无忌治坏了旧疾发作而死。

在《倚天屠龙记》里面,常遇春被人打成内伤,找胡青牛治病,胡青牛不在家,少年张无忌拿常遇春当小白鼠练手,不但没治好,还给弄坏了!

胡青牛一回来,看见常遇春的情况,就说,你这坏了,最多活到39。于是常遇春在后来十几年中,珍惜每一秒,注重生命的质量和深度,来弥补数量和长度的不足。

6,被朱元璋下毒毒死。

民间小说中,朱元璋是一个爱杀人的负心薄幸之人,《火烧庆功楼》说朱元璋把自己的功臣团队一把火全烧死了。这个脑洞开的够大,这次朱元璋被黑的够惨。

小说界,常遇春被朱元璋杀掉,完全有理由,常遇春女儿嫁给太子朱标,如果常遇春不死,那常家就是实力最大的外戚集团。不杀常遇春,社稷不安。

很明显,这中说法完全不可信,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又活了30多年。屠杀功臣的两起案子,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都发生在朱元璋生命最后十年,就是太子朱标死后。

亲爱的读者,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更靠谱,欢迎留下你的珍贵评论!


历史知事


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凤阳府怀远县人。常遇春出身贫寒,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不甘心于在田里耕作,所以就跟别人学习武术,但是家里穷,付不起学费,就给人家打些零工用来支付学费。

正因为如此,常遇春从小身体素质就十分的好,身材高大有臂力,而且擅长骑射,各种兵器也都能熟练使用。

元末时期,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同时还有各种盗匪,常遇春为了不挨饿,就投奔了在怀远一带活动的绿林大盗刘聚,刘聚看常遇春长得人高马大,就让常遇春做为自己的心腹。

常遇春就这样跟着刘聚打家劫舍,开始的时候,有饭有肉吃,常遇春觉得还不错,但时间一久,他就觉得刘聚他们这样子肯定没什么前途的,所以心里就萌生了另寻出路的打算。

公元1355年,常遇春随刘聚在和州的时候,刚好碰上朱元璋率军在攻打和州,常遇春经常听别人说朱元璋这个行侠仗义,又十分的有作为,常遇春就装扮成老百姓,暗中观察朱元璋。他发现朱元璋确实不是一般人,而且对士卒如兄弟一般。

而且还看到朱元璋的部队纪律严明,没有侵扰老百姓,常遇春知道朱元璋是能成大事的,就当机立断,离开刘聚,去投奔朱元璋,朱元璋看他身体魁梧,而且十分的诚恳,就接纳了常遇春。

常遇春随朱元璋南下,在采石矶一战中,常遇春面对着严守的元军,乘着一艘小船,冒着敌军的乱箭勇进,到岸后,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极大的振奋了朱元璋的军队,最终打败了元军,攻占了太平,随后又打下了集庆,也就是应天府。

常遇春也这次的功劳由先锋升任元帅。公元1360年,常遇春与徐达镇守池州,陈友谅率重兵前来攻打,徐达命常遇春率兵万余,埋伏在六泉口,等陈友谅的部队到达之后,徐达出城迎战,而常遇春率军攻打陈友谅的后方,歼灭陈友谅万余人,俘虏三千。

五月,陈友谅率数十万水军攻打应天府,常遇春与冯国胜在龙湾设伏,陈友谅大败而归,龙湾大捷,使得朱元璋转危为安。

公元1366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攻打张士诚,张士诚最后身败而死,常遇春因功升为鄂国公。公元1367年,徐达与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军北伐,在塔儿湾大败元军。

公元1368年,徐达与常遇春一举攻取元大都,改为北平府,常遇春又率军攻取元上都开平,元顺帝逃至应昌府。公元1369年,常遇春自开平班师南归,走到柳河川,暴病于军中,享年四十岁。

常遇春之所以在四十岁暴病而亡,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常遇春常年征战,过劳成疾。第二个原因,常遇春是南方人,对北方的严寒气侯十分的不适应,所以就容易得病,而且还不容易好。


历史简单说


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是怎么死的?最准确的说法就是被细菌战给杀害了,而投放细菌的就是元军,这是元军作战的一贯传统,还是成吉思汗发明出来的。蒙古军队每次大战之后,总是会把尸体用投石器投入敌军的城池之中,其目的就是让细菌肆虐。

