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劉伯溫早已預測出朱棣會造反,爲什麼朱元璋沒有悟出?

謀士劉伯溫早已預測出朱棣會造反,為什麼朱元璋沒有悟出?

​我們知道,南京最初建城牆的時候,是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朝還要兩年之後才正式成立呢。因此,朱元璋會頗為得意地跟劉基講這句話,覺得自己的敵人們,完全沒有可能攻入城裡。老大既然發問,劉伯溫自然要回答啊,他說了句——人實不是踰,除是燕子。人確實是爬不過,除非燕子,能飛過去。這話看假很普通,實際劉伯溫是算出來,燕王會要造反,但怎麼能直說呢?何況,此時的燕王,還是十幾歲的少年呢……

謀士劉伯溫早已預測出朱棣會造反,為什麼朱元璋沒有悟出?

​劉伯溫沉吟片刻說道,“臣觀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江山永樂平,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當時朱元璋並沒有詳詢,或者說不願意詳詢朱元璋當然更不可能理解到劉伯溫隱含的意思。於是,我們知道,早逝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即位之後,早已尾大不掉的燕王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

謀士劉伯溫早已預測出朱棣會造反,為什麼朱元璋沒有悟出?

​奪位之戰中,固若金湯的南京城,根本沒有派上用場。相較於後來以方孝孺為代表的文臣們採取寧可全家甚至合族一起死難也絕不投降,武將們識時務得多,舟師在江防都督陳瑄帶領下投降,長江天險有驚無險。南京城內又有人開門投降,燕軍輕鬆進城。三十年後,孝文帝的孫子孝明帝在位期間,長期受到排擠打壓的六鎮子弟終於忍無可忍,起兵造反,發誓要乾死洛陽的那群混賬!

謀士劉伯溫早已預測出朱棣會造反,為什麼朱元璋沒有悟出?

​想想也很好理解嘛,大家當年都是同一個部落同一個家族的貴族兄弟,結果你們跑到洛陽的這些人和漢人士族一起做官,我們在北邊出生入死吃沙子,卻不被承認是貴族沒法做大官,反而嫌我們沒文化處處給我們臉色看,憑什麼?正好手裡有刀,那就反他孃的!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佛、道、儒、兵諸家之學,與高啟、楊基等人結為好友,後被明太祖挑選,隨侍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謀士劉伯溫早已預測出朱棣會造反,為什麼朱元璋沒有悟出?

​朱棣靖難時,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永樂十六年(1418年),病逝慶壽寺,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號恭靖。

謀士劉伯溫早已預測出朱棣會造反,為什麼朱元璋沒有悟出?

​所以朱元璋時代的功臣是真的能夠讓朱元璋感到威脅的,所謂功高蓋主,尾大不掉,朱棣靖難的功臣並沒有威脅朱棣的,因為靖難北軍的唯一統帥始終是朱棣。威脅到朱棣地位的反而是那些建文朝的忠臣,文臣居多,所以朱棣對這班文臣大肆打壓,還有建文朝的舊將,平安、盛庸這些人,幾乎都沒有好下場,不過那是在永樂朝安定之後的事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