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舞台上楊家將故事的真假虛實

京劇舞臺上,楊家將的男女英豪多而又多,代代相傳,五世簪纓,位列朝堂。可是,這些根據小說史志改編而成劇目,卻是真假虛實參半。

京劇舞臺上楊家將故事的真假虛實

京劇《清官冊》

京劇舞臺上楊家將故事的真假虛實

京劇《李陵碑》

考之正史,楊家將中的老少爺們兒不乏史料記載,楊業(京劇中稱楊繼業)、其子楊延昭、其孫楊文廣在《宋史》中皆有傳。而且,所錄史實與京劇戲中情節多有吻合。但其中的另一半,我們所謂巾幗英雄,包括其中名聲顯赫的兩位老少女將——佘太君與穆桂英,正史中則無絲毫文字記載。

京劇舞臺上楊家將故事的真假虛實

京劇《太君辭朝》

京劇舞臺上楊家將故事的真假虛實

京劇《穆桂英掛帥》

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我們中華民族芸芸眾生崇拜謳歌的愛國女將,竟會是編造出來的虛假人物,這豈不大煞風景,令人掃興!

實際不然,我們中國的女權只有到了清代才逐漸樹立起來,一些傑出的婦女代表才逐漸地不吝見諸文字。南宋、元、明幾代,對於女權是極為輕視的,所以,到了清代,才有了關於楊業的妻子折姓(後世讀該姓為佘)太君的文字記載,而且還都是見之於方誌、筆記等所謂的非正史之中。

據清代乾隆朝狀元學者,官至兵部尚書之職的畢沅,在其《關中金石記》中言:“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氏家族是中國南北朝北魏帝國鮮卑皇室拓跋氏後裔,封地在今陝西府谷縣、山西保德縣之間,黃河河西這區折曲一帶。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將門豪族,折太君就出於此族,原名折賽花,是陝北府谷人。可見,折氏是陝晉西北的望族,屬於少數民族黨項族中的大姓,折太君的曾祖、祖父、父親及兄弟、侄孫等皆是抗擊契丹、西夏、女貞族的扛鼎之將。

至於後人為什麼稱折太君為佘太君,通行的說法是:西北人讀“折”音如“蛇”。還有一種說法是:折太君感慨夫子多喪,為圖吉利,改“折”為同音字“佘”,以求子孫福祿有餘。而丈夫死後,折氏以她的愛國襟懷,深明大義,責人寬責己嚴,撐起了老楊家一片天,是當之無愧的楊府核心,自然也成為了楊府上上下下、男女老少的領軍人物。

京劇舞臺上有關折氏的戲很多,多用佘賽花這個名字,以佘太君為主角的戲有《太君辭朝》、《雁門關》等,作主要配角的戲有《四郎探母》、《轅門斬子》、《洪洋洞》。這幾齣戲中的佘太君,人物形象鮮活,唱腔獨具特色,主題思想也頗能傳播表達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學精神,尤其是這些戲造就了數代京劇老旦表演藝術家。

京劇舞臺上楊家將故事的真假虛實

京劇《四郎探母》

京劇舞臺上楊家將故事的真假虛實

京劇《洪洋洞》

京劇舞臺上楊家將故事的真假虛實

京劇《楊門女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