当年蒙古军队入侵欧洲的时候,就广泛的运用这种战术,给欧洲带去了黑死病,整个欧洲有将近一亿人死于黑死病。可以说欧洲都被成吉思汗的细菌战给伤害到了,至今欧洲还有不少国家再说些什么“黄祸”。而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也就成为了历史上最早使用细菌战的部队,并且战术还十分成熟。



在元朝末年,元军已经是呈现溃败之势,常遇春率军追击元军,常遇春势如破竹,一直打到蒙古的腹地。但是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水源全部被元军给污染了,他们将动物遗体投入水源,希望如此可以让瘟疫在明军中流行。而这一招也确实有效的阻碍了明军的进展,眼看灭元大计就要面临破产的可能,常遇春二话不说,直接带兵突击。


而这一次突击断送了常遇春,因为都不可避免的喝了被污染的水源,不仅仅是常遇春,不少明朝将士都被细菌战所折磨,到最后明军打扫完战场之后,一定要把尸体全部焚毁。常遇春自知前去可能是条不归路,但是依旧是为了大业而前进,实在是令人佩服。


小司马迁论史


小说家言:误诊折寿

元朝末年,官府腐败。江湖盛传明王即将出世,天下大乱。常遇春初生安徽怀远县,祖籍浙江台州,在此时也加入了明教,高举义旗,成为反元先锋。其人豪壮,生平素喜结交奇人异士,因缘巧合之下,与张无忌结交,成为挚友。

常遇春听罢,说到:“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功立业,便是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

这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但是却表现出了常遇春英雄豪杰、意欲纵横天下的心态。

阴谋之说:朋党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常遇春去世,“(克开平后)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云云。后世有很多阴谋论者,多言常遇春涉明初党争,或言常氏为太子一系等,都不足信。彼时,明朝虽定鼎天下,但是天下未平,云南、辽东、西北元军势大,轻易不可遽图。洪武五年,三路明军15万精锐骑兵北伐。号称“万里长城”的徐达带兵五万扫荡漠北,遭到优势蒙古军队的伏击,以明朝开国时的百战精兵,力战竟日,方可得免,返回塞内只有19000余人。李文忠部也与蒙古军队会战,多名大将战死,李文忠部粮且尽,危在旦夕,使用计策才得以脱身。

此战后,朱元璋认识到明军无法在茫茫草原彻底消灭蒙元,从此不再轻易深入草原。朱元璋放弃了对草原的征服,战略目标由大一统转为谨守内地,工作重心也从军事转为政治,为了防止武将利用战争机会拥兵反叛,朱元璋尽量避免战争,他宣布了永不征讨的十个邻国的名单,在国防方面,以屯田设卫、修筑城池为主要工作,对蒙古人采取守势,只有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才发动战争,这一战略转变使明朝呈现出黄仁宇教授所谓的“内向和非竞争性”的性格。

常遇春是个不折不扣的“兵形势”的猛将。他从小习武、相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精通各种兵器。每次作战,他都冲锋在前,勇猛果敢,经常不顾危险,单骑突阵,曾多次负伤。朱元璋经常劝他:作为大将,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老是和士兵去拼杀。但常遇春总是管不住自己,上了战场就往前冲,但总能化险为夷,一生经历大小数百战,从未打过败仗。

明朝立国时的形势非常严峻,正当用人之际,常遇春勇猛无前,是明朝开国功列第二的猛将,正当追亡逐北,断然不会有阴谋论之说。明朝直到洪武20年,才取得捕鱼儿海大捷,动摇了北元的行政根基。此后明朝勋贵世家多有不法,这才有洪武后期的大案株连甚广。常遇春在20多年前早已作古,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极尽哀荣。

天谴之说:杀降不祥

至于其死因,有说是因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杀戮,在沙场上战无不胜,却常常杀降,即杀掉投降过来的士兵,因此遭到天谴。

古有云“杀降不祥”。常遇春英年而卒,其子孙也命途多舛,没有享受到开国功臣的荣誉,即与常遇春杀降有关。这是中国人常有的“义高于利”“和”文化的属性使然,将者司杀,不可求全责备。

