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很有趣兒(連載45)——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45)——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全文2845,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01

【悟】

公元960年,趙匡胤登極,立國號宋,改元建隆。

一幅長達三百年的錦繡畫卷徐徐展開,中國歷史步入了輝煌燦爛的大宋王朝。

而這一年,趙匡胤僅僅三十三歲。

從一文不名的流浪漢到君臨天下的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只用了短短十年的時間!

其躥紅的速度簡直令人咂舌。

不過,失敗有失敗的原因,而成功自有成功的奧秘。

趙匡胤能獲得成功,自然有他的道理。

在我看來,趙匡胤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根於一個字:悟!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45)——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02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各種學術流派數不勝數,但是構成中國文化脈絡主幹的無外乎三家:儒、釋、道。

自古以來,能得其中一家之真味者,皆被視為智者。

這三家各有各的理論基礎,各有各的文化內涵,但是在其中一點上卻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不約而同地強調一個字:悟。

釋家自不必說,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靜坐七七四十九天而頓悟成佛,創立佛教。

可以說從佛教誕生的那一天起,其理論思想中就深深地種下了“悟”的種子。所以自古以來,佛教就強調“禪定”,而“禪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大徹大悟”。

那首有名的禪宗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是佛教中頓悟成佛的思想主張,即“頓悟見性,即心即佛”。

道家鼻祖老子在《道德經》之開篇提筆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顯然是在暗示:大道無名,不可言思。而參道之法,無非在於“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至於儒家,更是將人生的過程定義成一個悟的過程。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可見,人生離不開悟。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45)——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03

而人和人之間有時差的也就是那麼一點悟性,

不過,悟性這個東西實在是個難以把握的特質,

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多少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皆因這一個“悟”字,皓首窮經,飽餐風月,卻終究難以捅開那層窗戶紙,徒喚奈何。

具有“悟”這種特質的人,我們往往只能羨慕。

而我們的主人公趙匡胤就偏偏擁有這種特質。

悟,伴隨了趙匡胤的一生。

襄陽寺院,顛沛流離,人情冷暖,乃覺世事;

河中城下,投軍從戎,縱橫馳奔,漸習軍策;

澶州營帳,旌旗招展,從龍奉命,方悟謀略;

陳橋驛畔,黃袍加身,兵不血刃,立國開疆。

二十歲到三十歲,正是人生的黃金十年,這十年趙匡胤經歷了太多太多。

但是他並沒有渾渾噩噩地度過!

雖然也有失敗,也有挫折,也有悲傷,也有痛苦,但是,每一次趙匡胤總能從失敗中獲得成功的密碼,從挫折中奮起前進的勇氣。

在磨難與挫折面前,他選擇了堅強,而在榮譽與勝利面前,他又保持了冷靜。

在一步步堅定的前行中,他終於找到了人生的座標,悟透了政治的精要!

其對軍隊的把握,對人心的控制,對局勢的判斷,對戰略的籌劃,無一不體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這種政治智慧正是趙匡胤善於悟、勤於悟的結果。

而讓趙匡胤充分發揮這種特質的,無外乎兩個人——郭威和柴榮。

如果說郭威是趙匡胤的啟蒙老師,那麼柴榮就是趙匡胤的大學導師。

作為五代第一明君,柴榮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傑出人物的代表,放在今天,那是要上時代雜誌封面的,而且鐵定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人物。

柴榮獨到的戰略眼光,敏銳的政治嗅覺,進取的人生態度,堅毅的個人品格,勤奮的工作精神,無不深深地影響著身邊的趙匡胤。

子曾經曰過:近朱者赤。

趙匡胤能得到當時兩位最傑出人物的言傳身教,並不斷地學習、借鑑、融會、參悟,終於得成正果,這既是他個人的福分,也是歷經戰亂的黎民百姓的福分。

因為,自唐末開始長達一百餘年的亂世很快就要終結了。

而終結者就是悟者——趙匡胤。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45)——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04

【第二十七章 穩定壓倒一切】

雖然當上了皇帝,可是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新皇登基,最重要的是收買人心。歷朝歷代,概莫能外。

畢竟,擁立的功臣都是以身家性命下了大注的,該是分紅的時候了。

新皇帝很快兌現:

石守信晉升為中央侍衛禁軍副總司令(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兼歸德軍節度使,王審琦晉升為中央殿前禁軍總司令(殿前都指揮使)兼泰寧軍節度使,高懷德晉升為中央殿前禁軍副總政委(殿前副都點檢)兼義成軍節度使,張令鐸晉升為中央侍衛禁軍總參謀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兼鎮安軍節度使。

同時,趙匡胤晉升慕容延釗為殿前都點檢,將這一極其重要又極度敏感的職位交給了自己的親密戰友,趙匡胤的發小——韓令坤也被進封為中央侍衛禁軍總司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而政變功臣——執行導演趙匡義也是一步登天,由一個小小的供奉官坐電梯般升到了中央殿前禁軍總參謀長(殿前都虞侯),不過,他還需要付出一點小小的代價——必須改名為趙光義,而原來的“匡”字已經成為了皇帝哥哥的專用私人標籤。

有功之臣紛紛加官進爵。

但是,奇怪的是,政變的第一功臣——大導演趙普卻只被封為樞密院直學士兼右諫議大夫,品級:正四品,並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樣快。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統一戰線的需要。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45)——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05

【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

歷代政權安穩過渡的關鍵就在於,必須妥善安排好前朝的老臣。(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公司併購、企業重組)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是趙匡胤的當務之急,穩定壓倒一切嘛。

所以,趙大導演,先委屈你了。

原後周王朝的重臣——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及樞密使吳廷祚均留任,並加封 “司徒、司空”之類的榮譽稱號,其他後周朝臣也基本保持不變,同時大派紅包,厚加賞賜,人人有獎,皆大歡喜。

而帝國的殉葬者——韓通則被加封為中書令並厚葬,反正人已經死了,封號怎麼給也不心疼。

更重要的是,趙匡胤急需樹立一個忠義的典型,因為大宋王朝需要更多的赴死之士。

所以,韓通自然而然地成了首選,大宋王朝很快掀起了一輪“向韓通同志學習”的熱潮。

不過,這裡有一個細節需要提醒一下下。

大宋立國之後,趙匡胤偶爾駕幸開寶寺,寺內正好有韓通及兒子韓橐駝的壁畫像,嘴上標榜忠義的宋太祖看著這幅“忠臣”畫像,越看心裡越堵得慌,一個眼色,手下人心領神會,於是,該扔哪,扔哪去。(“太祖幸開寶寺,見通及其子畫像於壁,遽命去之。”)

而那位不遵禁令,“擅殺”韓通的渾人王彥升,儘管第二天就被關進了小黑屋,閉門思過,不過,鑑於小夥子在打擊犯罪、維護治安方面確實很有一套,經過領導反覆“研究”,不久之後,小王同學榮升首都公安局局長(京城巡檢)——不是心腹恐怕撈不著這樣的美差吧?

可見,趙匡胤拿死人大做文章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宣揚忠君愛宋的思想。

說白了,就是告訴天下臣民,現在大宋王朝建立了,你們要安分守己,要像韓通忠於後周那樣忠於大宋。

肉體上毀滅,精神上升華。

趙匡胤夠狠!

不過這樣的手段其實很矛盾。

一方面,趙匡胤希望忠於後周的大臣越少越好,至少現在不要惹是生非;而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忠於大宋的臣民多多益善,最好現在開始就準備為國捐軀。

你看,同樣是個忠字,卻讓他玩出了這麼多的花樣。

帝王的心思就是這麼奇怪。

沒當皇帝前,惟恐天下不亂。

當了皇帝后,只求天下不亂。

所以,皇帝的心思你千萬不要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和珅那樣的功力。

所謂天威難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趙匡胤糖衣炮彈的猛烈攻勢之下,剛剛立國的大宋王朝,很快穩住了陣腳,各地藩屬如南唐、南平、吳越等先後稱臣,各方重鎮的節度使也陸續表示擁戴,不過,有兩個人好像不太服氣。

歡迎關注,給你有料、有趣、有意思的歷史。

在這裡遇見最樸素的情懷

在這裡遇見最有趣的歷史

月潤江南

純歷史|新解讀|很有趣

快,關注這個號,一起漲姿勢~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45)——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