乱世用兵,常遇春杀降、屠城有军事上的考虑。其一,对于阵前投降的士卒,常遇春认为可能是诈降。为免除后患,便一气杀死。其二,某些城池久攻不下,损失了大量士兵,破城之时便是泄愤之时,也行震慑之法。其三,降兵亦要大量粮草养活,后勤负担增大。不管如何,常遇春杀降这件事,是被史书记载的,但他仍不失为一代名将。

中风之说:暴卒柳河川

正史无载常遇春死因,各种理由多为后世附会。按其暴疾而卒,更多为中风。常遇春平时好勇斗狠,经常与人比赛勇气,亲自上阵搏杀。常遇春攻取河南州郡后,朱元璋曾到开封去看望他和徐达,就曾提醒他带兵问题,作为中军主将,应当持重。常遇春“拜谢”后,回到军中还是我行我素。

常遇春曾与元军战洛水,敌骑5万列阵。常遇春大呼陷阵,单人单骑淌水过河,把蒙古骑兵都看傻了——没见过这么不要命。当下有敌人20多骑兵以长矛刺之,大有赵子龙闯曹营的电影即视感。后继的亲兵看到主帅如此勇猛,也都哗哗的过河,打了冲锋战。结果本来是蒙古骑兵要冲锋的,硬是被打成了防守。蒙古人骑兵的神话至此破灭。

在近20年的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车马劳顿,居无定所,食无定时,积劳成疾,一直处于亚健康。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表面上没事,身体却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昼夜温差极大。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发 “中风”之疾,患上了“卸甲风”,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金庸看罢常遇春正史记载,慨然代常氏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功立业,便是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大丈夫之豪情,溢于言表,痛快常开平。


而知而行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大将,自称可以率领十万铁甲、横行天下,因此军中又号“常十万”,其将略风骨,堪比韩信,可谓有古大将之风。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大将,自称可以率领十万铁甲、横行天下,因此军中又号“常十万”,其将略风骨,堪比韩信,可谓有古大将之风。

然而其刚刚四十岁便英年早逝,当时便是议论纷纷,有人甚至怀疑是朱元璋故意找人害死的他。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因为当时北元势力强大,还远远没到屠戮功臣的时候。

那么常遇春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呢?

最大的可能性是积劳成疾,洪武二年三月开始,他从山西进入陕西,与李思齐等元朝大将苦战,又紧急接到军令,从陕西直接开赴元上都继续作战,六月就到达元上都,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与陕西相隔千里。打完仗接着南返,没有得到很好地休息,一直都在急行军,终于走到现在的河北龙关,一代名将常遇春暴卒。

他的一生戎马,可惜了。当然,如果他活久一点,说不定也会死在朱元璋手里。

然而其刚刚四十岁便英年早逝,当时便是议论纷纷,有人甚至怀疑是朱元璋故意找人害死的他。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因为当时北元势力强大,还远远没到屠戮功臣的时候。

那么常遇春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呢?

最大的可能性是积劳成疾,洪武二年三月开始,他从山西进入陕西,与李思齐等元朝大将苦战,又紧急接到军令,从陕西直接开赴元上都继续作战,六月就到达元上都,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与陕西相隔千里。打完仗接着南返,没有得到很好地休息,一直都在急行军,终于走到现在的河北龙关,一代名将常遇春暴卒。

他的一生戎马,可惜了。当然,如果他活久一点,说不定也会死在朱元璋手里。


历史有妖气


谢谢诚邀!常遇春是明朝第一猛将,因自言带十万兵能横扫天下,人称常十万。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勇猛之人,为何正值壮年就暴毙了呢?难道古代的将军都没有随行军医吗?还是常将军得了什么病?_?还是因为杀戮太多鬼魂缠身而死?还是纵欲过度而死?

让我们来说一下常将军的打仗风格,常将军打仗的时候是身先士卒的,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一个勇猛将军,或许常将军觉得自己身体好,不需要太多矫情的修养。可是身体再好也是人身,就像我们现代人熬夜一样,如果天天熬夜身体就会变成亚健康,常将军由于作战不分休息,身体已经是亚健康,而当时是刚打完仗,由于穿着一身铠甲,常将军出了一身汗,但是他急于脱下铠甲,导致了中风,其实也就是严重的风寒,又因为常将军平时身体已经出现亚健康,所以没有挺住这次风寒。

总结:常遇春的一生是彪悍的一生,勇猛的一生,虽然他没有看到大明成立的那天。但是他为了一个新国家的统一和成立奋斗了终生!让我们永远纪念英雄。






万盛文化传媒


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他武艺高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一生征战从未败北,被誉为“常十万”、“明朝第一猛将”。


常遇春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少年习武,学成归来后,由于时局动乱,为了能够填饱肚子,曾投身于绿林大盗。后来觉得打家劫舍没有前途,便弃盗为良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跟随朱元璋平定江南、兼并各方势力、驱逐元朝,为明朝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对他赞誉极高“明朝的天下有八成是常遇春打下来的,即使是古代的名将都没有超过他。”


洪武二年(1369年)5月,为了抵御元军的侵袭,常遇春奉命率领大军支援北平,一路追杀敌人,大获全胜。7月7日,班师回北平的大军途径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时,常遇春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


如此骁勇善战的猛将却在天下即将平定,准备安享太平之时,突然暴毙。真是令人惋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多年征战早已积劳成疾


常遇春从25岁起追随朱元璋,征战十多年,从小小的先锋做到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元帅,所经历的大小战役无数,从未败过。


常遇春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前。这是他取胜的关键之一,但这也是极其危险的,非常容易受伤。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过他“你身为大将军,却喜欢与低级武官较量,这不符合我的愿望。”



当时常遇春非常感激朱元璋的关心,可是到了战场,依然如往常一样独自冲锋在前。长年征战,负伤在所难免,而且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东征西讨,从南往北,逢山开路 ,遇水填桥,居无定所,食不定时,身体健康早已严重透支,劳累过度积劳成疾。


二、昼夜温差大引发“卸甲风”


7月的柳河川地区(今河北龙关县西)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重甲在身。要知道在冷兵器横行的古代,行军打仗都要穿戴着由铜铁制成的盔甲,盔甲密不透风,加上高温天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肯定是全身湿漉漉的。


而到了晚上气温凉爽时,常遇春却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一凉一热,被风一吹便引发了 “中风”之疾。


三、缺医少药最终不治身亡


中医认为所谓“卸甲风”就是人体大量出汗之后,毛孔张开,风寒外邪侵袭人体,侵袭经络,经络不通引起了身体痉挛、抽搐,肢体麻木、疼痛,伴随脸色苍白,食欲减退等症状。


按照西医的说法,是由于受到寒冷的刺激,引起了肌肉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



按理说,“卸甲风”不应该致命,但是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已经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


而且常遇春有着多年的伤病,身体已经达到了极限,病来如山倒,加上大军远征,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没有良医良药,遂不治身亡。


一代名将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戎马半生,战功赫赫,尽瘁而终,从未享过一天富贵。


他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亲自到龙江迎接灵柩,并下令追封常遇春为封开平王,谥忠武,享太庙。把他的肖像挂在功臣庙第二位,并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这是至高无上、绝无仅有的荣誉,是对常遇春一生功绩的肯定。



有书共读


中国历史上“封鄂而谥忠武”的,有三个人——唐朝鄂国公尉迟敬德,南宋鄂王岳飞,明朝鄂国公(后来改封开平王)常遇春。在明初诸将里,徐达被后人的评价是“持重,善将将”,而常遇春则一直以骁勇善战而著名。

常遇春一生的最后一次北伐,是在洪武二年(1369)。此时虽然明军攻占了中原,但是西起陕甘,东到辽东,南抵京郊都依旧处在北逃的元朝控制之中。这一年他和李文忠率部与北平周围的元军作战,先败元军于全宁(今天的内蒙古翁牛特旗),又攻大兴州(今天的承德市双滦区),用伏兵抓住了逃跑的守将。最后,他领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元朝的上都(今天的内蒙古正蓝旗),元朝皇帝只能再一次逃亡。常遇春则俘虏了“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

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常遇春突然暴病,不治身亡,年仅四十岁。至于具体原因,史书上没有记载。所以,我们也只能对此做出推测了。其实最大的可能性,还是积劳成疾。常遇春从十几岁开始戎马生涯,每战必先,这样的劳累积累下来,就导致了柳河川将星陨落,后人只有慨叹的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